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良领跑中国粮食物流

2007-3-14 16:3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1年来,大连北良有限公司(下称北良)在深化改革的前提下,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创造优势,在成为国内粮食物流“领跑者”的同时,更把脚步迈向了国际化——总投资32亿元的北良港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目光,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此安家投产;北良在临港产业的拓展更为自身进军第三方物流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树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北良是如何一步步从传统粮食物流领域步入现代物流领域的?本刊记者就此对北良副总经济师兼发展部部长林谦进行了专访。
    优势成就辉煌
    正如兵法中的“攻城掠地莫过于占领险要之处”,北良所处的显著地理位置为其铸就辉煌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成为南北粮食运输中转的一个基地。林谦告诉记者,北良除了本身所具备的区位优势外,还具备市场优势、专业性基础设施优势以及积极开拓所创造的信息资源优势。
    北良所在的大连,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又是我国东北的粮油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我国“大粮仓”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8%~20%。东北粮食大部分通过大连实现北粮南运,内销到南方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大连有著名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北方粮食批发市场和粮油仓库群、加工群,形成了完整的国内外互相联结的粮油流通链。
    东北地区不仅是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还是一个大有潜力的大市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有1亿多人口,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东北农民的收入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有专家预测,东北农民的购买力将进一步提高。这使北良不仅具有出口优势,也有巨大的进口潜力。
    “在充分开发本身的地理优势外,我们在专业性基础设施上也投了很多精力。”林谦说道。在装卸、转运、仓储、计算、检验、粮情监测等各环节,自动化控制及配套的东北产粮区60个铁路中转库和270个产区收纳库,都为北良在粮食流通中占据强势地位创造了条件。北良配备了将近1800辆散粮专用运输车,具有运输成本低、集港速度快、装卸效率高、粮食损耗小等特点,为自身发展物流提供了基本保障。
    随着IT时代的来临,信息化越发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为此,北良扣紧“与世界接轨”的命脉,逐渐加速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林谦说:“近年来,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注了大量心血。目前,我们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资源优势。”据悉,北良目前创建的物流信息平台将适时显示产区库容、港口仓容、销区库容以及产区到港口的车辆运转、船舶动态,将产区与销区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正是因为紧握“优势”的利用和开发创造,北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作为我国世界银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的龙头,北良港年吞吐量1100万吨,其中出口和北粮南调800万吨,进口300万吨,每小时装船能力4000吨,卸船能力2000吨,有仓容120万吨。
    在树立了同行业的绝对优势后,北良更是积极进取,把“向国际化靠拢”纳入了战略纲领。“我们的目标是突破传统粮食流通方式,过渡到现代物流企业。”林谦说道。本着这一目的,北粮首先在粮食流通方式上予以了很大改进,迈入了国内同行业中的顶尖行列。
    突破传统粮食运输“四散化”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储运一直是传统的袋装方式,这种运输、装卸、包装成本高、损耗大的方式,早已为发达国家所摒弃。
    林谦告诉记者,针对这一国内相对落后的局面,北良加紧了国际化的建设步伐,一改传统的以包装为主的粮食储运方式,取消了包装物,实现了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四散化”。
    据有关人士统计,东北地区通过北良港及其铁路专用车中转储运粮食,平均每吨粮食可节省港口装卸费用、包装和搬倒费用近70多元人民币;运输中的损耗也由袋装的5%~8%降低到1%~0.2%以下,每年为社会创造效益在10亿元以上。虽然散粮运输的效益如此之大,但其对粮食产地、运输过程和中转枢纽的综合配套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国家在投资建设北良港的同时,在主要粮食产区特别是东北粮食产区建立起完善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系统及物流信息软件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散粮中转储运体系。而北良正好无可争议地处在这个体系的枢纽位置。
   
    虽然具备了散粮运输优势,但北粮在硬件设施上更是精心予以准备。林谦告诉记者,北粮在铁路运输车辆的变革方面就费了一番心思。1999年,北良L18新型散粮专用车投入运行,这种国际上通用的散粮铁路运输方式在我国粮食产销区却并不为人所接受。为此,北良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在向粮商客户宣传推广的同时,北良从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减免运输作业中涉及的铁路建设基金和自备车管理费用,以便扶持这种新兴的散粮运输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客户们很快便认可了这种装卸作业效率高、车辆周转快的L18车。
    林谦说:“我们现在拥有的2400辆L18车的使用率达到了95%以上,这在同行业里并不多见。”据悉,自2003年4月份以来,北良先后开通了从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产区直达北良港的10个“散粮班列”或固定循环车组,从而使东北走廊粮食外运铁路运行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每吨粮食的铁路运输成本下降了45元左右,打开了我国散粮铁路运输的新局面。
