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巨头加速入华 国内企业反攻海外

2013-5-19 10:1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去年,福特汽车通过合作伙伴江铃汽车重启了其在华的重卡战略。而今,随着江铃汽车对太原重汽的收购完成,福特再闯中国重卡市场的脚步也开始渐渐加快。
    近日,有消息称,福特将借助江铃重汽的平台,加快向中国市场引入重卡产品。首款产品更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市场。
    而选择加大对中国重卡市场拓展力度的国际商用车巨头,显然并非只有福特一家。
    在去年9月底,为了更好的推进在华战略,依维柯(中国)商用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无独有偶,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2013年上海车展上,全球排名第一的商用车制造商戴姆勒集团也宣布成立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吹响了其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的号角。
    至于有着“公路之王”美誉的斯堪尼亚,也正在广州建设自己的独资经销商,以此来显示其对于中国市场的倚重以及持续发展的决心。而在此之前,包括德国曼、瑞典沃尔沃等在内的商用车“大佬”,也早已在中国市场有所行动。
    种种迹象显示,随着中国高端重卡市场容量的逐年增加,国际商用车巨头开拓中国重卡市场的战略步伐正在逐渐加快。由此,也使得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
高端趋势明朗
    事实上,众多的国际商用车巨头之所以纷纷加速推进其在华战略,主要原因还是受到国内高端重卡市场销量持续增长的“诱惑”。
    近年来,随着物流运输需求的升级,传统的“低速重载”的运输赢利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对于效率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多拉快跑的新模式开始大行其道。再加上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趋于严格,这对于重卡的安全、环保、高效等方面的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种需求上的变化,国内重卡市场的高端化趋势日渐显现,销售比重逐年攀升。去年,在国内重卡市场整体低迷,销量大幅下滑的环境下,高端重卡市场仍然呈现出高增长的态势。
    一位行业专家告诉记者,随着物流运输朝着专业、高效的方向发展,以及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未来高端重卡产品的市场前景还将会更加广阔。“从2010年起,中国高端重卡的需求就以每年1%的速度在增长,预期到2020年,中国高端重卡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达到重卡销售总量的10%以上。”该人士判断。
    这一点,自然也被众多的跨国商用车巨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曼恩商用车辆贸易(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董晨睿就坦言,当物流效率低下的时候,低端车可以适应市场。但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端重卡在提升运输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开始逐渐显现。“我们非常看好中国高端重卡市场的发展。未来,高品质的产品肯定会成为重卡市场的一大亮点。”董晨睿说。
    而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执行董事何墨池对此持有同样的观点。
    在他看来,现在一些上规模、有实力的物流运输企业在选择车辆的时候,已经不会将价格作为主要的考量指标。对于他们来说,更看重的是车辆的出勤率、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购买那些更具性价比的高端重卡产品。这让包括进口车在内的高端产品迎来了市场机会。“斯堪尼亚当初之所以把最高端的产品引入中国,就是因为在中国的部分市场已经出现了与欧洲市场无异的对高端产品需求。如果市场推广活动深入,并且我们的产品理念能被中国用户所接受的话,高端产品的需求将会得到更大的释放。”何墨池颇为乐观地表示。
在华跑马圈地
    正是因为看好未来中国高端重卡市场的发展,这些跨国商用车巨头纷纷开始以多种方式,加速在中国重卡市场跑马圈地。据了解,目前除了斯堪尼亚外,包括德国曼、瑞典沃尔沃、意大利依维柯、德国戴姆勒、美国纳威司达等在内的众多商用车巨头,都已经找寻到了中方合作伙伴。
    但这对于想要在中国市场一展拳脚的跨国巨头来说,似乎还远远不够。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自己的中国化战略,一些国际商用车企业还纷纷成立中国公司,和合资企业一起在中国的商用车市场上形成合围之势,加大其在中国的业务力度和经营范围。
    去年9月29日,依维柯(中国)商用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举意味着依维柯进口车即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在华合资企业的产品形成优势互补,整体提升依维柯品牌在华影响力。
    作为依维柯公司在华战略和业务的重要执行者,依维柯(中国)商用车销售有限公司肩负着引进来和输出去的双重使命。据了解,其不仅要将欧洲生产的高端商用车产品引入到中国,满足中国日渐形成的高端商用车市场需求;同时还要将依维柯在华合资企业的产品通过依维柯全球销售网络出口到国际市场。
    依维柯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王宁介绍说,作为欧洲的商用车公司,依维柯在中国已经大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三大战略。一方面,针对高端客户和特殊的商业用途,进口欧洲生产的高端商用车,以继续保持自身的高端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商用车用户的需求差异大,所以早在几年前,依维柯就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本地化方针,由合资企业开发本地的品牌和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此外,依维柯还利用其在全球强大的销售服务体系,致力于把中国合资企业的产品销售到海外。
