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此次会议上了解到,经过这些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ETC建设和推广应用规模有了较快增长。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ETC专用车道超过7100条,发展用户超过1100万,其中ETC用户超过700万,自营客服网点超过700个,银行等合作网点5000多个,充值终端超过1万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向记者表示,2007年,原交通部组织开展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并于2010年顺利完成。在示范工程的引领下,ETC技术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目前,全国共有26个省市按照国家标准开展了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华北地区(京、津、冀、鲁、晋)和长三角地区(沪、苏、皖、赣、浙、闽)分别实现区域联网,结合军车安装使用ETC,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示范区域组织开展了军车使用ETC联网试运行。实践证明,实施ETC是解决公路收费站拥堵、提高公路通行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节约土地和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公路网络化管理、发挥路网整体效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力推进“四个交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ETC的规模效益,交通运输部决定组织开展全国ETC联网工作。
据悉,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并结合各地ETC联网发展情况及特点,全国ETC联网工作将分为两步走:在2014年底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陕西、湖南等14省市实现ETC联网开通;在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所有省区市的ETC联网开通。
根据实施目标,到2015年底,我国将建立全国ETC联网运营管理机制;客车ETC使用率不低于25%,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到20%;建成较为完善的ETC基础设施网络,主线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100%。建立统一规范的ETC客服体系,客服网点覆盖到县(区)级行政区,用户服务更加便捷;建立多元化的用户发展模式,全国ETC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含非现金支付卡用户);实现军车、武警车辆使用ETC全国联网运行;建立完善的全国ETC联网运行标准及检测体系,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初步建立全国收费公路联网数据服务系统,为国家公路网运行管理及政府行业监管提供决策支持。
为了做好上述工作,确保全国ETC联网目标实现,会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步调,全力推进全国ETC联网工作。ETC作为对现有收费技术的革新,各地各单位要着眼未来发展,站在全局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在部省联动的机制下,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领导小组,把ETC建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立下“军令状”,打好“歼灭战”。
二是细化方案,落实责任,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文件和要求,各省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加大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集中力量对ETC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确保主线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100%,匝道收费站覆盖率超过90%,实现2015年底基本实现全国ETC联网这一总体目标。
三是求同存异,齐心协力,建立公正透明、安全高效的清分结算平台。搭建全国ETC联网清分结算议事平台,制定联网运营规则;充分发挥管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求同存异,共商解决联网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确保全国ETC联网清分结算公正、透明,安全、高效。
四是多策并举,合作共赢,加速扩展ETC用户规模。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争取优惠政策,不断降低用户安装使用成本,加速扩展ETC用户规模;继续推动政府机关公务车辆和实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安装使用ETC;积极提供“一站式”安装服务,为ETC用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五是强化能力,提升质量,构建规范便捷的客户服务体系。颁布实施《公路电子收费联网运营与服务规范》,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全国统一的ETC车道及客服网点的标准、规范及标识,明确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与要求,建立数据共享、代理充值、代理服务等合作机制,为ETC用户提供跨省服务功能;同时建立统一的服务监督、考核、投诉和管理制度;加快ETC营业网点建设,通过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等方式,不断增加网点数量和覆盖密度,为用户就近提供安装和售后服务。
六是深化研究,拓展应用,不断挖掘ETC服务潜力。推进ETC在城市停车场管理、拥堵收费等领域的应用;研究ETC联名卡、储值卡的小额支付功能,争取实现ETC用户持卡消费;研究ETC车载设备前装技术实现,力争将ETC车载设备作为汽车标准配置单元。
与会代表表示,尽管全国ETC联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但有信心、有决心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背景资料
资料1
联网数据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6个省市按照国家标准开展了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全国已建设ETC专用车道超过7100条,ETC用户超过1100万,自营客服网点超过700个,银行等合作网点5000多个,充值终端超过1万台。
资料2
我国ETC联网工作发展历程
我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发展历程,是以2000年原交通部编制印发《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暂行技术要求》为基础,开始起步的。
第一阶段(2000年-2006年)
需求迫切,省内联网
代表性事件: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示范工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加快,早期的独立路段开始连接成线、交织成网,联网收费的需求日益迫切。2001年,浙江率先实现了省内联网收费,到2006年,有收费公路的省份基本上都实现了省内联网收费。期间,2003年,原交通部党组决定开展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示范工程建设,至当年10月,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顺利开通,示范工程圆满完成。作为全国区域联网收费的一块试金石,它的成功实践,达到了“管理水平的突破、技术手段的创新、行业形象的展示”三大目的。
