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型经济任重道远
2014-1-7 12:46:00 来源:新金融观察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成为第143个成员。转眼间十二年过去,从东部沿海改革到中部崛起以及最新提出的内陆沿边开放,国内经济开放由东向西推进。整体上看,国内对外开放的变化是明显的,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并逐渐渗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少。
开放“三部曲”
国内经济开放的进程大致有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历经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为此后的改革开放道路提供制度安排。次年,广东省委提出划出一块地方搞试验,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吸引进来的想法。经多番论证,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于1980年获准设立经济特区。而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更是掀起了一波对外开放热潮。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官网上获得的数据显示,1978年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55亿元,而1992年跃升为9119.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方面则在几近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1992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92.03亿美元。
到了1993年至2001年间,国内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1271亿元,到2001年则增至42183.6亿元。而从2001年加入WTO发展至今,我国经济更加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贸易,并拥有一段较长时期的出口红利,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至2007年,国内经济平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为世界罕见。不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一路高涨的中国经济有了冷静思考的时间,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快速上涨,导致中国此前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等相继丧失,对外贸易增速有所下降。重新思考国内经济的发展,依托人口、资源优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规模、境内外资金往来、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程度来体现。
作为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外贸依存度经历了入世初期快速增加后从2006年67%的高点回落。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7%,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4.9%,进口依存度为22.1%。
“国家生产的产品肯定有一部分用于国内消费,一部分用于出口。若外贸依存度为100%,就说明生产与消费都依赖于国外进口,这个比例并非越高越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黄涛表示。事实上,国家也在引导经济朝着内需拉动转变,而非过于依靠外需。
市场化革新
尽管入世后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但从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广度与深度来说,开放度并不乐观。其中出口产品长期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还是很少,这种附加值较低的对外贸易格局成为经济开放的短板。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1至11月我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为37704.92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总额为19898.02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为12307.14亿美元。“从海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加工贸易在进出口中的比重约占40%,换句话说,我们出口一块钱的东西,其中四毛钱是加工贸易产生的。”黄涛表示,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不多。
从国际智库公布的各国经济自由指数排行榜来看,我国经济开放度相对靠后。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世界经济自由指数显示,中国2011年的经济自由度在15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3位。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公司治理中心主任鲁桐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开放度及自主性层面进行衡量的话,我国市场经济充其量走了一半,尤其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审批权力过大,行业准入、公平竞争等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福利方面还有很大改革的空间。”
人们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较多。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重点,希望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微妙的变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较之以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提法释放出市场化的改革决心,并出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提法。而开放型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要素、商品及服务在国内国际的自由流动,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目前可以看到,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比如上海自贸区试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机制便是如此,还有最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均致力于更大范围、更广视角地扩大开放。
开放型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要素、商品及服务在国内国际的自由流动,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