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经济成杭州"水上生命线"

2013-9-10 10:5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日前,记者从杭州市港航局关于《加快杭州市港口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中了解到,去年杭州港吞吐量已达9100万吨,位列全国内河港口第九位。从2004年的十年来,杭州港吞吐量增长了42%。 
  专业统计显示,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对GDP的直接贡献为100多万元,可带动20多人就业。按照杭州9100万吨计算,杭州如今的港口经济,可以每年贡献9 
  1亿元的GDP,可以带动就业人口18万人。 
  业内人士指出,杭州港应构建可持续发展港城体系,促进港口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发展。 
  港口之功 
  一个港口盘活整个区域 杭州有一条水上“生命线” 
  杭州是一座非资源生产型的城市,所以对物质输送的依赖度很大,港口经济其实是杭州的一条“生命线”。 
  发达的江河水路运输为杭州发展带来了大量物质:40%的车用成品油、80%的粮油产品、100%的煤炭钢材,都是通过运河、钱塘江沿线的码头,源源不断地为杭州输入“能量”。 
  杭州港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形成了广阔的经济腹地。它的辐射范围包括省内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温州等主要城市和省外的上海、江苏、安徽、山东、长江沿岸主要省市及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港口。 
  目前,进出杭州港的主要物资包括:矿建材料、煤炭、石油、钢材、粮食、水泥熟料、石灰石等大宗货物及超重、超大设备。沿线大型企业,已经把水运作为其原料和成品的主要运输方式,一旦形成产业集群,即可盘活整个区域。 
  以钢材为例,运河杭州段共有6座大型钢材码头,这些码头集聚在一起,让杭州城北钢材交易市场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之一,一年的钢材吞吐量达1200多万吨,以运输量为30吨的货车计算,就此缓解了近40万辆车次的通行。然后,又以码头和市场为依托,衍生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以钢材为主的物流产业链,辐射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等周边地区。 
  港口经济对杭州城市发展有多大的贡献? 
  市港航局提供了一组数字。据测算,从与港口经济关联度高的九大产业——水上运输业、水上旅游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道路运输业、临港工业、港口建设、航运服务业、临港行政管理的直接贡献、间接贡献、涉及贡献及环境污染负贡献得出:2010年杭州港口经济给杭州带来450.82亿元的贡献,占当年杭州GDP的7.58%,税收贡献为49.78亿元,占杭州税收6.38%;拉动就业人数为46万人,占杭州市总就业人数7.73%,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总投入为2.06亿元,只占杭州环境总投入的1.63%。杭州港口经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 
  港口之困 
  高等级航道不足30% 航道瓶颈制约水运繁荣发展 
  富阳东洲综合作业区在去年启动了浙江首条集装箱海河联运线路,成为杭州首个具有集装箱集散能力的内河码头。但是大半年来,这个专业的集装箱码头却只发挥出了很小的潜力,每个月发出的集装箱只有1000多个,远低于预期。 
  业内专家分析,东洲港的现状从规划定位、码头配套、航道能力等多方面,折射出杭州目前水运基础设施的薄弱。 
  东洲港的15个泊位中只有一个集装箱专用,一旦有大量的集装箱货运需求,就会凸显不足;其次,从东洲到乍浦,要经过三堡船闸,候闸时间长、水位不稳定,会造成集装箱运输的不稳定;而向上游往桐庐方向,集装箱船只能止步于富春江船闸,无法再拓展更大的市场。 
  “东洲港目前只能服务于富阳的货源,还没法成为杭州上下游的集装箱货源集散地,整个货运量上不去。”市港航管理局港政处处长金虹说。 
  高等级航道偏少,也限制了大宗货物的流动。据市港航部门统计,目前杭州内河航道里程达到近2006公里,但高等级航道少,其中四级航道(可通500吨级船舶)402.77公里,五级航道(可通300吨级船舶)152.77公里,两者加起来只占了总航道的27.6%。 
  不仅航道通过能力不足,一路上还有三堡船闸,以及富春江、新安江两座大坝的制约。 
  而目前杭州的内河港口码头大部分是建材码头,缺少规模化的公用性码头建设,码头升级改造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码头沿河而建,分散无序,规模小,装卸设备简陋,装卸工艺落后,500吨级及以上泊位仅占20%。 
  杭州东洲综合码头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秦认为,水运这么好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如果东洲港能停泊千吨级的集装箱货船,那时候集装箱的货运量才可以和嘉兴港、湖州港相比。 
  根据杭州市进出口量数据分析,杭州集装箱生成量远远高于周边嘉兴、湖州地区,但水运集装箱运输量一直上不去,跟水运基础设施滞后有很大关系,现阶段可考虑在已建的内河、余杭港区综合码头中进行集装箱泊位改造。 
  “水运的投资周期比较长,见效起码要10年到15年。”徐秦说。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源于港口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如果政府缺乏实质性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社会资本投资热情就不高。 
  航道、码头等因素如果不解决,客运也一样受限。比如钱塘江旅游,在富春江、新安江两座大坝前应声而止,瓶颈的硬伤,直接限制了杭州水上“旅游西进”的步伐。 
  港口之盼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发展多式联运 
  由于水运的比较优势,已经有企业开始选择“弃陆走水”。 
  杭州锅炉厂的大型锅炉动辄数百吨,以前从杭州运到上海,需要先在杭州分拆、装车,一路护送,遇到收费站因为超高、超长、超宽,有时候还要临时拆除收费站,才能保证通过,一路“艰辛”到上海后再进行拼装。现在从京杭运河走水路,不用拆,一个晚上就运到上海,费用却只有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一。 
  杭州水运经济不断发展,港口、岸线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 
  2008年,《杭州港总体规划》获得交通运输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谋划打造“一港九区”的发展规划格局。各港区已规划的作业区都与城镇、环境、土地、旅游、产业布局、综合交通等规划进行了协调衔接,已基本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对港口规模和功能上的需要。 
  目前,随着杭甬运河的建成和长湖申线、京杭运河“四改三”的实施,将形成顺畅高效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港区集疏运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正在实施的京杭运河“四改三”工程投资额达109亿元,将目前的四级航道扩建成内河三级航道(通航1000吨级船舶),新改建航道约121.6公里、1000吨级双线船闸1座,以及其他相应配套设施等,未来这些高等级航道网,要和上海、苏州、湖州、嘉兴等周边城市对接。十一五期间,随着崇贤、仁和、东洲、桐庐综合作业区等作业区的建成,加上一大批企业专用码头的建设,已经为杭州港口增加了3334万吨的吞吐能力。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城区码头大量外迁,运河、钱塘江杭州段合适岸线越来越少。而且随着码头的搬迁,配套产业都要跟着外移,在没有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港口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基地越来越小。 
  虽然水运对杭州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但如何利用港口资源,带动城市进一步发展,仍然是一个急切待解的命题。 
  市港航管理局港政处处长金虹表示,目前杭州港口物流的功能还比较单一,仅以运输和装卸搬运等初级阶段为主,内河航运服务业也主要集中于低端,有待向高端产业延伸。她认为,可以参照长三角其他港口城市比如嘉兴的做法,发展沿河重点产业,同时通过产业集群,在港口周边形成若干临港产业集聚区,带动港口长久持续的发展。要通过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拓展各种物流增值服务,促进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从而为港口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注入新的活力,带动港口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此外,物流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很重要,水路作为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多式联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杭州的物流提供更多更便捷的运输选择。但与公路的投资量相比,水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是滞后的。国家和政府要对水运提供更多的扶持,倾注更多的关注。(本文来源:杭州日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