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台经贸亟须再出发 活力依稀在

2015-5-13 14:54: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5月3日,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圆满落幕。论坛取得多项成果,被誉为“吹响了两岸经贸关系再出发”的号角。 
  在此之前,两岸经贸关系一度有些低迷。如比较2014年的两岸贸易额与中韩贸易额,就可发现明显差距:前者为1983亿美元,同比上升仅0.6%;后者为290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在合作机制推进方面,中韩自由贸易协定顺利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却起大早赶晚集地在台湾岛内被耽搁。此外,2014年中国大陆在海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1%,其中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48%,对台投资却处于负增长状态。
  扣除台湾政治因素的干扰,笔者认为“近年台资竞争力的下降”也是影响两岸经贸合作的不利因素。以笔者观察到的沪台经贸合作而言,沪台经贸间人员交往、瓶颈制约、业务突破和转型诉求,不仅是两岸经贸关系更是台湾经济的晴雨表。而2012~2014间笔者连续三年的跟踪调研显示出沪台经贸正处在十字路口。
  基本数据:活力依稀在
  2014年,大陆首部台资企业“龙虎榜”——《上海台资企业500强》一度在台商中广泛流传。该书由上海市台协会主编,书中显示:500强的台资企业中有310家从事制造业,190家从事服务业,凸显台资企业在上海地区的发展更重视服务业的经营,与上海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向第三产业倾斜不谋而合。
  2014年,上海全年批准台商投资企业(含第三地转投资)670家,同比增长28.84%;合同台资2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历年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10301家,合同台资逾332亿美元。另外,上海自贸区吸引台商在沪投资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2014年11月底,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的台资企业总数为182家,注册资本总额约3.05亿美元。
  属地化和熟地化,是台商普遍的经营理念;近年来,台资企业也在努力融入上海的社会发展氛围。如2014年8月,首届上海市外资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报告发布会暨外资百强企业表彰会举行;落户上海闵行区的2家台资企业就榜上有名。闵行区是一个台商聚集区,旺旺、顶新、统一、力宝、冠捷等一批早年很有实力、富有影响力的台资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先后入驻,区域内有600余家台资企业,为闵行的经济社会建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闵行区曾被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协会评为“台商最佳投资区”。而从这次表彰的闵行台资企业来看,其不仅实力尚存,而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在捐资助学、扶贫帮困、救灾赈灾、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当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金时代已经远去
  然而,无论过去有过怎样的荣光,在沪台商尤其是台资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已经不再;或者说台湾制造业主力行业在上海以及华东地区的竞争力已经边缘化。笔者基于为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磋商提供注脚,曾在2012年对上海青浦区的台资企业进行过系统调研,当时就发现其发展潜力已经接近于极限。
  比较分析显示:青浦区台资规模工业企业无论是户均产值、利税、资产、每亩产出,还是人均薪酬,均低于青浦全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同时其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青浦全区平均水平,说明青浦台资企业经营情况不如青浦区规模工业一般水平;还有户均从业人员高于青浦全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88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台资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高于全区;其外向度高于全区19.9个百分点,显示出产品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等特点。
  如今三年过去,笔者再去青浦进行了同类调研,发现台资制造业的竞争力情况没有实质性改观。不少已在青浦安居的台商告诉笔者:台资制造业在青浦以及上海郊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这些经营者怀念的黄金时代是在1995~2005年间。这一阶段商务成本低、市场机遇多、比较利益高,就是出现阶段性的经营困难也总能较快克服。而从2006年起各类商务成本迅速攀高,台资企业普遍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张来维持基本赢利。2010~2014年间,台资制造业企业的产能已达饱和;同时,人民币的升值过快也侵蚀了利润。这一时间段外贸波动严重,而大陆内需市场则面临大陆同类企业的白热化竞争。
  制造业企业的不景气,不仅在青浦、在上海的其他郊区,就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也同样存在。
  笔者遇到一位老资格的鞋业公司总经理,她是最早来沪创业的台商之一,提及上海的变化,她感慨万千。她感叹:“以往在台湾赚钱、在上海痛快花钱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上海的商务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已经接近了台湾。”
  商务成本:国际有比较
  近年被不断曝光、以次充好的台湾岛内食品加工企业,其背后往往是无法消化的原材料成本。
