中国海关国门卫士的守护与开拓

2008-11-25 1:0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三十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坚守着国门第一道防线,肩负着税收征管、打击走私、通关监管、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海关统计、海关稽查和口岸管理等七项沉甸甸的职责,光荣地履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神圣承诺。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海关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实行“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力打造科学、文明、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无数的海关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国经济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共赢,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因此,海关也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誉:“海关是守护国门的忠诚卫士,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钢铁长城。”综合治税:强力支持国家财政海关税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也是保护和促进国内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屏障。海关不断改进税收的征管措施与方式,以科学征管保证了中央财政稳定增长,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我国的入世承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据统计,1981~1990年海关税收净入库2036.7亿元,1991~2000年海关税收净入库8827.5亿元,相当于前十年的4.3倍。中国海关以税收工作为“轴心”,建立和和完善综合治税大格局,依法征管、科学征管,2001年海关税收2492.3亿元,约占当年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的三分之一,2007年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7586亿元,与1979年的1.64亿元相比,增长了4625倍,年均增长率为35.2%;自九十年代引进稽查管理,自1997年至2007年,共稽查企业10万余家,补税入库近140亿元,有效防止了国家税收流失。
  入世后,中国海关履行我国政府承诺,实施公平、统一、透明的关税政策;全面实施《WTO海关估价协定》,具体实施分步降低关税方案。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争取话语权,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规则上的保障。同时认真执行减免税政策,积极落实CEPA、东盟早期收获、对台水果进口零关税等各项贸易税收政策措施,取得良好成效。把关服务:通关“管得住、通得快”
  进出境监管是个难题,既是管理,也是服务。要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中国海关不断努力,不仅在管理上创新,还以出色的服务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中国海关致力于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大力推进“电子海关”、“电子总署”建设,为全面实现海关通关作业网络化、监控手段智能化、智能管理数字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中国海关将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于通关监管一线,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海关设立了4个大型化验中心,装备了气相/质谱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等一批先进设备,其检验结果在国际上可以互认。安装了物品检查设备(X光机)732台、电子地磅426台及电子闸门636套,大幅提高验放效能。
  建立健全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海关协调管理机制,实现“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形成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多点联动,海陆空全方位便捷、快速通关的良好局面。以下数字更能见证改革开放30年的口岸发展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进出口总值为293.3亿元,进出境运输工具70万艘/次、进出境旅客827万人次、进出口货物8389万吨;2007年进出口总值达到21737亿元、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3033万艘/次、进出境旅客35375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42980万吨。分别是1979年的74倍、43倍、42.8倍、29倍。以上数据无可争辩地表明: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提高了中国产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国已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
  海关统计是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总署研发的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作为国家级研发课题取得成功,实现了对货物进出口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快速反应、科学预测和动态预警,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促进加贸:服务外贸“半壁江山”
  三十年来,向全世界输出商品的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基地”。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大发展,它同时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特色之一,占据着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的半壁江山。
  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海关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启动了中哈联合监管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一站式检查”模式和区域跨境通关担保制度,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配合自贸区谈判完成了包含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等海关内容的中国-智利、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等3个自贸协定的签署。瞄准国际物流朝阳产业,推动“区港联动”,建立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扶持保税物流业发展,成为海关管理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打击走私:维护公平贸易秩序如
  果把国民经济看作一个健康的肌体,那么走私就是毒瘤,不仅破坏了正常的身体组织,还搅乱了整个新陈代谢,影响极为恶劣。1999年我国开始组建海关缉私警察,综合运用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手段,近10年来,共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12165起,案值798.48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31243名;立案调查走私行为案件109296起,案值457.84亿元,有效震慑和打击了走私犯罪分子,反走私斗争成效明显。2004年海关总署联合两部委举办“以国门的名义-全国打击走私成果展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显示了中国海关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坚定决心。
  中国海关还加强与国际海关、区域海关的合作与交往。与60个国家开展了以情报交换、案件协查和联合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执法合作,尤其是联合缉毒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
  此外,为规范和整顿进出境秩序,维护公平竞争,1995年国务院颁布《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后,中国海关不断加大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力度,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共查获侵权货物案件18000多件,案值近13亿元人民币。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连续4年将海关评为中国最有效率的知识产权执法机关;2006年6月,全球反假冒组织授予中国海关“全球反假冒年度政府机构嘉勉奖”,这是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获得国际奖项;2007年6月,世界海关组织向中国海关颁发了“世界海关组织2007年打击假冒和盗版成就奖”。口岸开放:广架贸易金桥口
  岸是窗口,是联通世界的渠道,不仅是人员、货物、交通工具合法进出境的地方,还是开展国际经贸、国际交往和国际旅游的必经通道。口岸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海关以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架起了一座金桥,便利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中国海关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根据国家对外开放总体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口岸设置,审理口岸开放,指导地方口岸工作,构建起了现代立体口岸开放体系。目前,全国共开放海、陆、空口岸268个,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窗口。口岸开放,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城市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根据《海关法》规定,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和海关监管业务集中的地点设立海关机构,全国海关实行垂直领导。目前,全国共设有41个直属海关,568个隶属海关,通关监管点近4000个,关员(海关缉私警察)5万余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经济主权。与此同时,组织协调口岸各有关部门,规范口岸日常管理,优化口岸资源配置,推动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口岸通行能力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口岸开放综合效益。
  为我国进出企业发展壮大、商品顺畅流通创造良好的通关环境,中国海关加强了与国际海关、区域海关的合作与交往。30年来,中国海关已经同117个国家(地区)海关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对外签署了42个双边的海关协定,覆盖了57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加入了9个重要的国际海关公约,并在WCO等多个重要多边组织中积极参与海关国际事务和重大热点问题的协调和解决,参与多边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海关在东盟10+1、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上海合作组织(SCO)等区域海关合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十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历史又将翻开新的一页。面对风云变幻的全球局势,中国海关将一如既往地以赤诚之心守护着国门,秉承着勇敢的开拓创新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所有的力量。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