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续4年成东盟最大贸易伙伴
2013-8-27 8:49:0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中国连续4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和东盟各国在经贸方面各具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增强这种互补性,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中国在太阳能、新能源领域甚至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优势,这是未来与东盟增强互补性的关键领域。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发展还面临一定挑战。双方应继续加强互联互通,增加双方基础设施的联动;进一步降低关税,加快自贸协定谈判的落实。
双边贸易增长抵消欧美市场低迷影响
“从前,从泰国发往中国的集装箱大多运往华南地区的珠三角、华东地区的长三角等地,如今运往山东半岛、渤海经济圈等北方地区的越来越多。”中国海运集团泰国公司总经理赵铁军近日对本报记者说。他来泰国工作3年来,在中泰两国之间“穿梭”的集装箱数量年均增加15%—20%。
集装箱大幅增加是中泰贸易扩大的一个缩影。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欧美市场低迷,处于全球生产链中下游的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企业深受影响。中国与东盟之间加强互为最终产品销售市场的双边贸易,是及时的互惠互利举措。
中国百货商业巨头——大连大商集团上个月与马来西亚农鲜集团签订了一份价值40亿林吉特(约合12.7亿美元)的水果采购合同。按照该合同,今后10年中,每年都会有价值4亿林吉特的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运往中国。中泰两国木薯的年均贸易量达到450万至500万吨。由于木薯种植技术成熟,加工成本低,中国北大荒集团2012年在泰国投资建立了木薯加工基地,直接将泰国的木薯加工成淀粉运回国内。
中国连续4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8.6%。同期,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为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
汤之敏指出,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快速增长,有4个主要原因:第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双方降低贸易壁垒,互联互通水平有所提高;第二,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中国面向欧美市场的产业链部分转移到东盟邻国,原来由中国生产、再向欧美出口的模式,变成了部分产品由东盟国家生产,再由中国加工出口,从而增加了中国和东盟间的双边贸易额;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对东盟国家原材料的需求上升;第四,随着双方经济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彼此对对方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加大了。
调整结构、拉动内需提振区域经济
有专家指出,中国和东盟各国在经贸方面各具优势,双方在自然资源、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并各有所长,促使产业内和产业间形成了很强的贸易互补性。新加坡、泰国需要中国的市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需要中国的投资,柬埔寨、老挝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出口到东盟国家的最终产品从农副产品、化肥、纺织品到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等,包罗万象。
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根罗对本报记者说,东南亚国家盛产的水果和橡胶等正是中国市场大量需要的。随着中国企业赴东南亚投资兴业,原本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一些设备的零部件也可能转由东盟国家生产。
新兴市场国家靠什么应对全球经济不振的形势?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新兴市场国家只有增强互补性才能“强身健体”,关键在于扩大内需。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市场更关注亚洲的劳动力和生产能力,低估了亚洲潜在的需求。他说,未来亚洲需要建立自己内部强大的市场。东盟与中国不仅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需求市场,也是未来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双方的互补性正在增强。
要想扩大内需,首先要靠调整产业结构。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低端产业从中国转移至东盟,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中端产品特别是机械加工类产品的需求在上升。在陈刚看来,中国作为装配中心的地位和处在东亚产业链中心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类贸易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太阳能、新能源等领域甚至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优势,这是未来与东盟增强互补性的关键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发展还面临一定挑战。陈刚认为,双方应继续加强互联互通,增加双方基础设施的联动。目前,东盟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但在加强互联互通方面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中国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帮助东盟加强互联互通领域的建设,同时也能避免中国内部的产能过剩。此外,东盟与中国要进一步降低关税,加快自贸协定谈判的落实。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