    林谦告诉记者,北良把建设“东北散粮运输走廊”和“北粮南运陆海大通道”纳入了完善散粮储运系统工程的又一战略:根据系统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北良和东北粮食产区的各大粮油集团及产粮大市、大县的多数骨干粮食企业,与南方销区的粮食码头企业和骨干贸易企业、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在东北四省区主要产粮地带、交通要道建立了7家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与内蒙古通粮集团合资成立了港通储运贸易公司,并共同在通辽建设铁路停车场,开通了到深圳的散粮运输班轮。可以说,北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散粮运输系统的建立和粮食流通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开拓进取永远是我们的追求,正是本着这一原则,我们才有了更快的进步。”林谦说道。据了解,仅在2003年上半年,北良港外贸出口玉米353万吨,同比增长2.5倍,占同期全国玉米出口量的42%——北良港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贸粮食中转口岸和玉米出口港。经北良港出口的粮食质量好、损耗少、运输成本低,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出口的竞争力,提高了我国粮食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占有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良港吸引了全球粮商的目光,北良的成功经营更是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潜力,北良在做好粮食物流的同时,把目光逐渐投向了第三方物流。
    拓展第三方物流
    为了更大程度地开拓市场、挖掘潜力,北良领导层对北良在第三方物流领域发展的可行性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调查显示,作为北良客户的粮食企业,其主营业务本身是粮食的购与销,其利润来源就是去除中间环节费用的差价。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粮食企业在粮食购销业务的同时,不得不使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理性移动。而作为专业性的物流公司,北良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整体资源优势,凭借规模优势“多、快、好、省”地完成这项工作。林谦说:“这种以固定、合理的预算费用委托专业公司顺利完成自己并不熟悉的业务,自然会赢得粮食企业的芳心。”
    另一方面,发展第三方物流能增加北良更多的服务功能——从粮食的组织、运输、仓储、加工到报检及租船订舱,甚至对客户索赔工作的处理均可由北良第三方物流发展部来完成。用林谦的话来说,就是“客户要做的就是遵守贸易的规则与签约,其余的实物交割完全可由北良完成。”
    从粮食流通中转业务的特殊性来看,要满足客户对各种品质、各种数量的要求,北良必须要有合理的储备和稳定的粮源做保证。林谦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好促进了北良在粮食采购方面的完善。”正如俗语所说:“欲求鸾凤,先立梧桐”。可靠的粮源保证、合理的价格水平将吸引到更多的国内外购买商,北良也有条件在粮食内销地区甚至是国外建立销售中心,从而将业务领域进一步延伸,形成稳定的、一体化物流供应链,并最终带动北良自身粮食贸易工作的迅速发展。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北良的粮食采购量将急剧增长,包销一定地区的粮食或形成订单农业的格局将会出现,而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将使北良在粮食的销售工作占得先机,占据竞争优势地位,最终逐步达到控制产销区市场的局面。
    话虽如此,面对市场的高风险率,北良又将如何应对?林谦解释道:“当北良现代物流业务形成一定的规模,能掌握并控制一定产销区粮食的市场行情时,就完全可以既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又通过期货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在努力拓展第三方物流领域的同时,北良把目光聚集到自身港口的独特优势上,加速了向第三方物流挺进的具体步骤——发展临港产业。
    依托港口资源发展临港产业
    林谦告诉记者,为充分挖掘港口资源,北良把“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吸引投资”纳入了企业发展战略。
    2002年6月,北良国际物流园区如火如荼地开工了,这个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3.47平方公里,计划在5至7年时间内投资150亿元,形成产值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一年多过去了,以发展现代临港粮油加工业和综合物流业为主攻方向的北良国际物流园区已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35亿元;已开工项目8个,完成投资22.75亿元。其中,与东北粮食产区和大连市相关企业合资建设的35万吨粮食中转库,北良公司独资建设的3万吨级植物油码头及配套的15万立方米储油罐,与中石油和吉化集团合资合作石油铁路中转设施、北良物流信息平台运行中心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并陆续投入使用;外商独资3000吨大豆加工与筛选项目、与松源集团合资产的玉米筛选厂、与中石油合资建设的4个成品油码头及配套的储油罐区和管廊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完成了大型集装箱码头和50万吨原油码头、高科技生物食品集团的规划、设计、开工准备。
    北良现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建设大连国际性航运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临港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开发大物流产业和临港加工业为主的北良国际物流园区,是我们延伸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战略措施——“我们要迅速把北良的临港产业链和现代物流链做强、做全,努力为国家宏观调控多作贡献。”
    作为北良临港产业兴起的另一个标志,投资3500万元兴建的物流信息平台,为北良在现代化物流系统领域增加了又一份能量。林谦告诉记者,这个物流信息平台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生产系统,将库、港及其相关各项设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北良公司已有的硬件基础设施优势提升为系统优势,实现跨地区物流作业,从而保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顺畅。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北良公司成为一家传统储运经营业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现代化大物流企业。据此,北良的临港产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悉,已和北良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全球最大粮商——美国嘉吉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葛诺仁先生曾这样评价北良:北良港兼具日本式的港区一体,以及美国式的将粮油码头作为粮油货物集散、贸易中心这两个模式的特征,资源优势世界罕有。
    而联合国粮农组织2004年4月版《世界粮食》杂志封面文章更给予了北良如此的评价:“北良港项目一旦建成,其总仓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即使不是世界最大的粮食专用码头,也必是其中之一。”
    有业内人士认为,北良已成国内粮食物流的领跑者,不仅是连接着南北粮食的运输纽带,更在临港产业上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