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物流给我们带来哪些经验与思考?

2008-10-17 10:5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奥运物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在奥运盛会结束之后,在所有的喧闹归于平静后。需要的是总结和反思。奥运物流不是一吃了之的蛋糕,而是我们物流行业,及相关管理部门、行业组织的一次大考。我们获得了哪些经验,曾经做错了哪些题,还没有搞懂的哪些题,应该去思考。
    运动员在赛场竞技,企业在商场竞技。但这些竞技都不是孤立的,都有背后庞大的力量支撑,或来自社会、或来自政府等等,是协同完成的考卷。在奥运物流这个大赛场也是一样。对于辉煌,我们不必赘述;但对于不足,我们需要弥补。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亚运会也将在广州召开。我们希望北京奥运的经验能运用到世博会和亚运会,我们也希望我们没有做好的题目,能在上海、广州做好。
反思奥运物流:主办与主角的不等式

□本报记者 杨达卿
    一个月前还一片繁忙的北京奥运物流中心,除了日常进出的物流车辆,一切都显得安静。 “中心原来的很多奥运工作人员已经撤离,目前仅保留部分工作人员负责一些奥运物资的招回等任务。”奥运物流综合部项目主管田志告诉记者。
    从奥运会到残奥会,这里鲜为人知的紧张、忙碌不亚于比赛赛场。那些为奥运也绷紧了神经的一草一木,而今也都闲适恬静。谁是这个奥运物流中心的主角,谁是这里的英雄也许很快被遗忘。但是我们无法忘却我们的物流业,在这个特殊赛场上的差距。
    相对于物流业未来的长路,这次千载难逢的奥运物流尽管荣耀,可能不过是未来人们记忆中一闪而过的电光。而对近年飙进的物流业,奥运体验类似一次回归理性的电疗——刺激着中国物流业从政府管理到行业服务,从懵懂走向成熟。
    北京承办奥运会,也许人们一直担心最多的可能是高度拥堵的交通环境,和被汽车尾气及沙尘熏污的空气,从几位美国自行车奥运选手初到北京戴口罩即可知道这种担心多厉害。
    不过,当这些美国佬走在大北京街道上会发现:这里空气质量已明显改善。因为全市30多万辆黄标车全部歇业,外地黄标货车等禁入北京,川流不息的公交车、配送车、邮政车基本改用绿标车。
    奥运期间北京实行单双号制度,降低大量私家车、公车等带来的交通拥堵。北京市机动车污染排放总量减少63%。绿色交通、绿色物流,兑现绿色奥运。但单双号制度、黄标车禁行多是权宜之计。奥运期间骤增的物流服务需求,对更多着眼于传统交通管理的原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管理体制带来严峻考验。
    现代城市物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和集成式交通枢纽设施,实现立体交通和物流,管理上要科学统筹,服务上有多式联运等。但我国交通运输业管理缺乏现代物流理念,而且管理权分属原交通部、铁道部、原建设部 (城市公交)等部门,既难以优化配置各种物流资源,也难在管理上协同共管。
    温家宝总理在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逻辑起点,通过实行大部门体制,全面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奥运会也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奥运会对现代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需求,让交通运输主管整合改革,革新服务模式的一次快速而刺激的电疗。交通运输方面就整合交通部、建设部、民航总局、邮政总局等部门建立交通运输部。
    新管理部门顺势而为:如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局、北京市运输局等4个部门,在2008年6月27至9月20日,联合开办了奥运期间货运保障公共服务窗口。主要负责奥运期间全市货物运输保障工作的统一协调、组织实施、信息收集和报送;负责办理普通货物运输、化学危险品运输、应急货物运输需求的审定及政策咨询。
    该政策一是行业主管和归口部门货运保障公共服务窗口,主要负责本行业、本系统和归口企事业单位奥运期间货运需求调查、汇总,制定奥运期间运力配置方案,办理主管和归口单位普通货物运输、化学危险品运输、应急货物运输需求的受理、初审及政
    策咨询;报送相关报表和信
    息,共15个部门。二
    是联合公共服务窗
    口,主要负责奥
    运期间全市货
    物运输保障
    工作的统一
    协调、组织
    实施、信
    息收集和
    报送;负
    责办理普
    通货物运
    输、应急货
    物运输需求
    的审定,化学
    危险品运输需
    求的受理、审定
    及政策咨询。
    这类服务于奥运现
    代物流的措施还有很多。但这些创新管理似乎多是物流企业的一次性晚宴。一些好的管理模式能否延续,无法知道。奥运物流带来的不只是烟花中的狂欢,我们完全可以当作一次政府管理职能理性回归的电疗。
    服务型政府往往以事实说话,以服务见成绩;管理型政府往往拿权力政策说话。对于转型整合期的交通运输部门,在一些方面似乎就显捉襟见肘:尽管奥运会开幕前的8月6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安抚市民: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不会因为运输环节引起商品价格上涨。北京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已经接受和批准了4000多辆货物运输车辆作为运输车队,用于保障奥运期间的物资运输。同时,对整车装运鲜活农产品的货运车辆,也一律不实行绕行和限制。
    但相对于北京庞大的物流需求,由于很多物流企业因为黄标车,或单双号问题不能上路,交通运输部门组织的运输车辆杯水车薪。北京很多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水果、蔬菜、肉食品等由于供应紧张出现不同程度上涨,部分蔬菜涨幅达30%,石景山古城某大型商场李经理告诉记者,奥运期间断货率一度达18%。
    单双号制度和黄标车禁行等交通管制政策利剑不错,可是我们的管理者在紧张的物流供应面前,似乎显得有些孤立——政策实施的尴尬与配套措施的不足,显示出相关管理部门离服务型政府还有一定差距。
    奥运交通与物流,激醒相关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在我们传统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环节——中介组织的角色需要转变——从 “二政府”角色向 “企业娘家”角色的转变,要立足行业,服务企业。
