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力推“双枢纽”建设

2013-4-7 10:2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为民航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务院2012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民航的战略性、先导性地位。按照大连市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加快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发展航空市场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民航强市”战略,以建设国内一流机场为目标,加速推进东北亚客运枢纽和东北亚货运枢纽机场(简称“双枢纽” )建设,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1 
  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凸显 
  机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城市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机场,机场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经济高度发达、国际交往日盛的国际化城市。前者构成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前提,后者成为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机场是衡量城市经济地位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机场不再仅仅是航空器起降的平台,而且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信息交流、扩大流通范围和提高流通效率的特殊载体,更是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快速通道。同时,机场运营的规模也展示着该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机场愈是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外向型越高的地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部分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已开始反映出这种特征。 
  机场是促进当地经济繁荣的强劲动力。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给区域经济带来超比例的经济效益。据世界民航组织测算,民航的投入与产出比率是1∶8。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为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个,机场的经济价值和拉动作用显而易见。机场建设和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机场和相关产业创造的就业和增加的收入;二是乘客在旅行中的居住、饮食等消费所增加的当地就业和收入;三是直接和间接经济活动对其他产业的乘数效应。尤其是与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旅客吞吐量超过千万的大型机场,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工业、商业、物流业和高端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机场为中心的“临空经济区”。并进一步促使与航空业相关联的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才的集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成为该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机场的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体现。快速发展的机场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就业和收入增长,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新型工业和商业在机场周边布局,尤其是那些经营范围分散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企业,高度专业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以及规模小、附加值高的企业。进而推动了机场所在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和高科技软、硬件企业密集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反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助推了当地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从2012年世界吞吐量排名前25名的机场来看,有20个是发达国家的、5个是发展中国家的。这说明了在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西方发达国家,机场呈直线上升趋势。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需要海运、空运两方面的强有力支撑,但可以肯定,大连机场将会在未来大连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出愈来愈强大的助推作用。 
  2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双枢纽”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大连机场作为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一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双枢纽”机场面临难得机遇。 
  强劲的政策支持,赋予了“双枢纽”建设的历史使命。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2009年,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再次强调要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2011年,国家民航局在《关于推进民航东北地区国际航空运输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明确了把大连空港建设成为东北亚客运、货运门户枢纽机场。民航局“十二五”规划又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枢纽机场,发挥大连机场东北振兴的重要作用”,将大连机场纳入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群。国家战略赋予了大连机场积极参与东北亚国际航空市场竞争的使命。加快“双枢纽”机场建设既是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需要,也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繁荣东北民航市场的需要,更是推进民航强国全球化战略的需要。 
  独特的区位条件,具备了“双枢纽”建设的先天优势。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民航运输可以发挥其他任何交通运输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直达、快捷优势。因此,大连建设“双枢纽”机场,构建以机场为重要环节的集疏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承载力,显得尤为紧迫。 
  快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双枢纽”建设的坚实基础。大连外向型经济明显,进出口贸易总值、引进外资额和外资企业数量、世界500强的进入数量、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等指标均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2012年,大连市GDP达到70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值625.6亿美元,占辽宁省的60%。综合经济实力的大幅跃升,为大连建设“双枢纽”机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兴旺的航空市场,提供了“双枢纽”建设的强力支撑。2012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333.7万人次,连续15年在东北各机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156万人次,在全国位列第四位。目前,在连运营的航空公司有32家,开通航线155条,与10个国家、两个地区,100个城市通航。已基本确立了我国至日、韩、俄和台湾地区的区域性枢纽地位。 
  3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全力推进“双枢纽”建设 
  建设“双枢纽”机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大连机场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关部署和要求,不断开启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团结奋进,扎实肯干,全力推进“双枢纽”机场建设。 
  进一步明确实施“双枢纽”战略的阶段性任务。大连机场建设东北亚“双枢纽”,不但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有其可能性与现实性。更重要的是在枢纽建设中不仅要看到现实与可能性中的有利条件,也要看到不利因素。下一步,大连机场要着力解决当前时刻资源不足、地面基础设施紧张、航权开放受限等难点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3年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2万吨,航班起降11万架次。今后几年,旅客吞吐量每年增长10%以上。第二步,到2017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大连新机场基本建成,在东北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进入全国一流机场行列。第三步,到2020年,基本建成东北亚客运、货运门户枢纽机场,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跻身世界一流机场行列。 
  进一步完善老机场过渡期的保障功能。按照大连机场目前发展状态测算,大连机场的运输能力将在2016年左右达到饱和,大连新机场预计2017年后投入使用。处于新老过渡衔接的特殊发展阶段的大连机场,要把握过渡性机场的特点,以2500万吞吐量的保障能力为前提,本着以最小的经济投入换取最大的容量扩充的原则,全力抓好扩建停机坪、改建支线航站楼、扩容航班时刻等关键性航空资源的建设和争取工作。同时,要积极搞好基地公司建设,加大运力引进工作力度;要抓客货吞吐量两手硬,不断开发开拓国际、国内航线航班网络;要下大力气发展货运市场,构建高效的空港物流系统;要进一步优化航班波次,建立高效的机场保障设施和方便快捷的中转服务,要通过抓好现有机场的升级发展,使周水子机场作为过渡性机场,既能满足新老机场切换前过渡期内大连民航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新机场提供坚实的物质发展基础,把一个充满活力的老机场带入新机场。 
  全面加快新机场的建设步伐。《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将大连机场迁建项目列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大基础设施之一,并要求通过迁建把大连国际机场建设成我国北方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规划中的新机场航站楼面积70万平方米,两组近距平行跑道4条。飞行区按4F标准建设,跑道长3600米,可保障各类机型的飞机起降。机场建设分两期,一期航站楼建设面积约40万平方米,远距平行跑道2条,能满足旅客吞吐量3100万人次、货邮65万吨需要。全部建成后能满足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次、货邮100万吨需要。新机场建设不仅是我市一项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设施工程,也是一项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础保障工程,更是一项方便市民出行的福祉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支持配合,下一步要按照东北亚门户枢纽机场的定位,坚持“主动适应,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规划、高水准设计和高质量建设,把大连新机场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航空港。要通过新机场建设,实现空港软、硬件建设的再次飞跃,以一流的环境、设施、服务和承载力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空港的宏伟蓝图,使新机场成为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强大助推器,成为展示富庶美丽文明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第一窗口和亮丽的名片。(本文来源:大连新闻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