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企业内部 ERP的应用随需长大

2007-12-26 15:2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ERP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其技术上的每次演进都是为了解决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著名的IT系统项目论证与决策权威机构——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它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专栏上,由Wylie主笔的《ERP:设想下一代的MRPII》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概念。 
  既然ERP是第二代MRPII(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的前身),而MRPII又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起来的,在讨论ERP时,就不要割断历史,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ERP,必须从MRP谈起。
  ERP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企业管理者经常头痛的事件之一,就是“产供销严重脱节”。销售部门好不容易签下了销售合同,生产部门说计划排不下去;一旦生产计划能安排了,供应部门又说材料来不及采购。在仓库里,生产要用到的物料经常出现短缺,而无用的物料却又长期大量积压。MRP就是解决这个头痛的销产供脱节问题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
  MRP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决定了ERP也是如此,所以,直到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才会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中国第一套MRPII软件。到今天,中国ERP市场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这基本上也是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25年。
  它首先明确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由市场决定而不是能由企业决定的外部需求(即形成商品的产品)称之为“独立需求”,把为了产品出厂所需用的一切物料称之为“相关需求”;阐述了物料存在的相关性。它建立以时间为坐标的产品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处于最顶层的是要销售的出厂产品,处于所有“树根根梢”的最底层物料是采购物料,处于二者之间的是生产物料。
  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模型集成了销售、生产、采购这企业三大主要业务部门的需求与供应信息,这个模型中包括了物料的数量和需用时间,它确实是一种传统生产管理中常提到的“期量标准”,但不同之点在于它是动态的。由于产成品、采购件和加工件都集成在一个模型中,只要顶层的“独立需求”有了变化,相应的“相关需求”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做到迅速响应和应变。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同步生成和修订,解决了产供销严重脱节的矛盾。
  MRP的理想境界是根据需用时间使物料供应做到“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对MRP系统来讲,少和晚是不允许的,因为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可以多些,就是安全库存;可以早些,就是安全提前期;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应用。
  MRP作为一种计划工具,所依据的管理理念主要是:供应必须与需求平衡,即供需平衡原则和优先级计划原则,即生产与供应计划必须根据需用时间和数量来确定优先顺序。这两条简单明了的理念适合任何制造业企业。所有适用于制造业的ERP系统,都具备MRP的功能。
  开始解决财务问题
  企业管理者的另一个经常头痛的事是“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总是对不上号”,财务报表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不能及时地暴露经营生产中的问题,等到发现了问题再处理,已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生产需要的物料,即使有足够的采购周期,但仍会因为资金不到位而不能及时供应。销售出去的商品也会由于客户的信誉度、应收账等信息不完整,而不能及时收回货款。
  MRPII就是解决财务和业务脱节的问题,它通过具有成本属性的产品结构(成本物料单),赋予物料以货币价值,实现了资金与物料静态信息的集成。
  通过定义物料流动的事务处理(如物料位置、数量、价值和状态的变化),对每一项事务处理赋予代码,定义会计科目上的借、贷方关系,实现了资金流同物流的动态信息集成的问题,做到财务与业务同步,或“财务账”与“实物账”同步生成,随时将经营生产状况通过资金运行状况反映出来,提供给企业的决策层,便于不误时机地纠正和处理。
  能否做到资金流信息同物流信息的集成,做到财务同业务的集成,是判断企业是否实现MRPII系统的主要标志;也是区别电算化会计同MRPII系统的主要标志。没有业务信息,财务系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以说MRPII将ERP又推进了一大步。
  走出企业内部
  使用过MRP或者MRPII的企业或许对于这两个软件都产生过恐惧感,甚至会影响到对ERP的信任。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企业刚刚接触ERP,各种准备并不充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MRP只有制造业关心,而服务和流通行业并不关心,ERP却是可在所有行业通用的一种解决方案。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立生存,它必须依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等合作伙伴的支持。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供需关系和市场竞争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这时,仅仅有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显得不足了。
  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所有的上下游,也就是同企业所有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信息集成;“管理整个供需链”就是ERP(企业资源计划)要解决的问题。ERP之所以能够实现,完全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进和优化,也同样需要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
  从MRP到ERP的发展过程,就像水的波纹一样,由中心逐渐向外扩张。我们说MRP是制造业ERP的核心,因为它就是处在水波的中心,而且波纹首先就是由它引发的。
  ERP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出现的。按照Gartner公司1990年对ERP最初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集成(技术与管理);实现企业内外集成(跳出一个企业的范围);管理整个供需链;协同(同步)运营。这些要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有相当程度的前瞻性。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还不可能全部实现,后来问世的SCM和CRM产品实质上是实现Gartner最初对ERP定义的补充。
  全球资源利用与协同
  为了获得整个系统的价值最大化及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以结成战略联盟体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他们越来越重视整个供应链及整个企业联盟体内的资源整合与协同。
  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间的协同管理,ERPII的概念应运而生。目前,国内介绍ERPII多数是从Gartner Group的定义出发进行解释的。他们认为:ERPII即是通过支持和优化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的业务过程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也是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
  ERPII继承了ERP的属性和方法,ERPII中的企业是多态的企业,是企业从个性化企业向社会化企业的扩散。企业间的资源计划与核算可以继承企业内资源计划与核算的属性和方法。也就是说ERPII把管理对象扩展到了企业之间的管理任务、管理模型、管理算法和管理数据,使得企业之间的管理模式呈现继承、复用的特点。因而,ERPII的出现并不意味ERP的死亡。
  从管理对象来看,企业间交易的对象是企业内部交易对象的扩展,企业间交易继承了企业内交易的属性和方法。企业人员、企业与业务伙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化交易过程都是对象之间传递消息的过程。企业间交易时单个企业成为了具体对象,具有了封装性和私有性。企业间的计划、组织、领导问题与企业内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问题在属性和方法上有相似性。
  因此,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可以把企业与外部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看成是企业对象之间的操作和交易,ERPII对企业间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从企业资源对象向企业间资源管理的扩展。
  ERPⅡ比起ERP来,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企业能够优化配置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而且把供应商、客户、股东都当成独立的交易实体处理,因此供货商、客户、制造企业等可以作为交易对象来获取其中的资源。
  因此,ERPⅡ的管理模式仍然继承了ERP的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管理方面继承了物料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的管理任务、管理模型、管理算法和管理数据,主要的改变是企业管理模式之间是通过消息进行沟通和协作,每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成为了封装的具体管理模式,而企业之间的管理模式成为重点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ERPII出来并不代表ERP就被淘汰了。ERPII是对ERP的一种扩展和提升,它的基础还是ERP,尽管ERPII与ERP的管理模式是基本相似的,但二者具有的是不同的目标市场。
  现在而言,ERP和ERPII已经进入了平台阶段,即在一个更大企业信息化平台,比如说SOA的架构下,扮演企业资源和流程再造的角色,其作用是帮助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往往会结合其他的应用比如SCM、CRM、SRM、PLM等等,发挥复合作用,但一般来说,ERP在其中会是核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