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运企业排名上升 船企惨遭“滑铁卢”

2013-5-8 17:22:00 来源:上海航运交易所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5月7日,上海航运交易所《航运交易公报》发布《2012年度中国港航船企创富榜》。根据榜单显示,70家航运、港口及船舶海工上市公司去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011.83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净利润219.53亿元,同比减少60亿元,同比大降21%,不及工商银行净利润的1/10。其中,航运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23.61亿元,净利润-72.82亿元;港口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0.13亿元,净利润199.91亿元;船舶海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68.1亿元,净利润92.44亿元。

 

  根据《创富榜》的净利润榜单,排名前十的几乎全部为港口和海工企业,上港集团依然以49.69亿元的净利润排名榜首;中海油服以45.59亿元的净利润一举超过招商局国际和中国重工,连升两位排第2位;中国重工以35.77亿元列第3位。东方海外国际以18.71亿元,连升两位,列榜单第8位。

  此次榜单中,亏损企业有11家,同比增加2家,亏损企业的构成也不再是清一色的航运企业,有4家船舶海工类企业进入亏损名单,亏损额162.1亿元。中国远洋以95.59亿元的亏损额依旧名列榜单末尾,并再次蝉联中国A股“亏损王”的头衔;长航系旗下的长航凤凰和长航油运紧随其后,分别亏损18.8亿元和12.34亿元,成为榜单的倒数第2和第3位;上市后首次年度亏损的中国熔盛重工以5.73亿元的亏损额列榜单倒数第6位。

  然而在糟糕的大势下也不乏行业亮点,去年,海工企业无疑成为最大的赢家,净利润榜单前十位中,有4家是海工或与海工相关的上市公司;集运企业通过多次提价成功扭亏为盈,2011年巨亏的中海集运、长荣海运和阳明海运,去年排名均有大幅上升;港口企业由于吞吐量增幅平稳,业绩提升不大,但总体排名略有上升,前十位中有5家是港口企业。散运和船舶企业无疑是去年最惨的,名次大幅下跌,中国熔盛重工的排名由原先的第9位降至第65位,广船国际的排名由第19位降至第57位,中海发展的排名由第11位大跌至第47位。

  综合来看,2011年受冲击最大的集运企业2012年排名整体上升,散运企业排名则大幅倒退,船舶企业排名也由榜单前列降为倒数。

  上海航运交易所研究员认为,去年船用燃油价格较为平稳,集运企业通过数次提价减少亏损,部分集运企业通过变卖资产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去年平均值为1253.6点,较2011年平均值1007点上升24.5%,已经处于盈亏平衡点之上。

  散运市场由于运力过剩依然严重,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徘徊在1000点以下的低点,短期内依然看不到复苏的希望,但根据国外金融机构的数据,全球货运量还在不断上涨,需求也将缓慢走高,因此市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不大。受此拖累,以散货船订单为主的中国船舶企业短期内业绩改善的希望不大。

  航运企业排名分化

  处于金融危机风暴中心的航运企业,去年业绩依然不振。根据《创富榜》收入榜单显示,31家航运上市公司贡献3323.61亿元的营业收入,占到收入榜单总额的47%,其中中国远洋以720.57亿元成为收入榜的榜首。

  在净利润榜单中,31家航运上市公司总计亏损72.82亿元,亏损额较2011年减少30亿元。在排名上,分化较大,集运企业排名普遍上升,净利润总榜单前二十位中,集运企业占3席,分别为东方海外国际(第8位)、海丰国际(第15位)、中海集运(第17位)。散运企业进入前二十强的,只有慧洋海运(第20位),但在榜单后十位中,却有5家入榜,分别是中国远洋(第70位)、长航凤凰(第69位)、太平洋航运(第66位)、宁波海运(第62位)、勇利航业(第60位)。而其中,中海发展的排名下跌最大,由2011年的第11位降至第47位。

  总体而言,相比2011年,去年集运市场由于主干航线市场运费大幅提升,新兴市场航线运费相对坚挺,各主要集运企业业绩显著改观。但抛开资产置换等因素,仅就集装箱航运主业而言,盈利比例依然不乐观。从中国7家主要集运企业经营数据来看,尽管营收有所改善,但由于供需不平衡的压力,仅有东方海外国际、万海航运和海丰国际3家在班轮运输主业上获得盈利。据记者了解,东方海外、海丰国际和万海航运主要受益于亚洲区内及澳亚航线需求的可观增长。

  不过据克拉克森预测,今年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将增长7%,比去年加快 1.1%,运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仍无法得到实质性改善。克拉克森认为,今年全球集装箱货量需求增速将由去年的 3.4%加快至 6.1%,市场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但供需缺口趋于收窄。

  相对于集运市场的回暖,散运市场去年深陷低迷,BDI全年平均值为920点,较2011年平均值1549点下跌40.6%,为该指数设立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据了解,船东的保本线在BDI1500点左右,可见大部分散货企业在持续亏损经营。

