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肋”

2007-7-28 9:5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6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37亿吨,比2005年增长21.3%,位居世界第一位;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71.9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0.1%,居世界第三位。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东南亚地区总裁柯文伟表示,虽然2007年5月新加坡港的船运集装箱吞吐量又创新高,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出口量增大,使上海港的增长速度更快。预计上海港在2008年就将取代新加坡港,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 
    定位: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
    世界主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模式有三种:第一,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这种模式比较特殊,是靠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人文条件而形成的。这种模式的国际航运中心只有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第二,以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即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如鹿特丹和纽约;第三,以中转为主,即中转型国际航运中心,如香港和新加坡。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强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应参照鹿特丹模式,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面向长江流域经济腹地,建设一流的深水泊位以拓展集装箱货物集散规模,带动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从功能性质来看,国际航运中心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货物国际运输与集散;二是货物国际运输与集散加工配送;三是进一步发展到商品、资本、技术、信息汇集与发送为一身,成为世界再生产活动的综合资源配置中心。分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属于综合资源配置型,除保持第一、二代国际航运中心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外,还要参与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集散和配置。这类的国际航运中心必然又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从目前上海的发展现状来看,国际贸易中心与金融中心的发展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发展不同步,因此分步实现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
    建议:开放、优惠、宽松
    与东北亚地区一些知名港口城市相比,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差距,不仅在码头等硬件设施上,更在开放政策等软环境上。
    在政策性软环境方面,要有具备吸引力的国际中转政策。因此,洋山的保税港区政策是一项深谋远虑的国家战略。在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中这样写道:同意洋山保税港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国际中转、配送、并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拓展相关功能。这一国内首创的模式,集目前国内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方面的政策优势和港口功能于一体。这种模式是现有国情下政策最开放、优惠政策最多、管理最宽松、运行规则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新的贸易模式,是港口城市梦寐以求的开放高地。同时,还有必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促进航运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上海航运服务业集群正处于成长阶段,它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政府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制造”产业集群,而是发现那些己处于萌芽状态但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然后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为航运服务集群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快投融资体制建设。上海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势必要能够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流入国内市场。德国航运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就依赖于有限责任合伙制基础上的股权融资(K/G模式),使德国在国际集装箱市场上控制了纯粹船东(本身不经营航线的船东)拥有船队的65%以上。而K/G模式目前在我国则存在着公司法、缺乏募集股权机构的合法途径和银行债务融资能力的限制。如果能够采用这种融资模式,将大大发展中国的船队规模,从而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创造条件。
    3、加强航运信息中心建设。上海信息港的开通,可为上海同国内外经济信息的交流提供方便。但上海航运信息中心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航运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尚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航运信息的传播渠道不够,需要进一步开发;缺乏私人信息机构,构成对公共机构的补充;服务的种类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4、提高航运产业的人力资源水平。目前上海港航人力资源总量由“成长期”进入“稳定增长期”,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与国内港口城市相比居于领先地位。但是按照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整个人力资源的构成缺乏企业管理、航运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货运、国际经济法等“软”专业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所占比例太低,应尽快形成国内的人才高地,为国内外的港航企业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