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加速国际化

2016-7-6 16:37:00 来源:国际商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日前在北京发布《2016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持续有力推进。截至2015年年末,共有20多家中资金融机构在海外5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1300家分支机构。其中,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了56家一级分支机构。总体来看,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中小银行受经营战略、机构性质等多重因素影响,“走出去”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两年来,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国际化战略持续推进。如中国银行一直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工行走的是境外并购路线推进国际化经营发展,2015年,工行完成对土耳其纺织银行92.8%股权以及标准银行公众有限公司60%股权的收购;建行持续推进“到2020年,实现外币资产与海外资产合计在集团中占比超过15%,海外业务税前利润占比7%左右”的发展目标;交行则将国际化作为“两化一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外业务增速有所放缓。截至2015年年末,五大行境外资产规模达到9.87万亿元,增速为14.2%,虽然显著高于集团10%的整体水平,但较2014年21.6%的增速仍下降了7.4个百分点;实现境外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分别为2017亿元和1008亿元,增速分别达17.0%和8.5%,虽然均显著高于集团的整体水平(5.2%和0.1%),但较2014年增速大幅下降12.5和27.0个百分点。

  业务贡献度不断提升。五大行境外资产、营业收入以及税前利润的贡献度分别为12.0%、8.0%和8.3%,较2014年提升了0.4、0.8和0.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银行境外业务的贡献度最高,达到30%左右,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境外业务的贡献度则普遍低于10%。

  境外业务收益水平有所下降。2015年,五大行境外平均资产收益率不到1.1%,较整体水平低0.4个百分点以上,而且较2014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由于境外信用成本、成本收入比都处于较低水平,较低的营收能力是资产收益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境外偏低的盈利能力将影响五大行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的动力。

  境外业务风险有所凸显。2015年,五大行境外减值贷款规模为148亿元,同比增长11.6%,减值贷款率为0.36%。虽然当前海外资产质量问题主要集中于东道国企业,但“走出去”企业的贷款余额较大,且集中度较高,如果境内经营情况出现问题,将导致境外资产质量的大幅波动,联动业务风险不容忽视。

  业务多元化程度有所提升。2015年,五大行境外利息收入占比为47.4%,较2014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为15.7%,较2014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虽然五大行境外业务的多元化程度有所提升,但过度依赖息差业务、公司客户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一般而言,这些业务具有规模大、进入难度低的特点,能够迅速拉动增长,但也存在波动较大的问题,如果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则持续发展将面临挑战,增长速度难以保持。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双向开放格局全面深化,为中国银行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银行业应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跨越。

  第一,坚持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十三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应抓住国际化发展的巨大机遇,形成有梯队、有分工、有合作的差异化发展格局。银行之间的国际化程度保持一定的差异,部分银行专注于本土业务,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和客户习惯,坚持专业化、注重效率和成本。

  第二,坚持多元化联动,突出业务优势。在加强融资合作的同时,鼓励商业银行与非银行子公司之间、境内外分支机构之间在客户推荐、市场调研、财务顾问、代客等服务方面的创新协作。集中多平台和境内外的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第三,提高全球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集团统一的关键风险指标(KRI)监测和管控体系,探索建立内保外贷、全球授信额度等全球统一授信管理框架。同时,加强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的有效监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