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五家商协会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冷盟半年来,就已搭建起全国冷链运营体系的基础框架。这是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的重大突破性进展,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提出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全国冷链物流体系落地运行、对衔接商务部财政部正在组织10个省市冷链物流发展试点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了解,中国的冷链物流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冷链物流的标准很多,但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矛盾、空白现象突出,且缺乏标准执行的长效机制;二是冷链资源很多,但组织化程度很低,冷链“不冷”“断链”现象严重,食品安全与品质得不到根本保障。
为破解这两个顽症,在商务部市场建设司的指导与支持下,由五家商协会发起、各类冷链企业与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共同组建的全国冷链运营联盟,创新构建全国冷链运营体系的基础框架,通过食品供应链的纵向整合、冷链物流资源的横向整合,可大幅提高冷链物流运营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冷链标准化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全国各类温控食品的质量检测、全程冷链、全程监控、全程追溯等多功能服务一体化运营,从而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
全国冷盟团体标准《冷链运营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全国冷链运营标准化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集中了五家商协会与全国冷链近30位专家、20多家企业负责人的集体智慧,吸纳了现行国标行标的核心内容。
《规范》与现行的国标、行标相比,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第一个团体标准,国内首创;二是由冷链相关的五家商协会联合制定、联合发布,有利于协调实施;三是其核心内容虽然来源于国标行标,但解决了国标行标的矛盾与空白问题,内容更全面、要求更严格、操作更具体,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规范》将冷链运营全程管理与食品质量检测、食品质量追溯有机融合,规定了冷链运营的七项基本要求、七项基本条件、五大责任主体及其在预冷、质检、赋码追溯与温度控制四个方面的责任,以及预冷、质检、包装、赋码、储存、运输、配送、温控、追溯等冷链各环节的操作要求与标准化评价要求,主要适用于全国冷盟会员企业的各类温控食品冷链运营管理。
根据《规范》,全国冷盟会员中的各类冷链企业与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签署《自律公约》,承诺执行本《规范》;冷链企业应当取得五家商协会评价的标准化运营资质;冷链企业与食品企业应当优先使用“公共管理平台”的相应管理系统(WMS、TMS等);所有进入“系统”管理的食品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冷链企业应当查验相关安全证书或补充检测合格,应当粘贴“系统”生成的追溯编码;冷链各环节的企业应按各类食品的不同温度要求,进行全程温度控制并实时向“系统”传输冷库与冷冻冷藏车内的温度,确保在规定温度环境下“不断链”。《办法》主要以《规范》为依据,规定了冷库经营企业、冷冻冷藏运输(配送)企业与综合冷链企业“资质评价”和“运营水平评价”的范围、内容与指标及其评价流程。冷链企业资质分为A、B、C三级,A级是最高级。冷链运营水平评价包括系统使用率、质检率、温度监控率、温度达标率、损失率、按时送达率等指标,由全国冷盟根据“系统”数据实时、持续评价。“全国冷链运营公共管理平台”是为全国冷链物流服务供需双方提供公共服务的,包括赋码与追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与融资仓单管理等多个子系统有机融合的云平台系统。
目前,全国冷盟正在根据团体标准,编制标准化培训大纲及培训教材,面向全国征集先进适用的冷链设备技术,编制咨询大纲,会同北京酷领科信息技术公司在青海省冷链行业组织培训、咨询与安排调试系统,自5月下旬起,将重点面向商务部的10个冷链物流试点省市与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以及一批全国性冷链企业,全面推广实施团体标准,组织系统培训与个性化咨询,全面启动标准化资质评价与公共平台的在线运行。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