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后粮食企业发展思路浅议

2008-11-13 15:4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历时五年,现在已经进入尾声,这次改革是粮食系统真正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通过这次改革,绝大部分粮食企业职工通过工龄买断等方式实现了身份置换,绝大部分基层站所通过拍卖、转让等方式进行了资产处置,实现了资产人员双置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变革是根本性的,对于粮食系统以后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影响。为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稳,安置粮食企业职工,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壮大,各级政府在粮食改革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就沂南县来说,原改制企业职工以募股方式购买原企业资产,可按原企业资产评估价70%的价格优先购买,成立新的、具有完全法人地位的粮食企业,由政府全程帮助其办理土地过尸、工商注册等手续。经过此次改制,我县17处参改企业目前已有14处按上述方式完成产权置换,成立了具有法人地位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粮食企业。由点观面,全国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通过改制处置资产成立粮食企业这种方式操作的不在少数,改制后新设企业就成为粮食购销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这样一支生力军数量多,分布广,从业人员众多,其正常有序的经营运转对于践行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供需平衡、确保人民粮食需求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很有必要对其发展前景及思路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对改制后新成立的粮食企业(下称新设粮食企业)的发展前景,有很多方面持悲观及否定态度,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不客观的。新设粮食企业的前身国有粮食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粮食系统的重要载体,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推行,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制而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设粮食企业,其发展面临着新市场、新情况,新的挑战,但也存在发展的机遇。粮食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国家的安全。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出台了4个“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做出重大部署。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是今后国家粮食工作的重点,新设企业面临一次发展良机。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充分激发新设粮食企业活力,切实增强企业效能,发挥优势,对于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对新设粮食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对其未来发展做初步探究并提出粗浅看法。

  一、新设粮食企业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外企不断涌人,我国已形成了国有、独资、合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粮食行业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由于新设粮食企业的前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持续有效地发挥着“两个主渠道”作用,在粮食经济中占有良好信誉与重要地位。因此,与其他经济组织相比新设粮食企业拥有自身独有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信息优势。首先新设粮食企业拥有遍布全国的市场网络,有较为丰富的信息来源。其次新设粮食企业位于较为发达的区域经济中心,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粮食主管部门、财政、物价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获得与粮食相关的信息,从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经营决策占得先机。

  2、信誉优势。国有粮食企业仓容大、网点多、设施先进、信誉好,粮食购销活动中,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维护市场经营秩序,粮食购销总量特别是小麦购销量居优势地位,有效地发挥着市场主渠道作用。在社会上拥有良好信誉。新设粮食企业做为其新主人,自然拥有其前身拥有的良好声誉,便于开展经营活动。

  3、购销结合优势。新设粮食企业销售渠道多元化,有能力与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销和代购代储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粮食购销加工体系,有效降低费用成本,实现原粮转化升值,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就近销售给粮食加工企业。

  4、市场优势。在城乡群众主食社会化供应方面,新设粮食企业占据有利地位。在城区积极构建社会化大厨房,推进粮店转型,不断实现城镇居民主食社会化、规模化、连锁化供应。城区消费者人口集中,购买方强,可以利用自身分布较广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利用自身在城区中心的粮油经营点销售粮油及其它农副产品,只要做到进货渠道正规、商品周转快、价格适中,很快就可以赢得市民的青睐。条件成熟可创建自己的品牌,并在其它地方开立连锁店,增加规模,增强收益能力。在乡村,可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范围,实现服务内容系列化、品种多样化,保证放心粮油进入千家万户,方便群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5、资金优势。国家为支持粮食企业发展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新设粮食企业按政策规定在经营活动中可以得到农发行贷款。除此之外,凭借良好信誉,企业可以以开办代农储粮“粮食银行”等多种方式获得周转用粮,从而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二,发展思路对策

  新设粮食企业要在改革后新粮食市场体系中站稳脚跟,必须审时度势,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乃至实现跨越发展。

  1、大力推行订单收购。订单农业是粮食种植的发展方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夯实产加销合作体系的基础。新设粮食企业只有掌握粮源,才能更好地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当前,就是要大力推行订单收购,通过与农户签订规范订单合同,提高粮食订单履约率,与粮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完善“企业+农户+基地”等多种组织体系,推广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按订单常年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有效保障粮农收益。在收购过程中,采取定点与流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下乡设点、流动收购力度,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售粮。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开展订单收购,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巩固粮食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2、创新科技联手经营。转变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努力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争取社会集资,进行技术改造,争取政府投资,增加科技投人。大力开展科研开发,加快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主导产品名牌化,名牌产品产业化,不断增强企业晶牌价值与核心竞争力。把粮食加工企业的设备、技术、产品市场优势和购销企业的仓容、资金、网点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不断稳固新设粮食企业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