  其实,在沪台资食品制造企业曾是台商投资大陆的先锋,并一度引领上海的时尚生活口味。同样,如今已经不具备再扩张的能力。介入大陆腹地哪怕是中西部发展,也面临无法承受的成本上扬,有人称:“五年前,企业进入某品牌连锁店的开户费为2万元,现在已涨至15万元;而进入每家商铺还需收取条码费,条码费也在涨。”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上海以及长三角制造业工资成本的上扬,是几乎所有在沪台资制造业经营者共同的抱怨。近年来,上海每年都会发布企业职工加薪的指导性意见,如2014年度上海就提出企业工资增长的平均指导线为12%,上线为16%,下线为5%。而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可参照平均线确定工资增长水平。而对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可参照下线增长工资;对生产经营困难、亏损的企业,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后,也可以零增长。在沪台资企业往往选择工资低增长或零增长。
  2014年初的统计显示:2013年上海职工平均工资为60435元,比上年增长7.3%;同时按此计算,2013年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036元,首次突破5000元关口。2014年下半年,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景气开始明显复苏,制造业向管理型、科技型和服务型升级与转型;第三季度开始,大学应届毕业生工资超过4500元/月,和台北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2.2万台币月工资相当。
  显然,对于台资制造业企业而言,青浦等上海郊区已不是能轻易获利的投资洼地。台资在上海郊区面临的共性挑战集中在企业社保、劳资关系、土地征用、税收压力、产业升级、环保责任等六个方面。
  其中,企业社保和劳资关系虽构成挑战但机制相对成熟;土地征用和税收压力,则是台资希望当地政府部门协调解决的重头;产业升级和环保责任,更多的是企业必须自身承担的选择。
  台湾岛内的经济主管部门也对上海郊区的台资制造业进行过委托式调研,认定青浦、闵行等上海郊区投资环境已经恶化,并建议迁往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不过,该建议并没有得到在沪台企经营者的认同。这是因为:如果把东南亚国家2014年以来圈定的工业投资地和上海郊区进行比较的话,对方在生活便利、智能通讯、海关流程、贸易机会和未来劳资关系等方面并不如上海郊区。
  国际劳工组织也做过统计和比较,如2012年的越南工人工资是85美元/月,印尼是148美元/月。而同期中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深圳市为1320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约合190美元,中国是越南的两倍多。但东南亚国家2012年和2013年工资增长幅度在政府干预下提升极快。如泰国政府就表示,在2013年底要实现泰工人日最低工资300泰铢(约合9.75美元)。2013年,马来西亚有史以来首次实行全国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不同地区设定在800~900林吉特(合265~298美元,1676~1885元人民币)。同时,越南也明令2015年的工资增长要达到2012年的2~3倍的水平。
  自由贸易:转型之必然
  建立在以往的人口红利、成熟技术、加工制造、转口贸易等基础之上的台资制造业在上海的发展瓶颈,也是台湾经济的现实软肋。
  目前,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有专家指出:两岸在制造业价值链上形成垂直分工的格局尚未改变,台湾向大陆出口中间产品、核心零部件,大陆组装出口欧美;这在当前全球经济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下游(欧美)市场未能全面复苏的话,两岸贸易订单也会相应缩水。为了照顾台资制造业企业的普遍关切,大陆方面一直在协商中谋求出现两岸自由贸易的新格局;并力图将两岸经贸合作由货物贸易为主升级为服务贸易为主。2013年6月21日,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就在上海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但被耽误至今。
  干扰势力众所周知来自台湾岛内,被耽误的却是岛内民生、青年就业和台资制造业的竞争力。而2014年末,对台湾岛内最大的刺激莫过于中国大陆和韩国、澳大利亚先后宣布构建自贸关系;几乎是在同时,上海和香港也宣布成功实现股市的“沪港通”。
  对此,台湾岛内的经济学家认为:以在沪台资制造业为代表的两岸产业的简单合作模式已难以持续,新型合作关系能否建立,关乎两岸经贸的未来与两岸经济的转型。而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将依赖于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投资保障协议这三大支柱及其他相关协议的签署及落实。
  台湾著名智库——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如果中国大陆和韩国之间的自贸协定2015年正式生效,而海峡两岸间的服贸和货贸协议迟迟没有实质进展,那么未来3~5年中,台湾制造业产值很有可能出现衰退,预测降幅最高将达3.85个百分点,相当于年产值减少6500亿元新台币。因为作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的大陆,将被台湾的产业竞争对手韩国赢得先机。对澳大利亚的竞争劣势,同样如此。具体而言:台资制造业受损最大的就是本来略占优势的钢铁、面板、石化、工具机等行业。
  值得指出的是:2014年对于台资而言是失去和失落的一年。除了制造业,沪台资本市场的合作也是“起大早、赶晚集”。台北与上海建立“股市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即“沪台通”)其实早有酝酿:2014年4月10日,台交所董事长李述德就在博鳌论坛上公开表示,期待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尽快通过,以推进包括两岸股市互通、发展人民币产品等一系列金融合作。根据笔者了解:沪台交易所目前进行的合作探讨包括股市互通、互编指数、企业到对方交易所挂牌上市等一系列内容。而如果这些合作在2015年还不能从理论探讨转化为实践蓝图,那么,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各类台资只好继续蹉跎,竞争力提升只能是空谈!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