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牵手“自贸区”路有多远 德国或成突破口

2013-6-4 10:31:00 来源:国际商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冰岛与中国瑞士自贸区近期“落地”。由此可能产生的转口贸易曲线,为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想象空间。作为彼此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欧自贸协定能否冲破藩篱,借势开启?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研究员
  姚铃:
  中瑞FTA抛“砖”引“玉”
  尽管中国与瑞士现阶段签订的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谅解备忘录,但说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签订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只在于时间早晚。
  对于中瑞自由贸易协定(FTA)本身,外界关注点多是对两国经贸影响本身的意义,但个人更希望强调协议背后“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瑞即将签署的FTA,自由化程度很高,从市场准入程度、规则涵盖范围及高比例商品协定零关税来判断,可以称得上是近些年中国对外达成的水平最高、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特别是协定还涉及一系列新规则,比如环境、劳工与就业合作、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信息交流、竞争等当前国际经贸谈判中热议的话题。中瑞双方在上述项目上达成一系列共识,为中欧投资协定,乃至中欧自贸协定谈判起到了极佳的示范效应。
  抛开其他因素,中欧迟迟未能达成投资或更高一级FTA的关键是,中欧未能找到经济上的契合点,即欧方认为中国,如金融、外资企业进入的门槛等市场开放程度不够,而中国考虑到当下国内企业机构发展程度,盲目完全放开市场的确不可取;反之,中方则希望能够在资源全球化配置背景下,积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并参与到欧洲政府采购的全球链条中,但欧方却于政治因素外屡屡顾虑中国市场成熟度而推进缓慢。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宗良:
  中瑞FTA:危机下的利好
  中瑞FTA的签署对两国经贸而言,有百利无一害。毕竟中国目前是瑞士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瑞士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外资来源国。2012年中瑞双边贸易额达263亿美元,一旦两国最终签署FTA,实现承诺的零关税,作为互补型贸易结构,能源、消费品超半数依靠进口的瑞士,其受益程度是立竿见影的。
  同时,面对中国这一巨大市场,特别是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瑞士这个工业产品70%~90%外销的国家,先签署FTA,就是掌握了市场的先机。
  中国则可在与瑞士更密切的经贸往来中学习到世界上精密仪器制造大国的技术和产品经营战略,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迅速成长。
  更重要的是,中瑞FTA的意向签署,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亚欧之行希望传达中欧合作的意愿落到了实处,虽然尚不能根本解决中欧光伏“双反”等实质问题,但却让欧洲看到了与中国合作互惠互利的良好前景,这也为正在进行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以及筹划中的中欧自贸区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
  张永军:
  中瑞牵手是先期准备
  瑞士身处欧洲,不是欧盟成员国,却与英国、瑞典、挪威、奥地利、丹麦和葡萄牙组成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又称“小自由贸易区”;经济、制造业发展水平及市场开放程度均不弱于欧盟成员国,是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欧洲总部等多家国际机构总部所在地。本国货币瑞士法郎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以上一系列条件,构成了瑞士特别的身份。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瑞士缔结FTA意义重大。首先,从政治高度来看,中瑞FTA缔结后,双边互补互利的经贸往来可以在国际机构中形成良好口碑,对外传达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日益成熟完善的市场信息。
  其次,从地域角度来看,中瑞FTA缔结后,虽然规模尚比不上中欧FTA,但却迈出了进入欧洲主要市场的关键一步。通过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瑞士完全可以在中国和欧洲间充当“香港”的角色,可能产生的转口贸易曲线,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最后,瑞士以高度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和足够开放的市场与中国展开全方位的自贸合作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长期以来,欧盟一直以市场经济地位为借口,在一些贸易关系中“排斥”中国,而中瑞FTA缔结则给予这种说法一个有力的回答,说明中国已完全具备和欧美等国家展开平等贸易关系的实力和能力,为中欧FTA未来达成先期树立了极具说服力的范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副主任
  沈铭辉:
  中欧自贸谈判应及时开启
  冰岛和瑞士都是小国,中国与两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意义何在?
  首先,两国都位于欧洲,对欧盟有撬动作用,既让欧盟了解中国,消除顾虑,又让中国熟悉欧盟谈判的关注点,以备日后自贸区谈判的需要;
  其次,冰岛和瑞士又是两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可以作为中企移步欧洲的两块试验田。
  至于与欧盟何时能开启自贸区谈判,现在看来欧盟还没有明确的态度,但中国很有必要促进谈判开启。因为中国需要机制来稳定与欧盟的经贸往来。眼下美国、日本都在积极促成各个自贸区的建设,为避免国际贸易转移,中国一定不能落在人后。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研究部副主任
  张莉:
  德国或成突破口
  对冰岛和瑞士来说,在欧洲多国经济陷入危机的背景下,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可以提升两国经济的内生动能,提振企业信心,两国官方的机制性合作也可为两国企业提供制度性保障,规避很多风险和摩擦。
  对欧盟来说,由于经济处于转型期,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货币、金融波动,制造业弱化,欧盟需要与中国合作。然而,欧盟一直担心中企赴欧投资可能带有政治扩张的目的,对中国实行“双反”,既恐惧中国侵占欧盟的贸易地位,又怀疑中企的诚信度。这种排斥中国的思维有问题,使得中国与之签署自贸协定难度较大。现在通过冰岛和瑞士这两个近邻的先行示范,欧盟可以更加了解中国,消除一些顾虑,推动其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近期表示反对对欧盟对华无线通信设备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德国又与中国贸易互补性较强,这反映出德国或可作为中国与欧盟合作的突破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
  张健:
  中欧近期牵手可能性不大
  冰岛和瑞士虽然都是小经济体,但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后,对双方经贸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中国来说,可在实质层面带动中国对这两国的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让消费者受益。瑞士制造业发达,其先进的产业管理可助力中国经济转型。
  欧盟国家不能单独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只能作为一个整体签署。近几年内欧盟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都不大可能,尤其中欧地区的情况相对复杂,是块儿难啃的骨头。冰岛和瑞士虽然都不是欧盟成员国,但都是欧洲国家,且经济发达。与这两国签署自贸协定可以在欧洲国家内树立榜样,让他们了解中国,打消他们对与中国发展自由贸易的顾虑,这种带动效应是非常正面和明显的。
  以德国为例,德国与瑞士拥有一些同类产品,但瑞士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后,其产品将在中国更具优势,进而增加德国想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意愿。虽然德国不能单独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但德国可以影响并推动欧盟的行动。
  相比贸易协定来说,投资协议的签署可能更容易实行一些,不妨先从投资上入手。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