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交流中心的依托城市及其影响要素
2007-7-27 11:1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信息交流中心依托城市的功能定位
规划和建设一个国际性的信息交流中心,必须依托于一个国际性的中心城市,否则无从谈起。国际信息交流中心在发挥功能过程中,需要它所依托的这个国际性的都市来为它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在构建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构想中,南宁应当仁不让地履行起作为依托城市的职责。
要做好"中心"的依托城市,准确的城市功能定位至关重要。假如这个"中心"要履行的功能,与其所依托的城市的功能定位之间存在差别,那么,这样的规划和建设就是有问题的。前边有偏差,后面的调整也就在所难免。所以,一开始就要把"中心"本身的功能定位和南宁作为这个"中心"依托城市的功能定位一并考虑。原则上,南宁的功能定位一定要包含"中心"的所有定位,否则,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就会碰到很多问题。依托城市的功能定位,首先会影响到"中心"功能的发挥,它为谁服务,为什么样的目标服务,依托城市功能定位和功能设计会影响到它将来业务流的实际发展。未来的业务流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有什么样的特质,是什么样的规模,又决定了未来的信息流,从而,影响到信息交流中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
着眼未来,拓展功能
我们知道,构建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设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落户南宁,这对广西、对南宁来说,自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和优势;对于将来建成这个信息交流中心而言,更是难得的契机和优势。立足于这个优势,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任务,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考虑,要考虑未来朝什么样的方向去拓展它。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明天的拓展更加关键。举例来说,日内瓦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国际会议都市城,很多全球性的会议在那里召开。多年来,这个小城很多的人口、很多的企业就为这些国际会议而存在。他们中的许多人过着候鸟式的生活,平时工作生活在别处,会议旺季时赶过来,到会议旺季,整个城市经济社会欣欣向荣,会议淡季便迅速地冷下来。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也有很多这样的国际性会议和国际性的活动,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全球最著名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等等,因而它的业务流比日内瓦丰富多彩得多。努力朝着纽约的方向走,是未来在南宁要建的信息交流中心的发展方向。今天做规划的时候要为明天考虑,留出拓展空间。
"三个基地"、其他载体与"中心"的构建
从与信息流相对的业务载体来讲,我觉得,我们需要明确多元业务载体的观念。业务载体是多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其中当然经济是基础,"三个基地"更多就是从经济的业务载体来考虑的。
将"三个基地"进行比较,我个人认为,似乎排序应为经贸、物流和加工制造。这样的一个排序,是从业务流对将来建设信息交流中心的带动作用考虑的,因为在信息交流中心形成的过程中,点面辐射的拉动和带动力强于点间的交流,双向的交流胜过单向的流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经贸、物流、加工制造这样的排序更合适。打个比方,广西参加广交会的时候,如果说和越南做了一笔生意,物流就没有必要经广州去越南,所以经贸基地产生的业务流与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产生的业务流不是完全对等的。如果把经贸基地做的很多的商贸活动在南宁、在广西完成,那么它带来的信息流会成倍于物流基地所带来的信息流,也会大于加工制造基地。除了"三个基地"这样的经济的业务载体,我觉得,文化所产生的业务流也同样值得重视,这里包括了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文化经济等等。国家现在开始用产业的观点来考虑文化发展的问题,以这样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来看文化交流,它也会产生巨大的业务流,而这种巨大的业务流也会对将来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所要求的信息流提供重大的支持。
构建"中心"的主要影响要素
我想把构建信息交流中心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影响要素,集中于以下这张图中。
如图所示,围绕着"中心"的构建,需要解决业务载体、依托城市、技术平台、规划设计和整合资源等任务。其中,支撑"中心"信息流的业务载体,包括"三个基地"、文化、政治等等,同时要结合"中心"未来发展的要求定位好、建设好南宁这个依托城市;为"中心"发挥信息交流功能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包括网络、应用系统等等。"中心"的建设需要形成清晰科学的规划,同时还要为此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财政资源等等。要实现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必须营造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主要包括:领导力和实施、社会的环境、政策的保障、"10+1"范围内的国内外互动。这样一种建设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扎扎实实地出效益才能够稳步发展,滚动前进。
关于建设布局与建设策略的建议
