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烟台百年铁路史 由“交通末端”成“节点城市”
2015-2-2 10:04:00 来源:水母网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交通是一座城的命脉,决定着它成长的个性。所以,烟台自古就是豁达的。秦皇汉武曾来烟台巡游,走的就是官方修建的驰道;海运则有码头船舶,唐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自唐以后,海运兴盛,与陆路交通互为促进。宋朝时登州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贸易口岸之一。清代境内各县州府之间有驿道大道相连。1922年,烟潍公路建成,官办汽车客运同时开通……然而,翻看烟台交通史,承载近代工业的先驱———铁路,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百年遗憾。《烟台市志》中关于铁路运输事业,明确写着“起步较晚,1956年蓝烟铁路通车。”幸运的是,随着眼下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部分开通运营,烟台被以250公里的时速并入胶东“一小时经济圈”,也让我们在大交通网中真正由“交通末端”成为“节点城市”。在这个节点,记者溯源烟台铁路史,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城市铁路的百年圆梦。
英商倡修铁路提议石沉大海
关于烟台铁路的历史,要追溯到晚清开埠初,但可查到的信息并不多:“1868年,在烟台的英国商人福开森,向英国公使提议修建烟台———潍坊的铁路。那时,中国连一条营业铁路都没有。遗憾的是,这份提议石沉大海。”为了寻找更多线索,记者到市档案馆、市方志史料陈列馆以及火车站查阅相关档案,并拜访多位“老烟台”,但收获并不多。几经辗转,记者联系上了济南铁路局的于建勇,为了解这段历史,查阅了民国时期久负盛名的《东方杂志》、《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德国侵略山东史》等书刊中有关烟潍铁路的记载,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在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后,于建勇认为,有两个字是对烟潍铁路最好的概括,那就是:“蹉跎”。“英国商人福开森是第一个提出修建烟潍铁路的人,目前已经没有异议,但在时间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早在1869年,在烟台的英商滋大洋行(据英人《烟台通志》记载为福开森公司)就曾上书英国首相,建议修筑烟台到潍县的铁路。”于建勇说。为什么是烟台?因为自1861年烟台开埠后,成为山东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埠之后,商贸极盛,港口贸易额六年翻了一番。据《1863年—1868年烟台港贸易额统计表》,1863年,贸易额382万两;1868年,854万两。繁忙的贸易,需要便捷的交通。尽管烟台海路比较发达,但内陆交通并不方便。“于是,有着超强实力和超前眼光的英国商人想到了铁路。”于建勇告诉记者,世界上首条铁路1825年在英国诞生,可这在当时的大清帝国看来,可谓异想天开。“福开森提议的1868年,清政府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包括蒙古)上,连一条营业铁路都没有。”
记载在《铁路输入中国之始》中:“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英人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定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至大变。旋经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业铁路。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吴淞铁路”,1876年在上海诞生,那还是福开森提议8年以后的事儿。但这条铁路仅运营了一年,就被清政府拨出官帑28万5千两,从英商手中收回,然后做出了一个雷人的“壮举”:全部拆除。真可惜了那28万5千两白花花的银子!这就是清政府当时的眼光!这就是铁路在当时的命运!对于一个闭关锁国、思想保守、视火车为“妖物”的政府,再好的提议都是白搭。当然,外商主观上是为自己,但客观上对中国未必是坏事。清政府的眼光也决定了这份提议的命运。果然,福开森的提议石沉大海。但他并不甘心。“1875年,再次呈请英国驻北京公使提出同样的建议。但同样没有下文。”
胶济洗牌山东烟台痛定思痛
在福开森提议29年后,1904年,山东才诞生了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于建勇认为,“如果烟潍铁路在当时就能够‘落地开花’,它不仅是山东,更有可能是中国第一条铁路。”但历史没有如果。烟台,这座山东最早开埠的城市,就这样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铁路”擦肩而过。令烟台没有想到的是,擦肩而过的代价实在太大。直到现在,100多年过去了,这条铁路依然没有建成。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烟台开埠30年后(1891年)才建制的青岛,可谓烟台的“小弟”,起步虽晚,却后来居上。1892年,清政府在青岛(昔称胶澳)建港。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取得了胶济、胶沂济〔胶澳—沂州(今临沂)—济南〕和济南到山东西部边境的铁路修筑权,及铁路两旁30里内的矿山开采权。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山东经济格局开始重新“洗牌”。《烟台港开港150年纪事》中记录了当时的变化:“往年经烟台港用牲口运入内地的进口货物,本年多由青岛港经铁路转运至内地,出口货物亦如此。”
随着山东经济中心由烟台转向青岛,烟台商界如梦方醒,决定修建烟潍铁路。于建勇在1909年第10期《东方杂志》中刊载的《记烟台商人请办烟潍铁路事》一文中,找到了当时的经济环境:“自青岛、大连设关以来,德、日两国出全力以经营,南北交通便利,轮路分驰。登(州)莱(州)两属偏隅,仅居沧海之一角,其先草辫庄、蚕丝庄,已半为青岛所夺。今则油坊、磨坊已有浸浸赴大连之势。”烟潍铁路发起于富商张自璐,提倡于谢翊臣,梁浩池也曾议及此事。谢翊臣,栖霞人,同盟会骨干,秋瑾好友。1906年出资兴办烟台“东牟公学”和“端本女校”。梁浩池,广东人,1868年来烟经商。1900年创办“养正义学堂”。与梁启超同宗,曾追随梁启超参与清末戊戌变法。烟台商界认为:“该路一日不兴,则烟台商业一日不振。即无外人攫夺,亦恐数十年之后,繁盛之商埠,变为冷落之村市。”烟台,终于觉醒了!
