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济实力变化对比

2008-11-19 13:5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改革开放30年,是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是大陆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迅速崛起的30年,也是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造就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的30年。对台湾来说,则是经历了从亚洲“四小龙”之首到亚洲“四小龙”之尾的30年,是从辉煌发展的20年到失落的10年。
两岸经济规模:从1:13到1:20
改革开放初期,大陆经济刚刚恢复与起步,经济规模并不大。这时期的台湾,则是亚洲经济发展的一颗新星。1979年,台湾被国际经济组织(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列为全球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之一,台湾也因经济成功发展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经济规模等主要经济指标在香港、新加坡与韩国之上。
此后30年来,大陆经济快速增长,1979年到2007年经济平均增长9.8%,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台湾经济增长则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再转为低速增长,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7%左右,其中近十年台湾经济平均增长只有4.3%,与大陆的两位数增长有很大差距。
就经济总量看,受汇率等因素影响,海峡两岸经济规模差距呈缩小趋势。70年代未,两岸经济规模差距相当大。依统计,1978年,大陆GDP总量为3645亿元美元:台湾GDP为272亿美元;大陆GDP约是台湾GDP的13.4倍。此后,尽管大陆经济发展快速,但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及新台币对美元的升值影响,台湾GDP与大陆的差距在80年代以前变化不大,90年代以后趋于缩小。到2007年,大陆GDP达到32801亿美元,台湾GDP只有3993亿美元,大陆GDP是台湾的8倍之多。若扣除汇率因素,大陆GDP总量约是台湾的20倍。
大陆GDP总量排名世界从1978年的第10位迅速上升到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也从1.8%上升到6%。据最新统计,到2008年第一季度,大陆GDP已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台湾GDP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则多年徘徊在第25位左右。
外贸:大陆从落后台湾到超越台湾
对外贸易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台湾地区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外贸一直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长期以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地区的外贸总量一直在大陆之上。
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基本上是内需为主的经济形态,外贸在经济中的地位不高。依统计,1978年,大陆外贸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台湾地区外贸总额为237亿美元,就是说大陆近三十个省市的外贸总量还赶不上一个台湾省的外贸总量,显然大陆外贸发展还处在相当落后的阶段。
改革开放后,尽管大陆外贸开始快速发展,但台湾外贸发展也十分迅速,大陆外贸总额仍赶不上台湾地区的贸易量。1988年,大陆外贸总额增加到1028亿美元,台湾则增加到1102亿美元。直到1992年,大陆外贸总额达到1655亿美元,才首次超过台湾外贸总额1535亿美元约100多亿美元。
此后,大陆外贸加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金额在增加。2001年,大陆对外贸易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5位;2003年突破8000亿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4位,2004年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3位,此后大陆外贸总额一直稳定在世界第3位。到2007年,大陆外贸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21737亿美元)。
尽管90年代以后台湾对外贸易仍保持较快发展,但远赶不上大陆外贸发展速度。1995年,台湾外贸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4000亿美元,2007年达到4659亿美元,只有同年大陆外贸总额的21.4%,就是说在15年之内,大陆外贸总额与台湾外贸总额相当转变为大陆外贸总额约是台湾的5倍之多。
特别是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巨大潜在市场的优势正在显现,大陆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最大的市场,成为带动其经济增长甚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大陆也是钢铁、水泥、手机等至少100种产品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台湾经济规模与市场容纳量所不能相比的。
吸引外资:大陆一年超过台湾历年总和
改革开放30年来,大陆经济开放也从吸引外资开始,外资从无到有,再到大规模增加,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在较长时期内,大陆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贷,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大,而且主要是以港资为主。
进入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才迅速增加,而且呈现近20年的快速增长期。2007年,大陆一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748亿美元,较198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9亿美元增长了80多倍,而且大陆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范围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到2007年底,大陆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77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0%,高出国民经济增长1倍以上。
台湾尽管开放外商投资甚早,50年代初就有少量的外商投资,更自60年代开始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也曾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外商对台湾直接投资总体规模不大。到2007年底,外商对台直接投资累计只有787亿美元,相当于大陆2007年一年所吸引的外资总量。如果加上金融领域的投资,2007年大陆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835亿美元,远超过台湾历年累计吸引外资总量。可以说,大陆近30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是台湾近60年吸引外资总量的10倍左右,大陆1年吸引外资总额超过台湾历年吸引外资的总和。
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与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且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重要据点。外商在华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中国航运、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物流中心与采购中心正在形成。相对的,由于台湾经济实力的下降与经济边缘化发展,外商总部或采购中心则不断撤离台湾,甚至台湾高雄港作为世界集装箱大港的地位也迅速下降,仅仅5年左右的时间,高雄港集装箱运量的从世界排名从第2位降到第8位,成为台湾经济衰落的另一征兆。
外汇储备:两岸上演“大逆转”
受外贸顺差与外资直接投资等因素影响,海峡两岸外汇储备差距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是海峡两岸经济实力差距变化的另一反映。
改革开放初期,大陆经济对外开放刚刚起步,经济落后,尤其是外汇短缺,外汇储备不足。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后来外汇不足情况有所改善,但外在90年代以前,大陆外汇储备量仍然有限。
相对来说,台湾外汇储备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则迅速增加,其中在90年代中期,台湾外汇储备一度跃居世界第二位(900多亿美元),仅次于日本,高于大陆。
90年代末期以来,两岸外汇储备规模发生重大逆转,台湾外汇储备虽然持续增加,1999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3年超过2000亿美元,目前达到2800亿美元左右,高居世界第4位;但大陆外汇储备在外贸顺差持续增加与外资大幅流入的情况下,则出现大幅扩张趋势:1996年就超过1000亿美元,2001年超过2000亿美元,此后更是大规模增加,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接近2万元美元,约是台湾外汇储备的7倍之多。
经济竞争力:“陆上台降”趋势明显
由于大陆改革开放只有30年时间,市场经济发展更晚,在国际经济评估机构发表的相关经济竞争力报告中,大陆经济竞争力还赶不上台湾,主要经济竞争力指标均落后于台湾,但在发展趋势上则呈现“台降陆升”的格局。近年来,台湾经济整体呈现走下坡路的低速增长趋势,加上岛内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产业的大量外移,台湾竞争力指标排名持续下降;而大陆经济竞争力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排名则持续上升,而且已有部分指标超过了台湾,预计用不了多少年,大陆经济竞争力就会基本上超过台湾。
就经济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基础与发展潜力而言,台湾是无法与大陆相比的。在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在高精尖科技领域,大陆不仅一直领先台湾,而且已步入世界前列。大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特别是“神舟七号”裁人飞船的成功升空、回收,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此能力的国家,标志着大陆科技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大陆在航空航天、信息、能源、化工、生物等领域的科技水平也在迅速发展,并不断有重大突破,正在改变着中国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地位。而台湾不仅基础与高端科学技术发展落后,而且高科技产业发展优势也在逐步消退,预示着台湾经济未来发展的竞争力与潜力面临更大的危机与挑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