从建设布局上,可采用"三路推进"的战略:一是"中心"的建设,二是载体的建设,三是环境的建设。其中,"中心"的建设,主要包括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与应用系统、各种相关的解决方案、信息与数据管理、应用流程及规则的形成等;载体的建设,主要是指努力去丰富和扩张与"中心"信息流相应的业务流,它包括了"三个基地"、大文化产业、会展等相关的信息流生成;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依托城市的社会环境与服务、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配合、良好的政策保障、国内外的沟通分工合作等。有专家提出信息交流中心要分阶段或分步建设,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每个阶段或每一步上都应该是"中心"、载体和环境建设三管齐下。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往往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开始做的,所以信息化建设的大体过程是先分头建设,然后再把各个系统联起来,打破信息孤岛,互联互通后再把应用系统给放上去。我认为,这样的思路并不适合现在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因为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在一个零起点上,从头开始建信息交流中心,可能门户是要兴建的,但是很多业务系统已经存在,即使是要为它建一个共用平台,也不是凭空搭建。有鉴于此,在建设信息交流中心的时候,就需要把载体和环境一并考虑,包括研究制定非常强有力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现有的各种业务系统的拥有方和经营方愿意和能够把他的业务系统放在这个中心的平台上来做。再如,我们知道,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复杂的环境建设问题,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包括对安全的考虑,对经济回报的考虑等等,有些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克服构建信息交流中心的阻力,在一开始建设时,就要争取形成一种新的环境和机制,能够让大家愿意参与建设信息交流中心,在参与中得到他应有的回报,从参与和回报中实现大家的共同发展。这种环境的构建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又是必须完成好的事情。关于建设策略的其他建议,还包括:一是载体品牌化,二是活动常态化,三是产品系列化,四是成果固态化。
载体品牌化,不管形成的业务载体、业务流是商贸的、生产的、还是文化的(比如"三会一节"),一定要树立品牌战略的意识,努力打造品牌。没有这样一种战略,后面说的稳态的、不断滚动扩展的信息流就不太容易建立起来。不光是产品、活动,还有附带的东西,让大家一听到中国-东盟,就会想起广西、想起南宁,想起一些叫得响的品牌。要打知名度,要叫得响,既要靠"实",靠本身的内容;又要靠"名",靠持续有效的宣传。活动常态化,虽然中国-东盟的一些重要的会议长期落户在南宁,但是一定要把几天的会议变成长年不落幕的活动,这样才可以在一年365天持续地产生业务流、信息流,这样信息交流中心的意义才会大。如果说只是会议期间热热闹闹,然后是长期沉寂,就很麻烦。
产品系列化,要着力打造中国-东盟相关的系列品牌,拓展系列活动的空间,在不同系列间建立关联,形成系列化、关联性、相互促进的群体优势。
成果固态化,意思不是说止步不前,而是强调重视相关工作成果的整理和积累,形成和发布成熟的成果,重视数据库建设,会议、出版物、资料乃至数据库的应用,包括在线查询、推广、营销。
机制创新的问题
在信息交流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应用和实效。构建信息交流中心的目的是应用,应用信息能力的目的是要出实效。没有效用的信息化,不仅对我们的事业与事无补,而且还将浪费宝贵的资源。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想要出实效,必须解决信息能力、信息应用和信息绩效间的矛盾。前段时间,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信息化不等式",即能力≠应用≠有效,指的就是信息能力建设的水平不等同于信息能力的应用水平,信息能力被应用的程度也不等同于由此应用而产生的效果。其实,在多年的信息化过程中,很多地方建立起了功能强大的信息化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在很多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应用,能力闲置的问题非常严重。有的过分强调了技术应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主营业务、管理等非技术因素结合好,或在它所要求的机制建设上面没有做好,信息能力应用的效果就出不来。希望我们在一开始设计构思信息交流中心的时候,就把能力建设与应用实效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有专家提到信息交流中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我觉得,从原则上讲,应该在它的业务流需要的情况下,争取建国际交换出入局和网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东盟这个圈里面,广州国际出入网关已经是实实在在从信息流上履行交流中心的作用。回到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信息交流中心的工作定位,广西与广东、南宁与广州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把广西、把南宁放在"10+1"整个发展战略中布局,这是一个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统筹考虑的大事。建立一个统一的门户也很有必要,但是这个门户建立要有创新!这个创新包括重视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即技术的创新;更要包括重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管理的创新、机制的创新。机制的建设和创新非常重要。要办成这么一件大事,要靠政府、靠业界、靠方方面面的力量,靠大家的广泛参与。这样一种系统工程建设,单靠哪一家的力量都办不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在这个整合力量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出来可以长期持续稳步发展的有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广西南宁在建设信息交流中心过程中,是否能够在机制创新上为国家信息化提供新的经验,非常令人期待。
为了探索建立新的机制,目前能否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自治区政府层面来说,建议政府应该尽快明确一个牵头单位,由它来负责牵头制定整体建设规划,协调政府资源,联系相关机构,从政府的角度持续地推进这件事。这有利于使工作落到实处,否则很难持续。