    王宁坦言,依维柯希望能够通过这三大战略重返中国的重卡市场,从高端市场抢回一定的份额。
    对于从4月初才开始运营的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来说,其显然也寄予了戴姆勒集团对于中国市场更大的期待。
    据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介绍,中国是梅赛德斯-奔驰卡车全球第三大整车进口市场。2012年,该公司在中国的交付量突破6100辆,销量与主要欧洲市场持平。未来随着新公司的成立,戴姆勒将正式向中国引入客车业务,以进一步拓展其在华商用车的市场占有率。“新公司将会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规划,以提升效率,为奔驰卡车未来的业务扩展夯实基础,并进一步丰富在中国的商用车产品种类。”罗伯特强调。
    为了确保奔驰卡车业务在中国的长期持续发展,戴姆勒卡客车中国致力于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更加丰富的价值体验。据了解,作为拓展市场的重要一步,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不仅成立了专门的金融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购车贷款,还推出了T.C.O.运盈智汇解决方案和计算器,希望能够帮助物流企业深入分析卡车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构成,有效帮助企业优化成本。
    随着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的投入运营,在未来,福田戴姆勒将主攻大众重卡市场,而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则通过销售奔驰进口卡车,在国内高端重卡市场争取到更多的份额。
    去年8月,江铃汽车以2.7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太原长安重型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今年1月8日,太原重汽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正式更名为江铃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这也使福特以曲线入主中国重卡市场的布局最终落地。
    按照规划,福特和江铃在未来将以太原为基地引入生产重卡,双方对江铃重汽的投资累计将达34.15亿元,最终建成年产10万辆重型载货车、10万台发动机的大型重卡企业。据报道,江铃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首款重卡产品——J16将于今年的下半年投产。
    在去年对队伍进行调整同时开始走专业化路线的德国曼,2012年在华的销售增速超过50%。在去年年底时,其累计订单率就有了超过100%的增幅。这无疑为其今年的市场拓展开了一个好头。据悉,为了扩大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德国曼在今年还将会对其营销网络、理念进行进一步地调整和优化。
积极反攻海外
    面对跨国商用车巨头的蜂拥而至,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国内的重卡企业也都纷纷开始“反攻”海外,希望能够找到一片“蓝海”。
    据了解,上汽依维柯红岩由中外双方专家共同研发的首款新产品——杰狮,目前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在海外市场上获得广泛的认同。去年,其已经在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地区实现出口1600余辆。在今后的规划中,红岩杰狮出口总量争取能够达到每年1.5万辆左右,并将出口区域拓展到欧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而包括中国重汽、东风、陕汽、北奔、华菱等在内的国内重卡企业也都通过多种形式来扩大自身的海外销量,增强全球竞争力。
    东风商用车就将其在2013上海车展上推出的全新产品天龙旗舰,定位为一款面向世界的产品。据悉该车型在投放市场后,不仅要积极开发国内市场,还希望在海外市场谋求突破,有所作为。
    中国重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使出口量占到销售总量的20%。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重汽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按照需求差异将海外市场划分为六大区域,采取不同的营销政策。
    据了解,目前中国重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设置了6个总代表处、24个分公司、11家营销商和300多个服务站,有效地支撑了海外需求的大幅提升。
    中国重汽集团公司国际部总经理刘庆生介绍说,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中国重汽不仅制定了整体的发展规划,还进一步细化了远期、中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
    考虑到金砖五国等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工程车辆还是物流车辆都有相当大的需求,中国重汽将其作为重点市场进行开发。同时,公司还抓住中国对外援助和承包大量工程和项目这一契机,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积极完善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和机构。
    此外,中国重汽还通过品牌授权、技术支持、资金投入、设备投放等多种模式积极展开海外合作,实现本地化生产。这一系列的努力,使中国重汽在海外市场收获颇丰,连续8年蝉联重卡出口第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