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遭遇资本寒冬 物流落地配陷入困境
2013-9-10 10:5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从电商遭遇资本寒冬以来,处在物流末端的落地配(是一项为客户提供同城或省内货物的转运与配送的入宅配送服务)行业也跟着陷入了困境。
“上游电商一直没挣钱,就将成本向下游传导,不断降价,压缩落地配的利润。”成都立即送物流有限公司(下称“成都立即送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杨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种情况在2012年达到了极致。2012年,是整个电商行业受到资本 市场冷落的一年,同时也是电商行业洗牌的一年,各大电商企业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
落地配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严峻,也使得价格战成了最有利的武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落地配最低价格已杀到3元/单。目前,整个落地配行业的毛利率已跌至5%,除掉网络铺设、油费、税收等成本,落地配几乎无钱可挣。
“没办法,落地配行业只做进港业务,过于被动,上游电商给多少就做多少,不给就没得做。”杨华说,一些落地配公司可能都很难挨过今年。
与其坐着等死,一部分落地配企业开始探索业务突破,拓宽盈利点,比如冷链配送、揽件、F2C(厂家到个人)等等。也有一些资本实力雄厚的公司愿意守住落地配的阵地,乘机扩张。显然,落地配行业已经进入洗牌阶段。
利润被蚕食
作为物流供应链的末端,落地配行业注定了要经历“任人宰割”的阶段。
一直以来,落地配行业的主营业务只有进港业务,即包裹从外地到本地,再由本地的落地配公司完成配送。“进港业务非常被动,只能由上游客户决定单量和定价。”杨华表示,电商一旦压价,进港业务的利润就会进一步压缩。杨华所在的成都立即送公司在去年就大受影响,“2012年,公司营业额为2500万元,利润只有100万元,光一个客户的降价就让我们损失了270万元。”
不过,这在落地配行业中还算不错的。今年以来,很多落地配公司不得不接受三四元的配送价格,而成都立即送公司每单价格至少6元。杨华解释,四川区域大,大部分是偏远山区,且单量分散,因此每单配送成本更高。目前,该公司的毛利率为8%~10%,这相当于落地配行业在黄金时期的净利率水平。
业内人士透露,最好的时候,一个区域公司一年能赚300多万元。按照一年营业额3000万元计算,那时的净利率至少有10%。
微特派快递有限公司(下称“微特派”)执行总裁贾明告诉记者:“之前落地配经历了两次黄金期,第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专门为电视购物配送;第二次是在2005年之后,专门为网购做配送,并在2009~2011年达到一个黄金期。”
“落地配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寒冬,因为上游电商遭遇资本寒冬,将资本压力部分转移给了落地配。”贾明表示,目前落地配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不到5%。
以微特派为例,该公司目前每单配送均价约7元,毛利率还不到3%。贾明透露,由于微特派覆盖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等五个区域,规模较大,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每月亏损几十万元。
“很多公司都在亏损。那些毛利达8%~10%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竞争不大,单量也不大,电商企业没法压价。只要一个省有两三家落地配公司,压价就非常厉害。”贾明说,目前除了云贵地区、西藏、青海、新疆、内蒙、东北等地的竞争相对小一点,其他区域竞争都非常激烈,东部沿海城市更甚。
而落地配发展到今天,各个公司的业务类型和服务质量都没有太大差别。正因同质化竞争激烈,只能通过压价来竞争,但价格战之后行业哀鸿遍野。
“我们今年的营业额预计会大幅增长,但利润就不好说了,今年又有几家客户要压价或减少单量。这个行业已经被逼得没有利润了。”虽然公司业绩在行业中还算不错,杨华依然忧心忡忡。
成本水涨船高
一边是不断被蚕食的利润,一边却是不断上涨的成本,将落地配公司置于零利润甚至负利润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落地配公司做“最后一公里”配送是很烧钱的,包括站点的设立、车辆和配送员储备、油费等各项成本。一位中西部地区的落地配公司负责人孙维(化名)告诉记者,由于运营成本过高,落地配企业的规模越大,亏损越大。
