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牵手”不是威胁 欧盟自贸战略进展明显

2013-2-26 10:25:00 来源:国际商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作为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塑造者,欧美“牵手”自贸区引起了广泛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指出,“不应将欧盟与美国启动自贸谈判视作威胁”。这个观点对于我国同样适用。我们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当前可通过启动与欧盟的投资协定谈判,尽力消除双边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并为双方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做准备。 
  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欧盟和美国达成共识,将于今年夏天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欧美自贸协定谈判。鉴于欧美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此项宣布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引起巨大反响,也使欧盟自贸战略受到广泛关注。
  其实,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的贸易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主张“巩固和加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权威”转向“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大力推进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关系”。目前,欧盟自由贸易谈判的触角已经拓展至亚洲、美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对于中国而言,如果不能较好地应对欧盟发起的自贸攻势,我国未来将在对欧合作甚至国际经贸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我们可以将压力转化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当前可通过启动与欧盟的投资协定谈判,尽力消除双边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并为双方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做准备。
  欧盟贸易政策取向发生转变
  对外贸易历来是欧盟经济的基石。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投资和消费持续疲软,扩大出口成为欧盟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欧盟贸易政策取向出现较大变化,从以往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追求“公平贸易”,从主张“巩固和加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权威”转向“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大力推进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关系”,并将推进多边贸易体系建设调整为其长远战略利益。为此,欧盟于2010年11月公布题为《贸易,增长与全球事务》的贸易政策文件,划定了其2010年~2015年实施自贸战略的基本轮廓。
  基于未来全球90%的经济增长将来自于新兴市场,欧盟将新兴经济体作为首选的自贸谈判对象,希望借此重点开拓,以便为欧盟经济注入新活力。欧盟认为,新兴经济体过去几十年充分享受了全球化和发达市场开放带来的成果,但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却没有承担与之相匹配的义务,因而将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关系的定位由以往强调促进发展转向以互惠为基础的平等合作,也就是所谓的“对等开放”,其实质是要求新兴经济体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
  另外,在上述贸易政策文件中,欧盟并未将美国、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大国纳入自贸战略,但欧债危机形势逼人迫使其改变初衷,开始规划和推动与主要经济体的自贸谈判。
  欧盟自贸战略进展明显
  从谈判的路线图看,欧盟自贸战略的对象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亚洲主要是东盟国家、印度,欧洲是独联体的外高加索地区国家,非洲主要是埃及、约旦、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国,美洲包括加拿大、中美洲国家、安第斯共同体和南方共同体市场。
  从谈判进展情况看,欧盟设定的谈判任务迄今已经完成过半,尤其在亚洲的推进速度较快:欧盟2011年7月与韩国自贸协定生效,2012年12月与新加坡完成谈判,与印度的谈判即将完成,与越南、马来西亚已启动谈判,并拟于今年3月启动与日本的自贸协定谈判。其中欧韩自贸协定被欧盟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定,不仅给欧盟带来较大利益,也被其视作与主要贸易大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标杆。在美洲,欧盟的自贸协定战略也取得成果:2012年与秘鲁、哥伦比亚、中美洲国家签署自贸协定,与加拿大的谈判接近尾声,此次宣布与美国启动自贸协定谈判,则有望将欧盟自贸战略推向新高度。此外,欧盟也在积极筹划与独联体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等国,以及非洲的埃及、约旦、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国的更进一步和全面自贸协定谈判。
  从自贸战略前景看,据欧盟公布的数据,2006年欧盟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占其域外贸易份额不到25%;欧韩自贸协定生效后,该比重上升至接近28%;而按照目前进度,如完成其规划中的与亚洲、非洲和部分独联体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该比重将上升至50%;未来其如果与日本和美国顺利建成自贸区,则将完成与除中国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的自贸布局,相关贸易额占欧盟域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将增至75%。
  给欧盟及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
  第一,有望为欧盟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欧盟大力推行自贸战略,对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受益于欧韩自贸协定的生效,过去一年,韩国已成为欧盟对外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据欧盟统计,2012年欧盟出口同比增长9%,而对韩国出口增长超过17%;据韩国统计,2012年韩国对欧贸易出现10亿美元逆差,为15年来首次。就欧盟对外贸易整体形势而言,2012年欧盟贸易逆差同比下降36%,而同期欧元区对外贸易自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顺差,规模达818亿欧元。据2012年秋季《欧盟经济预测报告》预测,2012年虽然内部消费和库存减少造成欧盟经济总量下降1.2个百分点,但外贸净出口则将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按照测算,欧盟与新兴经济体的自贸区战略一旦完成,每年将拉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如果与美国和日本建成自贸区,欧盟经济增长则将再提升0.5个百分点。
  第二,将给现行多边贸易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双边自贸协定尽管为世贸组织所认可,但其具有排他性,对未参与协定的其他贸易伙伴具有歧视性,与世贸组织所主张的多边、开放和自由贸易精神是相抵触的。欧盟积极推进自贸战略,是在当前形势下的一种自顾行为,虽然有可能发挥双边的促进作用,推动多哈回合下的多边开放,但也将给现行多边贸易体系带来巨大挑战。特别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现行国际贸易规则主要塑造者,欧盟和美国如果建成跨大西洋自贸区,其影响更将不可估量,两者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主导地位将更加突出。与美国一样,欧盟也追求高标准的自贸协定,除高水平削减关税、开放投资和服务市场外,同样关注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劳工和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规则和产品标准的统一等。如在政府采购问题上,欧盟的要价不仅高于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也高于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欧盟希望通过自贸谈判实现的目标在当前世贸组织主导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大多难以达到,但却可能对未来全球贸易谈判提供新的指导性框架。
  中国应化压力为动力
  当前以双边和地区自贸协定谈判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体系建设的重要趋势。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均纷纷加大力度,推进围绕各自的自贸协定谈判,主要包括TPP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以及TTIP谈判等。
  我国积极推进自贸战略,尤其周边自贸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自贸区;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挪威、瑞士、冰岛、韩国的自贸协定谈判正在进行;同时中日韩自贸区和RCEP谈判也已宣布启动。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贸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顺利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双方间的经贸合作,我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则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客观而言,由于欧盟坚持高标准,我国与其启动自贸协定谈判的条件尚未成熟。但从与欧洲国家的自贸区建设来看,我国与冰岛的自贸协定谈判基本完成,与瑞士的谈判完成第七轮,两国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我国新的自贸伙伴。尽管两国并非欧盟成员国,但属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盟国家关系密切。因此中冰和中瑞自贸区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了中欧经贸联系,而且也显示出中欧之间存在商签自贸协定的可能性。
  欧盟是我国主要经贸伙伴,如果不能较好地应对欧盟发起的自贸攻势,我国将在未来对欧合作甚至国际经贸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指出,“不应将欧盟与美国启动自贸谈判视作威胁”。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对于我国同样适用。我们可以将压力转化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当前可通过启动与欧盟的投资协定谈判,尽力消除双边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并为双方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做准备,以加速我国更深层次融入国际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确立新的优势。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