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竞争力从哪里来
2007-11-28 15:5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中国制造对于全球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有这样一组数据或许可以回答一些问题,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已经达到了17600多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了7.2%,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当中制成品已经占到了出口商品总量的94%,目前中国已经有包括钢铁、水泥、玻璃、家电、医药、信息产业等领域的17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都处于世界第一位,部分产品初步形成了中国制造服务全球市场的格局。这表明我们国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竞争力比过去明显地提高了。
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与地区都不可能脱离这一趋势而偏安一隅。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通过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是中国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虎城指出,近年来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钢铁、轻工和纺织等行业总体竞争力不断提升,石化、机械、汽车和船舶等行业的总体竞争力正在逐步加强;但电子信息、农业、服务业等竞争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他说,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将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置于市场而后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可以由产业竞争能力得到表征。微笑曲线理论提出,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而且,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微笑曲线的弧度会变得更加陡峭,即中间环节的利润率更低,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比重更小。这个理论生动地揭示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和品牌,而非低工资、出口补贴和汇率水平,因此,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在技术和品牌上下功夫。
轻工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之一,在市场化进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介绍,我国的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轻工产品的品种从过去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万种,产品转向多样化和系列化,大批企业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创造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由飞亚达公司研制的航天手表,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伴随航天员圆满完成飞行任务,使我国成为继瑞士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生产航天表的国家。目前,轻工行业已经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相应的科研机构,在2006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的167个项目,其中发明奖均获中国发明专利,技术进步奖在技术开发中有重大突破及实质性创新,有的项目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这就是早进入市场化的好处,直接的结果就是我国在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话语权”增强。在技术领域方面,我国家电等行业已经拥有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具有整合全球的有效资源为我研发产品的能力;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检测方式和检测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手段逐步同国际接轨;在标准执行方面,大量采用国际标准,部分行业的国内标准还高于国际标准。家电标委会派员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环境顾问咨询委员会。钟表标委会已成为以前只有瑞士、法国、日本参加的ISO/TC114主席顾问委员会成员。在很多行业的国际交流中,世界已经开始重视倾听来自中国轻工行业的声音。
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份,我国轻工产品累计出口为1737.33亿美元,累计进口443.69亿美元,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293.64亿美元;轻工出口占全国的22.70%,进口占全国的7.35%,顺差占全国的79.98%。
但是轻工行业并非没有忧虑。陈士能说:我国轻工产品出口靠的是比较优势,外向型优势,但是缺乏竞争优势和创新型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轻工产业在“调整”、“转变”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面临严峻的任务,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虽然从整体上讲,我国是世界轻工的生产大国,但还不是世界轻工强国,轻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提高,但总体上还不强,目前仍处于“比较优势”和“外向型优势”。层面上,主要体现在:一是主要依靠大量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来供给国际市场;二是主要靠由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较低形成的比较优势和贴牌产品来占领市场,缺乏知名品牌和自主创新;三是缺乏自己的营销网络和跨国经营优势;四是长期以来轻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五是多数企业存在着制造能力比较强,研发设计能力和品牌与市场开发能力比较弱的问题,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弱势地位。
基于品牌是国际竞争力的具体量化形式这一标准,陈士能认为,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名推委先后评出海尔冰箱、洗衣机,格力空调,波司登羽绒服4个中国世界名牌的基础上,轻工行业要争取在“十一五”时期缝制机械、皮革、家具、制笔等行业争创世界名牌取得突破,从产品输出逐步发展到技术输出和品牌输出。
全球化的“利器”是供应链
物流业是全球快速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制造业进入精益化、流通业进入连锁化以及居民消费进入个性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一次新的社会大分工,是国际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的推动力。丁俊发研究员认为,全球物流发展已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2005年美国物流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供应链可以划分为企业供应链与国家供应链。供应链实际上是物流在广度与深度的扩展。“9.11”事件以后,不少国家已把供应链安全列为国家战略。
目前,全球物流市场可分为三块,一是欧美成熟的物流市场,二是亚洲新兴的物流市场,三是非洲未开发的物流市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都是世界重量级国家,特别是中国与印度,是跨国物流公司必争之地。全球跨国物流公司通过并购加速重组,控制全球产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跨国物流公司主要在欧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也在快速发展。
丁俊发说,发达国家为什么不怕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跨国公司牢牢控制了产业供应链,所以,把中国物流市场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正是他们的目标。未来世界主要不是单纯的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我们必须从产业供应链角度来认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对中国可能带来的影响。一旦一些重要产业的供应链控制在外资手里,其后果不堪设想,必然造成巨大的威胁力。
因此,丁俊发认为,有必要制定或修订一些物流法则,解决外资进入物流业“通行无阻”与“超国民待遇”问题。防止外资垄断某些领域,凡外资能进入的物流领域,全部向国营特别是民营资本开放。
此外,应当尽快出台全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全国物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强化政府推动力度,形成横向纵向的合力。鼓励多元化投入,设立物流发展基金,加大对物流业融资力度。加快物流装备网络系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物流节点网络系统、物流企业网络系统与物流人才网络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全国与地方物流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自律管理,整顿物流市场,规范交易行为。
既然世界需要中国制造,那么全球化“成分指数”中就不应该缺少中国份额。中国企业更需要知己知彼,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产业损害。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本次论坛结束时的总结性发言中指出,产业竞争力调查与评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调查、评价、发布以及应用体系,并已法律化、制度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应该采用一种开放性的工作方式。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作水平。杨益同时强调,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加快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创新对外开放方式,以开放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开放来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