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旱码头”到“国际陆港”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014-5-20 10:36:00 来源:商务部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国内,“国际陆港”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安。2003年,西安首次向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创建国际内陆港的设想。2005年,西安与上海曾达成合作协议,在西安搭建港口平台。但直到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重新组建之后,国内首座“国际内陆港”才开始真正浮出水面。 
  最初的“陆港”,是指陆地上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也被称为“无水港”或“旱码头”。长期从事港口、航运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韩玲冰介绍,港口的发展经过了四代历程:最初的港口纯粹是装卸和仓储,第二代港口有了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分拨、配送,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物流。第三代港口则着眼于高附加值、多要素,通过港口聚集运输资源、货物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第四代港口是港城互动,即港口和城市要素之间的高度融合,突破了其所在城市的界限,影响整个区域。
  在学界,“国际陆港”被视为第五代港口,它不再依赖于水和船舶,但具备物流、报关、报检、增值服务等一切港口的元素,是聚集了港口要素的平台。与传统的“无水港”、“旱码头”相比,“国际陆港”能够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能够搭建起所在地与大区域,甚至世界物流网络和经济交流的平台,能够使其所在地深度参与到全球经济分工和经济循环中。
  如今,国内建成的首座“国际内陆港”,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陆地港口,位于西安市区东北部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已经建设发展了六年,其理念、路径、功能已逐渐成型,作用正在逐步发挥,其探索出的“内陆港模式”已引来大批学习者和复制者。在郑州、石家庄、沈阳、昆明、兰州等城市,内陆港正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天津港计划在我国12省、市建立20余个内陆港区,上海、连云港、日照等中国各大港口都计划在货源腹地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建立内陆港区。这些内陆港大小不一、功能不尽相同,有的是对“西安国际内陆港”模式的的复制、模仿甚至进一步创新,有的还只是传统的“无水港”。初步统计,中国已经运营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内陆港已经超过70个。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