“像湖北神农架,一周可能只有一两个包裹,几百公里,如果直营的话,需要通过自己的班车运送,一两个单的运费才几十块,成本却要几百块。”贾明表示,为了控制成本,大部分落地配公司会通过转包的方式来做乡镇的配送。
相对而言,成都立即送公司的网络铺设成本较小,因为它前身是成都商报发行投递公司物流业务部,背靠成都商报成熟而庞大的发行体系。
“我们的站点、车辆、配送人员都是报社发行体系原本就有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本投入。”杨华告诉记者,成都立即送公司的员工只有100多人,主要做运营、分拨、客服、财务等,配送交给成都商报发行体系,该发行体系有3100多个配送员。据赶集网发布的数据,全国快递员平均工资为3577元/月,相比今年2月上涨约500元。
目前,自建物流体系的民营企业是落地配行业主流,全国陆续也有报社发行体系转做落地配,包括成都立即送公司、北京小红帽快递、西安报业红马甲发行配送网络有限公司等。
不过,即便报社发行体系能节省网络铺设的成本,却依然要面临税负加重可能带来的亏损问题。
今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落地配公司的税收由原来的3.5%上升至11%。杨华预计公司今年需要多交100多万元的税费,他觉得这对落地配是致命打击。
不仅如此,落地配公司长期存在资金被挤占、账期长、回笼慢的问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落地配公司与客户合作一般都要缴纳保证金。“多的上百万元,少的也有几十万元。一年下来,一个落地配公司光是交保证金就得几百万元。”贾明说,这部分保证金的唯一作用就是信用担保,不产生任何价值。另外,落地配公司的运费结算周期较长,一般会有50天的账期。一些客户甚至要“买包”,即落地配公司必须在提货当天把货款打给客户,然后自己再通过随后的配送将货款回收。例如,落地配公司提货1000票,每票价值1000元,必须当天把100万元打给客户,这相当于提前垫付。但是这些包裹需要之后几天才能送完,货款也需要几天才能回笼。
“唯品会就是预付款模式,它是我们的重点客户,需要占用公司流动资金200万~300万元。”孙维向记者透露。
而目前大部分落地配公司都是民营企业,企业资金都是自有资金,很少有其他资本支撑。一旦资金链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导致公司倒闭。孙维说,行业内就发生过上游客户倒闭导致落地配公司连保证金都收不回的情况。
出路何在?
“扛不住也得扛,至于能扛到什么时候,谁都不清楚。”贾明说,很多落地配公司都在苦苦支撑,同时也在求变。
就像杨华说的那样,国家强调经济区域发展,经济区域发展会带动物流区域发展。“落地配的发展不用质疑,但盈利点过于单一,要更多元化一些。”
贾明认为,落地配谋变无非是从两方面开展。一是从内部进行挖掘,在稳定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二是寻求业务突破,哪儿有配送的蓝海,就争取往哪儿开拓。
“主要是开拓高价值、有门槛的配送领域,比如冷链。”贾明说,冷链配送10个点的毛利相对常规产品配送的毛利更高一些。微特派已在北京和上海实现了全境冷链配送,这也是该公司今年的核心突破工作。
另一家公司负责人王桦(化名)则表示,他的公司将重点向F2C转型,厂家的商品直接通过配送渠道卖给消费者,缩减了经销、批发等中间环节,落地配公司可从中获取多个盈利点,如商品差价、仓储费、转运费、送货上门费等。王桦认为F2C将成为一种趋势,他的公司去年F2C营业额已达600万元,在总营业额的占比超过了20%。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偏离主业”的做法,“这相当于向上游发展,把配送网络变成了直销平台。”
微特派则非常坚持“配送”的角色。贾明坚信,整个中国电商的发展和零售市场的变革,一定需要优秀的配送公司提供服务。这家在2011年才成立的行业新秀,正打着全国配送网络的算盘。
“像我们这种小公司,要么转型,要么被并购,或者就自然地完成使命。”孙维则比较悲观,这也是大部分同仁的声音。他们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小公司的灵活度去适应市场需求,在物流大圈中不断寻找机会。
行业抱团的迹象也开始出现。目前落地配行业内已有“织网”的倡议,即将各个区域落地配公司联合起来,形成一张布局全国的网。但由于各个公司的资本结构、业务结构不一样,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在已经到了行业洗牌阶段。”贾明认为,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会被淘汰出局;一些企业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挣钱出路也会自动出局。通过淘汰和进化,会诞生一些服务好、成本管理能力强的落地配公司,能为甲方提供好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形成良性格局。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