第二阶段(2007年-2010年)
科技助推,区域联网
代表性事件: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ETC联网示范工程
京沈示范工程虽然解决了跨省联网收费问题,系统性地提升了路网通行效率,但在收费方式上依然沿用“入口领卡、出口缴费”的模式,在高速公路快速成网、交通流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人工收费技术开始难以适应,需要应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来解决联网收费问题。为此,从2007年开始,部依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组织编制了ETC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要求,并开展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ETC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省份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底,京津冀区域示范工程顺利完成,长三角区域示范工程基本完成,ETC联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引起广泛关注。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
全国联网,蓄势待发
代表性事件:京津冀晋鲁区域ETC联网
在总结ETC示范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12月,交通运输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促进高速公路应用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现全国联网的目标。同时修订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为全国联网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为了检验跨区域联网技术和运营管理的可靠性,部结合军车安装使用ETC,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示范区域的11个省市组织开展了军车使用ETC联网试运行,从软件升级、工程检测、运行调试等方面为全国联网积累了经验。为了进一步扩大联网规模,部又组织开展了山西、山东两省和京津冀区域ETC联网,并于2013年12月31日成功开通运行,迈出了全国联网的第一步。
资料3
推进全国ETC联网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明显提高了通行能力和效率,有效缓解了收费站交通拥堵,减少了出行延误。从设计通行能力来讲,1条ETC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相当于5条人工收费车道,车辆通过收费站的时间平均由14秒降低到3秒。设置ETC专用通道后,收费站通行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有效缓解了高峰期拥堵。以北京为例,现有的365条ETC收费车道,使收费站通行能力合计增加21万辆/小时,经测算,2008年至2013年,所有ETC用户总通行时间累积节约了890万小时。
二是节约了燃油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实施ETC所带来的能耗与排放的减少是其外部效益在能源环境方面的重要体现。经环保部门评价测算,每万次ETC交易,可节约314升燃油消耗,减少56千克各类污染物排放。同样以北京为例,2008年至2013年,累计节约燃油消耗1728万升,分别降低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的排放约990吨、2317吨和470吨。日本的研究结果很形象,一辆车年使用ETC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一棵树的年吸收量。
三是节约了土地资源,降低了运营成本。以往收费站通行能力饱和时,为缓解收费站拥堵,往往通过扩建收费车道来解决,有的省界收费站车道扩建到将近40条。通过实施ETC,不仅节约了车道扩建用地,节省了车道扩建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收费人员配置,大大降低了收费公路运营成本。
四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区域ETC联网,为构建区域内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提供了高速公路快速通行保障。从2010年开通区域联网收费至今,京津冀区域跨省ETC交易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0%左右,长三角区域年均增长率更是接近90%。
五是带动了相关信息产业发展。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TC开放标淮和技术支持下,与ETC系统相关的硬、软件产业化已经形成,全方位的产业拉动所带来的外部效益和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可以预见,未来ETC系统的大规模建设与发展,还将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新市场。
资料4
多策并举,推动ETC服务体系建设
推广实施ETC,建设是关键,服务更重要。对此,交通运输部和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积极推动ETC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规范便捷的客户服务体系。
明确全国统一的ETC车道及客服网点的标准、规范及标识,明确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与要求,建立数据共享、代理充值、代理服务等合作机制,为ETC用户提供跨省服务功能,同时建立统一的服务监督、考核、投诉和管理制度。开通全国ETC门户网站,将其作为开展ETC服务的重要窗口,联合各地ETC运营管理部门,实现全国ETC服务系统联网和信息共享,不断扩充在线服务功能。加快ETC营业网点建设,积极提供“一站式”安装服务,通过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等方式,不断增加网点数量和覆盖密度,为用户就近提供安装和售后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将深化研究,拓展应用,不断挖掘ETC服务潜力。推进ETC在城市停车场管理、拥堵收费等领域的应用。研究ETC联名卡、储值卡的小额支付功能,争取实现ETC用户持卡消费。研究ETC车载设备前装技术实现,力争将ETC车载设备作为汽车标准配置单元,并积极研究探索ETC技术和其他智能交通技术的融合,围绕信息采集、传输、共享、交换等各环节,开发新的应用系统。
资料5
全国ETC联网工作下一步主要工作和实现目标在2014年底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陕西、湖南等14省市实现ETC联网运行。在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所有省区市的ETC联网运行。到2015年底,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客车ETC使用率不低于25%,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到20%。
——建成较为完善的ETC基础设施网络,主线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100%,匝道收费站ETC覆盖率不低于90%。
——建立统一规范的ETC客服体系,客服网点覆盖到县(区)级行政区,用户服务更加便捷。
——建立多元化的用户发展模式,全国ETC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含非现金支付卡用户)。
——实现军车、武警车辆使用ETC全国联网运行。
——建立完善的全国ETC联网运行标准及检测体系,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初步建立全国收费公路联网数据服务系统,为国家公路网运行管理及政府行业监管提供决策支持。( 来源: 中国公路网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