二、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吴总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信息产业联盟"。这其实是从ICT,也就是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角度来考虑的一个机制。我觉得,还有必要把内容产业也包括进来。成立这样的业界联盟是有必要的。它的使命之一,是代表供给方,即从技术、产品、服务、内容提供的角度,整合供给面的信息和资源,去与需求方互动,满足需求方的要求。
三、建立一个涵盖面更为宽广的"推进联盟",甚至开始时也可以是比较松散的论坛。虽然松散,但它也不应是一次性的,非正式的;而应该是常设的,有常设的秘书处或办事机构。这其实就是要找到某种合适的载体,其使命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去联络更广泛的、方方面面的力量,不光是在博览会、峰会开会期间,而是在他们休会期间也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各样的研讨,各种各样的交流,去碰撞思想火花,相互传达和沟通看法,满足相互诉求,甚至去做一些妥协,不断形成某些共识,来推进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四,还可以建立一个专家咨询的机制或智库。成员不限于特定的界别。这样的智库能够高层次地、经常性地为决策提供建议。
这样的四个机制眼前就应该能够落实下来,成为把领导上提出的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概念落地、做实的切入点。此外,还能通过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建立其他具体的机制。
在推进信息交流中心过程中,由于关联面很大,会有很多关于标准的问题涉及其中。标准的形成与机制问题不无关系。我们知道,标准有强制性的和自愿性的两大类。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标准产生自互联互通互操作的要求,产生自降低兼容成本的需求,是自愿性的。出于保护国家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反垄断等考虑,政府才在必要时制定强制性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就具有了技术法规的性质。原则上讲,由政府代替企业去推行某一标准,这是本末倒置。应该由相关的企业去商量,为了减轻中国-东盟的信息交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兼容成本,采用什么样的标准为好。当然,在标准问题上,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利益掺在里面,各国企业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说服本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施加影响,去影响标准的生成,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美国如此,欧盟如此,日本如此,都是这样。但政府力量的介入毕竟是第二位的,这并不能代替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的力量。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力量是可以影响标准生成的,成为企业标准生成中讨价还价的筹码。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市场容量完全不需怀疑。我国企业在将来和东盟国家的企业平等地去商讨该用什么标准的时候,我们的市场会给我们企业以足够的支持。值得思考的是,在这里,政府要不要冲在前面?我认为,要形成一种更好的制度安排,不要政府事事冲在前面。如果由政府出面强推某种标准,是很被动的,实际效果也不会好。在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政府、企业和方方面面有一个很好的机制设计和安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想,将来在标准的问题上,信息产业联盟应该在前面。它应该在面对东盟十国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诉求,那是平等的提出,以实力说话,谁都服气。因为各国的企业都有要降低兼容成本的共同的需求。冲在前面的,可能还应该有用户联盟、专业的标准化组织等。政府应该在后面对他们提供支持。
外部环境与主要力量
环境方面,中央的支持和相关省市的支持都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还包括要争取区域内东盟国家和城市的支持。如果没有东盟的呼应,良性互动的格局就难以形成。所以,一方面,广西跟广东、海南,包括云南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合作的格局;另一方面,跟东盟要形成新的合作格局。要争取有更多的国内外机构和项目落户广西、落户南宁。
信息交流中心建设的主要力量包括政府、媒体、电信运营商、IT提供商等等,当然也包括来自学术界的学者。要围绕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加强学者与政府官员、业界专家的合作,开展多界别、跨学科的研究。从研究的内容上看,第一要做好现状调查。包括对国内、对东盟合作伙伴,围绕着可能会形成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相关情况,做扎扎实实的、长期的跟踪调查。第二是进行功能定位的研究,要把在广西南宁建立信息交流中心的必要性和它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反复地磨合、考虑、设计。第三是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经验,包括国内、国外构建区域性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典型案例。第四,还要围绕战略规划、政策创新,机制体制的安排进行必要的研究。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研究做支撑。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能够为广西的信息化、特别是为南宁的信息化注入崭新而务实的内容。我认为,现在不同地方的信息化战略中,真正有地方特色的不太多。但是,广西如果把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这样的一件连带性很大的事情做起来,就会为广西的信息化,为"数字南宁"注入实实在在的内容。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