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四个关键问题

2014-2-19 11:02: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张卫国
  刘惟蓝
  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重大变化,把加快中国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推上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推进转型升级,有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一、如何提高外贸增值率
  重现以往东部地区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已基本上不再可能。这就迫切要求东部地区真正把推动外贸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
  国际贸易发展规律表明,增值率的高低是对外贸易质态的直接反映,也是外贸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具有较高增值率的国际贸易,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东部地区的外贸规模较大,但是外贸产品增值率不高,这个问题已成为长期以来困扰东部地区外贸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2008年以来延续的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全球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欧美国家消费上的“去杠杆化”将使中国东部地区不得不长期面对一个处于“不景气状态”的欧美市场。可以说,重现以往东部地区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已基本上不再可能。这就迫切要求东部地区经济彻底摆脱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模式,真正把推动外贸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
  1.强化自主品牌在对外贸易中的价值创造功能。品牌竞争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扩大自主品牌出口已成为各国(地区)提高出口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值率的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为此,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以自主品牌所具有的无形资产和价值创造的双重功能提高东部地区出口产品的增值率。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加工贸易由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等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OEM(代工生产)、ODM(代工设计)向OBM(自主品牌)的转变。
  2.拉长服务贸易这一“短板”。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服务贸易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的趋势,通过建立健全国际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综合措施,加大对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海外营销网络的支持力度,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与环保节能的双重优势,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同时,要积极推广运用B2B、B2C、小额批发等新的贸易方式,直接面对国际终端市场,拓展出口产品市场空间,最大限度地降低外贸成本。
  3.发挥进口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进口和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双翼”。东部地区“两头在外”、资源紧缺,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石油、煤炭等战略性资源要素的进口,扩大高端制造装备和技术的进口,有序扩大消费品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国际摩擦,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提高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二、如何增强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增强外资技术外溢效应,推动利用外资由高端产业低端环节向高端产业高端环节转型,是提高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综合效益所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利用外资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增强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路径。但是,在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目前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大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加之外商投资以独资为主,因而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不大,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特征比较明显。增强外资技术外溢效应,推动利用外资由高端产业低端环节向高端产业高端环节转型,是提高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综合效益所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1.注重引进外资的产业关联效应。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以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特别是要顺应国际制造业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型的趋势,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引进能够提供产品、服务、支持和知识的“集合型”国际企业,拓展科研设计、地区总部、风险投资、金融保险(放心保)、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等利用外资的新领域。利用东部地区1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优势,积极发展以业务改造、财务管理外包、采购外包等为重点的业务流程外包,更加重视引进以评估研究、投资研究、技术研究、专利申请和市场分析等为重点的知识流程外包企业。
  2.增强内外资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前后向联系。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策导向,主攻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促进跨国公司在我国东部地区进行原创性研究、核心技术研发或转让先进技术。二是加强内外资企业合作协作,推进内外资企业融合,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构建战略技术联盟,共同投资建立研发机构,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增强国际资本在特定层面上的根植性。三是鼓励我国东部地区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以尽快缩小同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
  3.更大力度集聚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一是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适应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重点引进世界一流水平、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创新团队,引进担任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顶尖人才。二是加强高端人才供需对接。加快建设社会化的保障系统、法制化的管理系统、程序化的评价反馈系统,为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提供良好服务。加强与国际高端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全球人才引进工作网络。三是完善高端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允许高端技术人才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发明等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以股权形式参与投资。
  三、如何更大步伐走出去
  更大步伐走出去吸纳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是东部地区把握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主动权、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通过密集引进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东部地区在若干产业领域已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这种以引进来为主形成的产业体系具有明显的结构缺陷:产业链的主要增值环节在海外,转移进来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环节。显然,仅做引进来的文章,难以根本改变“代工”地位。即使外商把研发部门甚至地区总部转移进来,也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移交,也不会根本改变内外资企业的利益分配格局。更大步伐走出去吸纳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是东部地区把握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主动权、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善于借鉴外商在华投资经验。企业要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熟悉和应用国际规则,全面增强跨国经营能力。东部地区投资环境良好,是外商在华投资理想的试验场,同时外商在华投资也为东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香港投资者在珠三角的“前店后场”模式、台湾IT“代工”产业整体搬迁登陆模式、日本边际产业“雁阵”转移模式、新加坡园区合作模式、韩国差异化竞争投资模式、德国技术转让相对宽松模式、美国垄断优势投资模式等等。学习借鉴外商在华投资经验,不失为解决部分企业跨国经营知识准备不足和国际投资经验不足的障碍、提高跨国经营能力的一条捷径。
  2.建立健全走出去促进体系。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对于企业成功地走出去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给予企业以商业的、政治的、外交的支持,已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行为方式。运用这种“国际惯例”,建立健全WTO规则框架下的东部地区走出去的促进体系,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走出去的信息研究和境外投资咨询系统,为企业提供投资国的市场行情、相关产业的技术动态及准入制度、投资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前置帮助。二是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扶持企业发展境外投资。
  3.充分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一种我国企业走出去模式的创新,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走出去的运作平台。目前,由我国东部地区企业为主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有10个。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多年发展的实践说明,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平台抱团走出去,较之单个企业走出去要相对安全、有效,既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走出去实力不够、经验不足、对东道国投资环境不熟等问题,也有利于形成贴近市场的企业集群、提高境外投资的集中度和投资回报率,还有利于规避投资贸易保护主义等壁垒。
  四、如何推动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功能创新、体制创新是增强开发区内生增长动力、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开发区高水平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以率先转型发展引领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使命。以这样的要求来审视,处在目前发展阶段上的东部地区的开发区,既有一个继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的问题,更有一个增强内生动力的问题。科技创新、功能创新、体制创新是增强开发区内生增长动力、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开发区高水平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1.坚持高起点科学定位。科学确立开发区新一轮的目标定位,对于再创开发区发展的新优势至关重要。基于东部地区开发区发展的现实基础、开发区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肩负使命的分析,东部地区开发区新一轮发展应确立“五个区”的定位:一是坚持科技进步,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自主创新的先导区。二是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三是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开放合作的引领区。四是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功能完善的新城区。五是以增进民生幸福为根本,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富裕文明宜居区。
  2.推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大势,也是创新驱动开发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东部地区开发区实体经济基础扎实,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经济国际化程度高。但是,这些现实的优势,现在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竞争的优势、发展的优势。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使然,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政府部门是协同创新的基本要素,在协同创新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加快发展,导致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复杂,以部门单元内部为主的创新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这就要求突破传统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产学研、金、介、政“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形成社会系统的协同创新链,以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促进开发区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创新功能的对接耦合、创新效率的显著提升。
  3.突出释放改革红利。开发区的发展要真正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必须有相应的体制创新机制作保证。一是要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完善精简高效的开发区管理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探索大部制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管理与开发、条线与属地、区内与区外等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村)和社会组织在开发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防止和克服将开发区等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情况。二是完善市场化开发机制。引导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开发区内各类公益性、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在资产运营、公共服务代理、公共工程代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资产证券化,拓宽开发区融资渠道。三是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推进“一站式”服务,为各类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作者张卫国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视角》首席专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博士;刘惟蓝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视角》课题组常务副组长、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研究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