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统计需统一规范

2013-3-10 8:4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姜超峰
    又到岁末年初,习惯地要对过去一年的成绩进行总结,看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然而当我收集数据时,却发现物流统计数据跟不上趟。
    一是物流统计数据出的晚,2013年1月14日还没有上一年的数据。尽管我们知道统计需一级一级上报、核实、汇总、修订、审批,从而要延迟发布统计数据。但我想说的是,统计的速度能否加快?在电子化普及的今天,一秒钟就能完成跨洋传输,为什么还要按从前的速度报送呢?至于汇总,只要指标设置科学一致,基础工作扎实,汇总也是分秒之间的事。关键是审批,如果不是掩饰、虚报、审计等事项,这个环节也应很快。因此,1月5日出年报应该没问题。
    二是统计数据不准确。我在查找某市仓储业数据时,发现两个媒体提供的仓储数据相差较大、一个媒体的数据是全市仓储面积3100万平方米,另一个媒体说是仓库面积127万平方米。显然,这里存在的问题是统计口径不一致。在查找冷库数据时,发现缺少全国冷库个数、占地、建筑面积和容量。如果基础数据缺少,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城市、一个区域该征多少物流用地,该建多少库房?因此推之,如何证明存在物流园区乱占土地问题?
    三是统计指标体系不统一。运输部门统计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仓储和港口统计吞吐量,快递企业统计件数和处理量,这些指标无法加总,物流量只好分项列出,企业和行业之间无法比较。有的作业统计按吨,有的按立方米,轻泡货与重货之间无换算系数。有的行业没有建立统计报送制度,许多数据需要典型调查取得基础数据,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推算。
    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形势和状况的判断,从而影响到决策。当经济膨胀需要降温时我们给了刺激增长的药,当经济下滑需要升温时我们给了抑制增长的措施,一定会出现混乱局面。统计数据的及时与否,同样会影响决策,如果我们老是慢半拍调控,将会陷入被动,事倍而功半。
    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统计体系,有些指标数据的发布也很及时,比如PMI指数,每月第一日发布。比如证券市场交易,每天交易结束立即生成。这些指标能做到,其他指标也应该能够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可能产生于长官意志、技术落后、指标修订、隐瞒夸大、稳定人心、制度屏障等。物流行业可以细分许多小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统计指标,需要把这些指标认真梳理、科学分类。绝对指标从科目和台账中来,相对指标从计算、推算中来。运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统计一定能做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