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隋秀勇
11月底,众多业界顶级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管齐聚
巢湖之滨,为中国物流学术界精心烹制了一场 “国宴”。在 “三国旧地”,物流产学研精英,着眼于物流理念与实践创新发展,回顾与总结了物流与供应链理念与实践的新进展,交流新成果,探讨新课题、研判新趋势。众多物流学术界的大咖有哪些精彩观点?他们针对行业的焦点、难点的探索、实践的进程中,积累了怎样的经验,又有哪些创新成果?现在,就跟随现代物流报记者的笔触,品尝一下这场国内最高水平的物流学术盛宴!
研判大势 引领产业转型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何黎明:
十八大以来,物流业总体运行保持了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五年来,全行业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与居民消费相关的
快递、电商、冷链、汽车、医药等细分市场的物流保持高速增长,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
物流企业兼并重组、联盟合作、战略整合日益活跃,市场集中度稳步提升。以“互联网+”高效物流为标志的智慧物流发展迅速,催生了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发展动能加速转化。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物流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任务,需要明确新定位,谋求新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供应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备条件。新时代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新物流,需要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新物流,需要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物流,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物流。
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孔涛:
合肥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具备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合肥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和国家一级布局物流城市,加快物流基地建设,开通了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相继建成了合肥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八大开放载体。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又成功晋升为国家首批示范
物流园区,为合肥物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后,合肥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大力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大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引领物流产业转型升级、跨越突破,努力将合肥建成面向国际、辐射国内、服务全省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物流枢纽、世界级产业集群组织中心和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处长肖光伟:
物流业贯穿第一、二、三产业,兼具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双重特点,在衔接生产与消费,支撑产业顺畅运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物流业发展近年来呈现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物流的智能化特征凸显;产业集聚趋势加快;物流业跨界融合态势明显;行业细分趋势加快,而且发展迅速;资源整合能力显著增强;物流绿色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着眼未来 聚焦产业变革创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蔡进:
现阶段来看,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焦点之一就是降低成本。从宏面角度上看,成本无外乎由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三个方面构成。长期来看,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上升是不可逆转的,因此,降成本的使命就落在物流的肩上。
降低成本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二是降低制度性成本,主要降低企业税费;三是转变物流的组织形态,由传统物流组织形态向现代供应链转变,这也是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
因为现代供应链的核心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整合。通过供应链的整合功能,减少了资源重复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通过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而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协同。供应链的协同,不仅仅是企业间的,还有产业间的、地区间的组织协同,不仅是经营层面的,还有管理、战略层面的协同,能够避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汪鸣:
发展枢纽经济是新时代的战略要求。在经济方面,从增长新动能、优化资源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寻找交通物流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落脚点。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
物流园区、物流枢纽、
快递网络的建设等,都在揭示一个问题:物流业在走向前台,成为在特定空间中发挥要素聚集功能的重要纽带,这种规模化发展将给城市带来经济价值。现代城市发展“枢纽经济”有五大路径:一是建设综合交通大网络;二是构建枢纽服务大平台;三是畅通交通物流大通道;四是打造产业组织全链条;五是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魏际刚:
中国产业发展在国内主要面临,质量问题、发展不协调、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可持续性差、包容性不强、发展环境欠佳和产业安全等问题。
新时代物流革命的主要趋势包括:向下、向西、向外、O2O、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品质化、精细化、多元化、资本化、绿色化、集中化、供应链化、融合化、生态圈化、共享化、平台化。
世界银行交通与信息通信技术全球实践局副局长 任斌 (BinyamReja):
世界银行与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在交通领域的合作经历了三大阶段:2000年前为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5年为第二阶段,2006年到现在为第三阶段。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世界银行也在注重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协助,提高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余玉刚: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供应链呈现扁平化的特征,扁平化特征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信息流。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直接对接厂商与消费者,形成成本趋零化。二是资金流。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线上支付,形成支付成本趋零化。三是物流。通过物流公司承接,实现线下配送扁平。四是售后服务。通过专业公司(或原公司)实体落地,提升售后效率。
供应链平台化,需要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全供应链参与性(“人单合一”);需求侧——打通厂商与消费者,围绕消费者分析其诉求、需求、行为偏好、需求量;供给侧——平台的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进行产品设计与生产;消费者与平台一体化;具有数据获取、数据分析与产品设计者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京东集团副总裁黄星:
消费方式重构、产业模式升级、技术突破创新催生了第四次零售革命:无界零售。在这种趋势下,零售供应链又呈现个性化、短链化、智能化三个态势。
智慧供应链创新的三大着力点:以客户为中心,协同开放和智慧高效。京东在这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以客户为中心:首先打破购物边界,让派送速度更快。京东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库存前置,二是线上线下库存共享。其次,个性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为客户提供京准达、京尊达服务,以及正在研发快递到车的服务。协同开放:一体化服务,全流程绿色通道保障旺季商家体验。智慧高效:在全球范围内,京东首创了无人仓和无人分拣。不断突破创新,末端无人配送。
协和工业株式会社董事长兼总经理小山彰一:
随着少子化、高龄化的加剧、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等,日本物流业面临的环境跟中国有所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物流业提升物流效率,需要提升物流的附加值、提高从业人员的地位、软硬件结合提升仓储效率、加深物流与环保相结合的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杨善林:
如今,信息服务系统与人工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使得人工智能在城市、制造、医疗、机器人、物流等各个领域成为关键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近10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感器网和感知设备等发展,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人网交互以及普适泛在的人机共融的信息化环境,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征,从而成为当前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当前,以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实现方法,侧重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模拟,强化和发展了感知、认识、决策等各阶段的视觉、听觉、语言、推荐、预测等技术能力,促进了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国防大学教授徐东:
2015年“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而物流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提高现代物流运行质量、补充军队后勤保障短板、破解突破事件应对难题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
在推进物流军民融合方面,需要:一是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应融则融、能融尽融”。在这方面,要解决两个问题:解决“真想融”的问题:要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解决“真会融”的问题,要具有系统思想和创新思维。二是创新模式、规范建设。三是精准切入、示范先行。一方面精准切入、聚焦为战应急,另一方面示范先行、全面稳步推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红启: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构建以半挂车为标准荷载单元的铁路驮背运输、水路滚装运输等多式联运体系”。
物流企业发展甩挂运输时面临干支衔接困境:干线运输过程中与城市配送过程中衔接松散、物流节点布局和各型车辆调度协同性差。这一方面需要“干线运输有效衔接城市配送”,深度推广甩挂运输模式;另一方面应从系统、整合、一体化的角度审视物流企业车辆资源运用,寻求全局化方案。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作者审定)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