  业内人士透露,造成散运市场如此惨状的主要原因还是运力过剩。据悉,去年干散货船交付量为9800万载重吨,供应量净增长达10%,而报废量则只有3400万载重吨,占现有船队的5%,报废量无法抵消新造船的交付量,而该报废量却已创历史新高。过度的供应净增长拖累全年干散货船整体租金水平。

  去年中国沿海运输市场行情也在2011年低位运行的基础上持续走弱,凸显淡季很淡、旺季不旺的低迷态势,航运企业普遍亏损经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年平均值为1098.63点,同比下跌近20%。

  港口企业增速趋缓

  港口企业去年的表现较为平稳,业绩增速普遍回落。

  据《创富榜》统计,26家港口上市公司去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520.13亿元,同比上升13.9%;净利润199.91亿元,同比下降4%,占到净利润榜单总额的91%。

  在净利润排名上,港口企业依然表现不俗。上港集团以49.69亿元的净利润蝉联净利润榜单的“头把交椅”。在榜单前十位中,招商局国际、宁波港、中远太平洋和天津港分列第4、第5、第6和第9位。除此之外,日照港、唐山港、营口港和连云港港的排名上升很快,均上升有10位之多。

  业内人士表示,受累于全球经济持续恶化,中国外贸出口形势不佳,去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2%,增速回落16.3个百分点。中国港口运营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虽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亦明显放缓,平均增速为8.3%,低于前两年。

  这一状况在各港口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亦有体现。与2011年港口类上市公司年报相比,去年港口企业净利润增幅不再是大开大合,增幅百分比大多是个位数,如营口港净利润同比增长7.96%,宁波港净利润同比增长8.44%,北海港净利润同比增长5.43%;净利润同比下跌的港口企业也不在少数,招商局国际净利润同比下跌31.7%,大连港净利润同比下跌9.94%,深赤湾A净利润同比下跌10%;内河港口中南京港和重庆港九也告别50%左右的增幅,净利润同比分别下跌21.83%和28.33%。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去年世界经济低位运行,复苏缓慢,据WTO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全球贸易增速为2.5%,低于此前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身处全球经济风暴中,港口业也未能独善其身,中国港口企业在挥别高增长后,尚无回暖迹象。

  船舶企业大幅倒退

  在《创富榜》净利润榜单中,排名情况变化最大的是船舶企业,排名普遍出现大幅倒退。

  中国重工以35.77亿元的净利润列榜单第3位,排名较2011年倒退1位。其他船舶企业就没那么好运了,中国船舶的排名由2011年的第8位倒退至第53位;广船国际由2011年的第19位倒退至57位;排名倒退最大的是中国熔盛重工,排名由2011年的第9位倒退至65位。

  2011年尚有4家船舶企业进入《创富榜》净利润榜单的前二十位,但去年,却有4家船舶企业进入榜单的后十位。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去年全国造船企业承接新船订单量为20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3.6%,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1.0695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8.7%。根据克拉克森统计数据,去年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下降7%、44.6%和35.5%。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分析人士表示,去年全行业亏损企业数量超过300家,亏损额同比大幅上升超过150%,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有1/3船舶企业在去年没有接到订单,其中50%可能在两到三年内面临破产。

  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船舶上市公司的日子不好过。船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普遍指出,航运业的深度低迷对造船业的滞后影响已经全面显现,船价大幅度下降导致收入减少;劳动力成本上涨、新工艺新标准实施、船舶交付周期延长等因素导致成本增加。此外,去年造船的合同预付款比例继续下降,手持订单中部分船东由于融资困难要求降价或延期付款,也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这些使得船舶企业“接单难、交船难、盈利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海工企业成大赢家

  在传统船舶企业业绩下滑的同时,海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却大为改善,有些之前亏损的海工上市公司成功扭亏为盈。

  在《创富榜》净利润榜单中,中海油旗下的两家海工企业取得不俗的成绩。

  中海油服以45.59亿元的净利润位列榜单第2位,超过中国重工和招商局国际,与排名第1位的上港集团仅有约4亿元之差。

  扭亏为盈的海油工程排名上升最大,由2011年的第40位上升至去年的第10位。根据年报,海油工程去年实现净利润8.48亿元,同比增长369%,业绩增幅为所有中国港航船企中最大。

  自2011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以及《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按照上述规划,2015年,中国海工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2020年,海工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

  不过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胡可一曾表示,海工产业看上去虽很美好,但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很高,需要的资金更为庞大。“其实现在国内大多数海工项目还处于亏损阶段,包括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上海外高桥造船在内的许多船厂都是在烧钱搞项目,盈利能力并不强。”根据年报,同属于海工上市公司的振华重工去年业绩不佳,净利润亏损10.44亿元,在榜单排名第67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