  3、努力创建知名品牌。品牌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资本。新设粮食企业要充分发挥好城乡群众主食社会化供应的主渠道作用,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闯市场,借助于政府开展的“厨房工程”和“早餐工程”建设,努力创建自己的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要善于发现市场,利用市场,挖掘市场,以市场为取向,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消费群体,生产满足大众、花样不一、适销对路的产品。重点生产绿色、卫生、营养、方便的粮油系列食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日趋重视的需求,以食品的高质量、多品种赢得社会认可,丰富群众主食。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建立配送中心,健全销售网点,以网点为骨架,搞中心食品配送和网点对外批发零售。同时,积极发展连销经营,“走出去”建立分公司,逐步拓展外地市场。以配送、连锁、外拓的形式,扩大产品覆盖面和销售量,促进企业扩规模、上档次,助推企业创建粮油食品知名品牌,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4、扎实开展“三代一换”。三代一换即粮农将收获后暂不出售或自用的粮食让企业代为储存、代为加工、代为销售,并可实现品种兑换。受天气影响及储存条件的限制,种植大户有粮食代储的需要,新设粮食企业有开展“三代一换”业务的优势。要以顺应市场、服务群众为目的,积极拓展企业经营范围,在为民代换过程中按量收费,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及时、足额兑换,杜绝损害农民利益事件发生。5、积极投身粮食物流。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运转有序的粮食物流市场,是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条件的新设粮食企业应积极参与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把经营触角延伸到物流行业,投资粮食物流市场的开发建设与人市经营。要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市场物流,不断繁荣物流市场;以市场的拓展壮大,辐射带动当地餐饮、交通、娱乐等相关服务业的兴旺。这样做,既能为企业增添双重效益,又能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市场就业的机会,带动促进一方经济的发展;既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也可为构建当地粮食行业大流通、大发展格局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改革粮食体制机制,实现粮食企业大发展

  粮食系统一直以来主要任务是履行国家政策,进入市场经济最晚。其运行产权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发展思路、市场观念、人才储备相对较为落后,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引进先进技术、思维,下大力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新设企业经营发展才能走上正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实施产权改造,把现有粮食企业改造成真正的粮食市场主体。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粮食企业要想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站稳脚跟,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从自身体制上进行彻底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对新设企业的改造主要是进行公司制改造。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对其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建立以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分散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企业出资人制度,以企业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法人财产制度,以权力制衡为特征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以经营者的职能专业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企业家制度,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树立粮食产业化发展思路,促进新设企业实现产业链的衔接、延伸与升级。当前,产业链相互分离的粮食企业形式,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农民增收,更不利于应对“人世”竞争的需要。现在亟须把传统粮食的产、供、销、加工相互分割的状态,转变为现代的产、供、销、加工相衔接,形成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现代经营组织形式,以收购带动加工,以加工促进转化,形成收购一加工一转化—供应的一体化经营链条,做强做大粮食产业。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应把“贸工农”与“产供销”等各产业链形成有机整体。新设企业作为购销的两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去。

  3、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份额的必要措施是创新理念,变传统的“推销”为现代的“营销”。一是创新观念,要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服务方式等。善于摸准市场的“脉搏”,捕捉商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二是连锁创新,新设企业应发挥群体优势和团队精神,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的形式,加强企业职工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创造粮食的文化价值。把粮店的特点和零售商业的特点结合起来,以配送中心为纽带建立连锁经营。除城区粮食经营外,发展多种形式的乡镇粮食连锁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实行综合化经营。三是重构诚信,大兴企业文化建设。以顾客为核心,以诚信为根本,提高服务方式的经营能力;采用文化营销,提高职工文化素质、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浓厚市场的文化氛围。

  4、以人为本,做好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搞好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是加快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酬显其绩”的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采取多种形式搞好粮食员工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其政治、思想、业务、技术素质和适应粮食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现有粮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粮食企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三是加快培养粮食企业家队伍,走职业化道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