烟商内外交困烟潍功亏一篑
1909年9月,烟台盎斯洋行执事、华商谭宗灏,邀请绅商学界,召开关于筹建烟潍铁路的会议。烟潍铁路原计划修至济宁,并得到了济宁绅商学各界的支持。后来因为经费不足,乃计划缩短路线,修至潍县,与胶济路接轨。胶济铁路在德国的控制下,要接轨就不得不与德国人商议。烟台总商会推举王锡蕃赴青岛与德国总督商议,但德国总督认为:“烟潍路一经告成,则烟台商业必兴,青岛之商业,必受其影响。吾为保护青岛起见,则往来货物,至青岛者与至烟台者,运费势不能不分轩轾(高低、轻重)。”德国总督意图要挟,但烟台商界认为并无大碍。“不与德轨接亦可……以与津浦接轨是为上策。”然而他们过于乐观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后来的艰难有多大。时年48岁、作为发起人的谭宗灏以身作则,“自出股份二百万元,作为优先股,以充开办经费,余由各界分任招募。”此举赢得众人称赞。谭宗灏遂赴邮传部禀请立案。邮传部认为钱太少,没有答应。此后不久,邮传部建议“部办”或“官督商办”。这一提议遭到烟商的激烈反对,他们担心官吏中饱私囊,于事无补。其间,在胶济铁路中尝到甜头的德国,先后派人到外交部和山东省,极力争取烟潍铁路的修筑权,但遭到中方的拒绝。因形势紧迫,烟台总商会立即商量对策。“(共二十家)每家先交股五万元。余俟开工有期,陆续交齐。并每家派出一人,赴外埠招募股份。王侍郎则拟赴京招募旅京各界之股份。”大家作了最坏打算:“倘不幸股份不足,而有此二百万元,亦足以修至黄县。”经过多次会商,“众议先修至黄县,共分五段办理:第一段由烟台至福山县(30华里);第二段由福山县至小辛店(45华里);第三段由小辛店至五十里堡(45华里);第四段由五十里堡至登州府(50华里);第五段由登州府至黄县(60华里)。众皆赞成,一经部准,即便开工。闻调查路线人现已派妥,一二日间亦登程。”1909年12月,烟台总商会刊布招股章程,成立招股公司,公举孙文山为招股总理,谭宗灏、李福全为招股协理,旋即招股540万元,准备购买筑路土地。然而遗憾的是,因“招股不足”,内外交困,到了1910年就不得不偃旗息鼓。当时的《东方杂志》评论道:“烟台绅商创议自筑烟潍铁路,至今不及一年。当其初,轩眉论列,攘臂争先,以保主权拒外力为标帜,何其壮也!至于今,则入股者既不踊跃,首事者复意存观望,缩肭不前,何其衰也!民力之薄弱如是,民气之虚嚣如是,为之一哭。”
烟台错失良机,让人一声叹息。“1910年后,烟台港从此失去了山东第一大港和山东第一对外商埠的地位。”不过,在这次重大挫折后,烟台人修建烟潍铁路的希望并没有就此陨灭,更多的“蹉跎”故事在寻踪的过程中浮出水片。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