    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企业对奥运物流雾里看花,加之中国物流企业成熟度不够,也导致我们的企业缺乏参与奥运的活力。这需要一些行业组织的牵线。
    “食品冷链物流是我们的核心业务之一,若根据企业自身专业特长,我们有能力承担全部奥运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但我们开始对奥运食品物流服务内容及标准都不太了解,不知道从何参与。”北京二商集团的林华 (化名)经理对记者说。但北京二商集团最后仅中选奥运食品原材料供应企业,成为众多食品供应与食品冷链服务的一员。
    拥有王致和牌系列腐乳、六必居酱菜、龙门食醋、白玉牌系列豆腐等知名子品牌的北京二商集团在冷链物流服务等方面,有着配送网络和专业服务等优势,同时又有地缘优势。旗下的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拥有被称为亚洲第一大冷库的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林华认为,如果能有协会中介牵线搭桥,也许企业能更深入地参与奥运物流服务。
    奥运会不只是一场商业盛宴,还是一场特别的大考。验出哪些行业组织积极为行业企业谋福利。记者在调查北京近20家物流及与物流相关的行业组织发现,组织行业企业参与服务奥运的协会组织不到6家,而曾组织有关奥运题材商业活动的有近10家。但愿是有些行业组织做了好事不愿张扬。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2006年曾到希腊考察,向国内物流企业传播希腊奥运物流的经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领导还积极协助北京奥组委等方面,开展一些奥运物流项目的招投标等工作。
    而一些与专业物流相关行会也有积极表现。北京工商业联合会水产业商会,在4月18日正式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全力保障300余家奥运餐饮企业的水产配送。促成500余家会员垫资2亿元购买3000吨鱼类、3000吨肉类投放北京市场,以最低的价格供应市场,用于解决奥运会期间鱼类、肉类价格上涨的问题。
    大盛会也是彰显大协会的机会。但这类行会为数不多。更多的交通、物流行业组织显得迟钝,或者说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一些物流行业组织依然在各种商业活动里奔走,没有摆脱租借公权和兜售公权的 “二政府”角色。
    产业是水,协会是舟,只有顺水而行才能走的更远。奥运物流结束后,行业组织似乎也需要回归理性建设中,要敢为企业说话,积极为企业办实事。
    服务奥运对物流企业的意义,并不在盈利与否,而是品牌推广和文化建设。奥运物流实际上让我们物流企业的软实力的竞争力水落石出。
    而我们看到两种企业表现:一种是外资物流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锣鼓喧天,在市场开拓方面大举进军;另一种,就是大量的本土物流企业,似乎排成一队不约而同地选择沉默。
    本报曾在奥运开幕前,联系到几家参与奥运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但最后多被谢绝。更令记者不理解的是,在部分公司网站上也看不到关于奥运物流服务的相关消息。连自己都不重视品牌营销,更何况主动推广自己。其中某公司曾花上数千万元购买新车队,这样的投资难道仅为昙花一现的奥运亮相。
    同样是奥运闭幕,我们很快收到来自UPS、辛克等国际奥运物流服务商的消息;却没看到一些参与奥运物流服务的本土企业的消息。多数奥运物流分包商确实和商家有合同约定,不便彰显奥运主题,但这并不扼杀聪明的营销,尤其那些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可以不与UPS在综合服务上比腿粗,但是完全可以在细分市场里比拳头产品。
    一位来自奥运物流服务分包企业内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她在去年曾作过一个小调查,结果发现, “在国内80%左右的物流企业,没有品牌和新闻宣传等部门;70%以上的根本没有企业网站。估计这些企业内部的员工,可能对自己的企业都不了解,更谈何让客户记住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文化是竞争的根基。闷头挣钱,不问品牌;全心谋利,不建文化。这样的物流企业的生存根基在哪里,路能走多远?
    庞大的奥运物流需求其实并非UPS和辛克两家企业所能完成的,国内的北京邮政、祥龙物流、中远物流、中外运、中铁快运、国货航、天津港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涉及奥运物资的物流服务。但遗憾的是几百亿元的物流蛋糕,中国企业只能从UPS的大盘里分到蛋糕上的碎渣。
    这些与国内物流企业经济实力有关。在近年的物流热中,中国物流企业虽在本土市场做大了,但与国际物流企业在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差距还很大。
    奥运大盛会中,我们大物流企业却没有唱起主角。
    而在外资的品牌营销的轰炸机下,是大踏步的市场进军。UPS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虽然公司整体业绩下滑,但中国的出口业务量同比增长15%。UPS中国业务成了其全球业务的发动机。
    UPS国际运营中心主管丹·布鲁托预计,2010年UPS全年财务收入的40%将来自国际业务,而且公司的欧洲-中国之间的业务量增长率将超过25%。UPS将向位于上海和深圳的新的航空枢纽投资3亿多美元,以此来提高其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地位。
    UPS还借助奥运效应,大力深入新兴服务市场。去年底,UPS旗下的UPS融资公司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合作,推出“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为中国中小企业或大型企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提供包括融资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