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港对外开放走过30周年 优江拓海拥抱江海时代

2013-5-30 14:04:00 来源:新华网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983年5月24日,首艘外轮巴拿马籍“格陵兰海”号造访,开启了南通港走向世界的新征程。一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南通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对外开放。从此,南通这座濒江临海的城市就随着南通港的腾飞而名扬天下。 
  今非昔比感巨变
  1983年,南通港仅有14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2个,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24万吨。30年后的今天,南通港已经形成沿江如皋、天生、南通、任港、狼山、富民、江海、通海、启海9大港区,沿海洋口、吕四、通州湾3大港区的“一港十二区”的格局,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目前,全港已建成各类码头泊位227座。 201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85亿吨,今年可望突破2亿吨。
  随着到港外轮逐年增多,大型化趋势明显,南通市的外贸货物吞吐量连年攀升,2012年达到3867.3万吨,同比增长24.2%,增幅领跑全国港口。今年4月14日,20.74万吨的巴拿马籍“地平线”轮,实载铁矿9万吨靠泊南通港,再次刷新到港船舶载重吨位和载货量两项纪录。沿海港口后起勃发,全球最大的装载容量为26.7万立方米的Q-MAX型LNG船舶常态化靠泊洋口港区作业,占到港LNG船舶的六成以上,这在全国港口首屈一指。港口的对外开放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12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263.0亿美元。
  30年来,南通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内河小港发展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我国发展综合运输的沿海主枢纽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的江海组合大港。港口为全市经济社会提供了90%以上的基础物流,港口前沿集聚全市90%以上的重特大项目。沿江、沿海港口以全市3.1%的土地,集聚全市三分之二的投资总量,创造全市50%以上的GDP、55%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辉煌历程载史册
  在南通市港口管理局李吉平局长看来,南通港对外开放30年承载了几代港口人的追求和创造,成就了几代港口人的光荣与梦想。港口对外开放的30年,就是港口人追梦、圆梦的30年。
  从1983年对外开放至1991年以前,是南通港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1984年南通港在长江沿线率先开展集装箱运输,当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6标箱。1985年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大关。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南通港口对外开放进入扩大阶段,港口建设突飞猛进。1998年1月,狼山港区二期集装箱、多用途泊位通过验收,南通港诞生长江上第一座5万吨级码头。2000年,南通港加入国际港口协会,走上国际舞台,参与国际港口事务。其间,南通港口生产快速攀升,200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万标箱。
  2003年,南通市开始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南通港由沿江向沿海拓展,对外开放进入跨越提升阶段,当年货物吞吐量一举突破5000万吨。仅仅3年之后的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跻身当年全国沿海十大亿吨大港之列。
  沿江沿海港口规模化、专业化开发,进一步提升了港口对外开放程度。2008年,如皋港区跻身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成为21世纪首家被国务院批准在县级设立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同年,洋口港区、吕四港区实现初步通航,南通结束有海无深水海港的历史。此后,吕四港区大唐电厂、洋口港区江苏LNG接收站先后投产运行,南通港实现华丽转身,由“江河时代”迈入“江海时代”。
  乘风破浪展宏图
  随着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建设,南通港再一次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李吉平表示,南通市将按照不同产业发展要求,科学规划沿海港区功能,全力推进沿海港口的深水化、规模化、专业化。沿海综合性港区以通州湾为主体,吕四、洋口以产业港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为后沿腹地经济服务。
  研究表明,通州湾围填后可形成港口岸线约150公里,陆域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具备建设全国最大、综合性、现代化深水港口的基础和条件。在今年5月11日召开的通州湾建港条件研究专家咨询会上,交通运输部总工徐光等港航权威专家给予这样的评价:通州湾港区浅滩土地资源和深水岸线资源丰富,是我国沿海有待开发的重要而稀缺的深水港口资源。
  在沿江,将优化调整港区布局,加快功能调整,以特色物流做强江港,引导沿江临港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建设腾挪空间,实现港城和谐发展、互动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南通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0万标箱,力争到2018年基本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