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2020年将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2015-12-24 9:55:00 来源:上海法治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20年,上海的航运中心将变成什么模样?12月18日,上海市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健全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航运营商环境,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进入世界航运中心前列。 
  “十二五”:全球九大船级社登陆上海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除进一步巩固海港国际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亚太门户复合航空枢纽地位外,航运中心建设的制度创新也有序推进,现代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孙建平称,上海依托自贸区平台,国际海上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集装箱站和堆场、国际船舶代理等领域的外资准入进一步放宽。启动港退税政策正式启动,并已逐步扩围至沿江沿海8个口岸。沿海捎带、航空快件国际中转集拼、海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启动试点。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
  现代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北外滩、陆家嘴、洋泾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并以此为载体,推动航运要素加快集聚,已有约250家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的外商驻沪代表机构,以及约1500家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经营单位在沪从事经营活动。全球九大船级社在沪开设了分支机构,2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经纪公司在沪注册运营。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中心、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等一批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先后入驻。
  “十三五”:开展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试点
  “十二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孙建平讲到,目前上海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度不高,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有待加强。航运服务产品同质性较强、创新不足,经营管理、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短板,关键服务要素的集聚程度和业务规模仍然不高,向外辐射的能力较为有限,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影响力不足。
  记者了解到,2014年航运相关金融、租赁、商务、科研、教育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占航运服务业总营业收入比例仅约16%,而装卸和运输代理以及仓储等传统行业营业收入占30%以上。同时,与国际航运法律体系的接轨上存在缺口,部分法律规定在操作上不能适应国际航运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国际海事公约、标准制定的参与度不高。税收支持、金融监管、人才引进、市场开放等配套政策不完善也制约了现代航运服务业竞争力提高。据悉,《经济学人》杂志对82个国家的营商环境进行排名,中国位列第50位。
  “这说明我们的配套制度亟需健全,航运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港航管理部门与金融、法律、信息、商务等部门间需建立更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孙建平提出,要依托上海自贸实验区扩围和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率先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完善航运发展环境,集聚航运中心人才,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十三五”期间,本市将深化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功能,促进船舶交易市场规范化发展,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开展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试点,并做好落实工作。
  2020年: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进入世界航运中心前列,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围绕这一目标,孙建平透露,目前已基本确定了十项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洋山深水港四期、浦东机场第五跑道、推动上海地区军民航空空域结构优化、开展通用机场规划等,以进一步提升海空枢纽能力;通过加快机场快线前期研究和建设、继续推进高等级内河航道建设、改善铁路和港区衔接等措施,来完善集疏运体系;通过开发邮轮旅游航线、推进邮轮无目的地航线(公海旅游)的试点等措施,促进邮轮产业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