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经销模式的现状
2008-10-8 1:2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当前,中国鞋业市场的销售通路发展先后从厂家主导阶段、经销商主导阶段到现在以重视消费者为中心,以销售渠道多样化、效益化为方向,以自营结合经销为手段的阶段转变过程。据统计,为拓展品牌市场,减少费用,缩短战线,90%以上的大中型鞋业企业的销售渠道都采取“自营+经销”。作为分销主体的广大分销商承担着分销的重任。九十年代,当时因市场的供求关系仍然是以供大于求,产品相对紧缺,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利润空间较高且稳定,经销商的代名词几乎等同于高利润。然而随着“微利时代”的来临,经销商在效率、成本以及可控性等方面的不足日益突出,渠道效率、渠道现状与企业呈现出脱节之势。传统经销商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从20世纪90年代起的广大经销商现已成为中国鞋业分销市场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位销售利润的下降,销售网络的不断拓展,传统经销模式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弱势逐步呈现,主要体现在:
1、利润空间减少,经营风险加大。许多代理商抱怨现在市场越来越难做,辛苦经营下来却发现实际利润值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从而导致代理商经营投资的转向,不惜进行不同种类的产品代理,如有的经销商同时代理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多向经营,鞋类、保健品类、服饰玩具类等,臆想通过多产品线增加赢利率,往往经销商规模做得不小,但赢利能力却非常低,不少经销商因此而负债累累,最终形成既不能增加赢利率,又使主代理品牌区域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滑的恶性循环。
2、经销体制不全,销售渠道冗长。迟钝的市场反应能力;忠诚度下降、信用度降低;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投机性、功利性和短期性;自身经营管理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营销网络质量差异性大,缺乏统一布局性;销售渠道繁杂,有商场经销、连锁专卖、区域总代理、二级批发等渠道,但各个渠道间缺乏的有机联系,市场维护能力薄弱。
3、厂商缺乏信任,再发展和可控性矛盾激化。传统经销商的市场经营出发点是:追求短期效益、利润最大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赢利;而公司的经营出发点是:追求长期效益、品牌可持续发展,实现品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品牌价值的递延化。经营出发点的大相径庭是影响厂商合作的主要鸿沟,如果衔接不妥,就会造成经销商对公司决策的抗拒性和执行过程的随意性,对公司产品、物流和政策的抱怨日益增加,公司和品牌的信任度也随之弱化。同时,一些经销商经营一段时间后,渴望有新的市场拓展空间和再发展平台,这与企业对网络可控性又产生新一轮矛盾,这也是很多经销商转向投资的重要原因。
4、组织结构单一,营销观念滞后。传统代理商以货源组织和物流诸环节为首要职责,在功能上体现出更多的产品组织、配送职能。比较多关注研究竞争对手和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而非常少去了解目标顾客的真实需求。经销商脱离了其存在的本质(做市场的功能),在表现形式上,很多操作空间较大的经销商,往往没有根据市场多样化、细分化和功能化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系统组织结构的建立,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 代理商管理+店长执行+导购员分销
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在管理同质化的竞争市场脱颖而出,最大的弊病是代理商无法兼顾“财务、物流、市场调研、维护、信息收集、整理、促销”等诸多环节,整合营销势单力薄,最后搞得身心疲惫,市场效益却无法快速提升,操作空间日益萎缩。
5、企业市场定位模糊,后续支持力度不够。众所周知,制鞋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以面向大众消费为主要消费特点,消费市场的面既有广度又不缺乏深度,众多制鞋企业在生产的同时,纷纷高扛“品牌”的大旗,抢滩广袤无垠的销售市场,特别是一些中高档品牌,在品牌定位的目标市场中一场刀光剑影后,发觉市场门槛不断加高,竞争压力急剧膨胀,为缓解压力,保持利润点的稳定增长,很多品牌采用了“迂回战术”——进军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实行深度分销,以品牌的市场定位错位和管理战线拉长为代价的深度分销,随之也带来系列问题:产品线过长、消费群体分散化、管理难度增加、物流效率降低……其中,由于管理战线过长,对代理商后续支持力度明显下滑,在“市场跟踪指导、产品组织、卖场建设、管理标准化、业务培训、区域市场促销策划、市场规划”等方面无法给予代理商充分支持,二级、三级代理商支撑不了多久就纷纷放弃经营。同时,一级经销商的经营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挫伤。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