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工信部正式公布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第三批企业名单(即白名单),共计147家钢企入围。至此,2012年以来,工信部分三批累计公告305家规范企业名单。
对此,有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第三批名单正式公布,85%的钢铁产能已经统计在案,未进入名单的企业,遭淘汰的可能性大增。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认为,由于审批核准制度滞后于市场需求,致使政策调控产能的成效不佳。
据工信部的相关统计,从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布以来,国家审批的钢铁项目不足1亿吨,但全国钢铁产能却增加了7亿吨以上。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多年来相当一部分产能游离在监管之外。
一位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家曾尝试通过审批限制钢铁产能,但却陷入越淘汰越多的怪圈,如今行业进入寒冬,市场手段显然更为有效。
白名单超编过百家钢企
8月25日,工信部公布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第三批)名单的公示,全国149家钢铁企业在列。记者注意到,在3个月后,工信部再次发布的名单中,入围企业已减少至147家,南平市双友金属有限公司、福建三金钢铁有限公司和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落榜的同时,福建罗源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增补上榜。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进入白名单,并不代表企业就有了“免死金牌”,工信部将继续对入围企业保持规范生产要求,并在2年左右核查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而在2013年,工信部已先后公布了两批白名单,共158家钢企入围。其中,首批名单在2013年4月2日公布,宝钢、鞍钢、武钢和沙钢等45家企业入围,主要是一线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12月6日公布的第二批名单中,共包含113家企业,包括上述一些钢铁大集团的下属企业,以二线企业为主。不过,在第二批名单中,因企业环保不达标,河北新金钢铁与广东阳春新钢两家企业被踢出了白名单。而在第三批名单中,这两家企业则再次入围。
在卓创资讯分析师毕红兵看来,目前规范的约束执行力虽然极强,但对于符合规范的企业,也会给予再次申请的机会。
今年初,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曾表示,工信部初步考虑将这三批名单所纳入的企业数量控制在200家以内,争取把行业内80%~90%的钢铁产能纳入进来。
“目前305家进入名单,意味着‘白名单’已经超编。”在金银岛市场分析师弭澎琦看来,若在未来的监管中达不到要求,将有企业被移出白名单。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新伟告诉记者,“设置白名单的初衷在于规范管理,未进入名单的,遭淘汰的可能性大增。”
一批资不抵债的钢企已经走在淘汰的路上。海鑫和川威就是首批倒下的钢企。再加上明年新《环保法》实施,可以预见市场淘汰力度将更强。
有两亿吨左右过剩产能
在钢铁产能的整顿与清理中,潜伏存在的钢铁产能让监管部门更为挠头。
中国钢铁行业的智库冶金工业规划院称,2013年中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93亿吨,供大于求1亿吨。
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摸底中国钢铁行业实际产能,虽然三部门得出的数据不一样,但大致在9.5亿吨~9.8亿吨。即有两亿吨左右过剩产能。
以钢铁第一大省河北为例,2013年河北省曾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全省钢铁产能削减6000万吨,到2020年再削减2600万吨。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新伟认为,该淘汰产能的计划应该不成问题,“河北省隐藏的产能可能在5000万吨以上,这些主要是没有审核通过的黑户。”在钢铁重镇唐山,就官方统计数据来看,唐山市只有40多家钢铁企业,“但是,光丰润区就有200多家小企业。”有唐山当地人士告诉记者。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全国钢铁年产能已经达到了13亿吨,但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审批的只有5亿吨,其余8亿吨产能早已达产。
工信部方面也曾表示,一些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也存在大量未经审批自行建设的钢铁项目,钢铁行业宏观管理是一道难题。
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粗钢产量68535万吨,同比增长2.1%,增速同比减缓6.2个百分点;钢材产量93447万吨,增长4.7%,减缓6.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钢铁行业利润率在2012年陷入0.04%的冰点后,钢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放缓了脚步。
兰格钢铁数据显示,钢铁投资额从2003年的1402亿元猛增至2013年的5060亿元,增幅261%。但在2013年,速度已慢了下来,2013年较2012年微增5亿元。在弭澎琦看来,考虑到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以及钢铁企业的钱紧,加之不明朗的市场需求,预计2014年全年钢铁投资额较上年会有小幅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