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中转:上海港口新亮点

2013-8-27 8:39:00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今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较为低迷,航运企业面临高燃油成本、高人力成本和市场运力过剩的困境,全球主要航运指数持续低位徘徊。然而,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调查分析显示,上半年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率保持高速增长,达到46.6%,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提前达到“十二五”规划中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到45%的目标,有效保证长三角流域乃至全国的物流集散,发挥了上海港的枢纽港功能。 
  助力上海港“量增”到“质升”
  从总量和增速上看,继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被宁波—舟山港超越而位居全国第二之后,集装箱吞吐量也被深圳港紧追其后。上半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32.61万标准箱,比去年同期增长2.9%。相比之下,水水中转量达760.9万标准箱,增长12%,增速大大高于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这正是上海港从“量增”转化为“质升”的结果。
  水水中转快速发展,一方面是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推进,洋山港成为东北亚地区航线最密集的深水港,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运力也为船公司提供更多舱位,有效改变了箱源流失的状况。同时,上海港努力吸引世界著名船公司的大型或超大型集装箱船靠泊。例如,7月18日,马士基1.8万标准箱的3E级集装箱船靠泊洋山港,这是该船型首次靠泊国内港口 (所谓3E级船舶,即指规模经济、能源效率和环境改善)。
  优质的服务、经济的中转成本,促进国际中转箱比重逐年上升。上半年,集装箱国际中转量118.8万标准箱,增速达32.7%。
  下半年增长优势有望保持
  水水中转快速发展,对降低航运企业物流成本、增强航运企业的竞争力抵御市场寒冬,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下半年,水水中转量的增长优势有望保持。
  首先,上海港口的水深优势与航线优势正在逐步深化。相关机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港口要给1.25万标准箱的巨型油轮提供装卸服务,则应具备15米以上水深。目前,洋山深水港已经实现这一水深条件,且还在不断提升中。洋山港进港航道人工维护段于7月16日已达到15.5米水深目标,其航道维护工程将在8月底完成,下一步将实施进港航道16米水深的目标,顺应国际航运船舶的大型化趋势,提升中转吸引力。
  同时,港口企业景气状况有所改善,企业信心指数也在回升。二季度,港口企业的景气指数回升到105.16点;港口企业信心指数为105.56点,这是该信心指数自去年三季度跌入谷底后首次返回景气分界线之上。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预测,第三季度中国港口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115.83点,整体预期较为乐观。
  大型和超大型船舶是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的主力军和优势力量,超大型集装箱船比传统集装箱船的单箱运费可降低20%以上,今年,国内航运企业也开始取得这方面优势。5月,中海集团订购5艘1.84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船,虽然订船时间比马士基晚了近两年,但在此期间新船价格下滑超过20%,较低的订船价格将帮助中国航运公司有效拓展市场,助力上海港中转的需求提升。
  长远发展需更多靠内需
  长期来看,航运市场的运力过剩问题以及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将成为制约今后两年上海港口水水中转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据有关国际机构研究,2013年至2015年全球年均运力预计新增130万标准箱以上。而受欧债危机等影响,外贸低速增长将成为国际航线水水中转发展的市场瓶颈。
  专家建议,上海港发展水水中转要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定位。在国内航线上,应主要倚傍长江水域,辐射沿江港口和中上游腹地,并争取延伸至四川、云南一带。在国际航线上,应主要拓展西北欧、地中海、波斯湾与非洲到美国西部和南美地区。通过水深优势、航线密度、配套服务等实现优势中转。
  从贸易背景看,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体呈低速增长,二季度进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2592.1亿美元,下降3.1%,而欧洲和地中海航线是上海港中转的主要航线之一。从长期来看,与欧洲的贸易萎缩势必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使该航线的水水中转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国内市场则呈现出利好状态,内需呈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长江 “黄金水道”将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和贸易繁荣。上海港如果能提高这一部分中转比重,将有效化解境外竞争压力,发挥长江水域的“黄金”功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