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

2013-12-3 11:37:00 来源:中国金融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也引领中国的改革发展走进了历史新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立群
  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大幕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调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全面走向成熟与定型的历史新阶段。
  学习《决定》精神,首先感觉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仍然是改革的根本目的。《决定》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认为这是把握各个方面改革关系的基本逻辑起点。
  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了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为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了新的准则。根据这一准则,《决定》要求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要求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包括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资源价格,都要更多由市场决定。《决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强调重点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权力运用,《决定》还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强调了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三个要素,提出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的具体部署。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具体部署。
  《决定》还对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环境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能与定位。《决定》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决定》对改革战略的实施,制定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形成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学习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可以深切感受到,一场全面谋划、周密部署、全体动员、决心坚定的改革攻坚战,已经吹响了进军号角。
  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受世界经济繁荣、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大约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下。这一市场供求关系支持了经济低水平快速扩张。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购买力显著降低,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明显降低。受其影响,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2003~2007年出口年均增长率为29.2%,2008~2012年降低到9.4%。国内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受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和城镇承载能力的限制,近年来也进入了调整期,汽车、住房市场增速明显降低。2002~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但2011年降低为2.45%,2012年为4.3%。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11年降低到4.9%,2012年降低到1.8%。受其影响,汽车、房地产以及重化工原材料、能源、交通、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市场需求增速也明显下降。由于市场供不应求期间各种产能持续快速扩张,当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下降以后,必然出现市场供大于求和普遍的产能过剩,必然迫使企业从低水平快速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劳动力、土地、水、矿产资源等要素价格持续攀升,污染排放的治理费用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必然结束粗放、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必然迫使企业向集约的、注重资源节约和污染控制的方向转变。
  这些变化就是经济由粗放、低水平、低成本快速扩张模式向集约、质量效益模式转变,就是经济的转型升级。由于市场和成本条件的变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经济转型升级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改革是解决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关键一招
  市场、成本等条件变化,会明显降低企业既有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动力,会降低经济内生性的增长能力,降低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下降,会减少速度型效益,表现为企业效益降低、财政收支困难加大,稳定就业也面临考验。在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和经济增速降低的背景下,长期积累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种种问题会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方面的困难,还会与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相互关联,进一步加剧各种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适应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有效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风险,必须不失时机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也引领中国的改革发展走进了历史新阶段。面对新阶段、新挑战、新任务,我们满怀信心。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带来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有经济社会巨大发展奠定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长期积累的改革经验,有对各个方面改革长期、扎实、全面的认知积累;有对深化改革的普遍共识;特别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有三中全会作出的科学系统务实的改革决策与战略部署。这些必然使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对新阶段改革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推动与支持下,中国经济必将在新的起点上,启动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实惠的新一轮增长。
  中国经济已初步稳定在7%~8%的增长区间
  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已经连续6个季度保持在7%~8%区间,预计第四季度仍将保持在这一区间,因此到今年底,经济增长保持在这一区间的时间将达到7个季度,这已经不是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的偶然现象,而是具有阶段性的新特征。
  经济运行在7%~8%区间,有市场需求面的支撑。
  今年1~10月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7.8%,与上年同期水平大体相当。从未来世界经济走势与我国出口竞争力变化综合分析,预计我国出口增长已经处于低位企稳的发展状态。
  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3%,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消费增长的平稳,一是取决于就业形势和与之相关的居民收入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但总体比较平缓,且没有低于7%,这决定了企业困难虽然不断加大,但没有出现大量破产倒闭现象,也决定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此外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带动了家具、家电、装修材料等消费品销售增长加快;汽车市场底部温和回升,汽车及相关产品销售增长加快,都对消费增长形成支持。这些因素预计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因此消费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可以持续。
  今年1~10月份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1%,增速基本保持平稳。其中房地产(000736,股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降低,制造业投资增速逐步回升。制造业投资增长取决于制造业企业的订单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而决定制造业企业订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消费、出口以及各类投资项目的材料、设备采购。由于消费增长比较平稳,出口增长波动和投资增长波动是引起制造业投资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也表明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是滞后变量。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对投资增长则具有主导作用,可以视为投资增长率变化的先行指标。在投资组成部分的变化中,今年年初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始终高位稳定,尽管最近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房地产投资由于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及土地供应形势的影响,出现波动下滑趋势,但幅度也不大。受前期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的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开始回稳;未来基础设施投资在政府支持下,预计仍将稳定在较高增长水平上,房地产投资尽管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在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以及棚户区改造相关住房投资的支持下,预计不会出现大的滑坡。综合这些情况,预计未来投资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是有市场需求条件支持的,未来是可以持续的。
  经济运行在7%~8%区间,有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支撑。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由控通胀转向稳增长,这可以视为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一揽子”计划的撤出,转向稳定经济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政府投资增速(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由低转高;以及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新增贷款额度由7.5万亿元扩大到8.1万亿元)。受政策效果影响,2012年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支持经济增长率在第四季度出现回升(由第三季度的7.4%提高到7.9%)。但尚未形成促使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2013年则是围绕7%~8%区间的经济增长,全面形成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时期。包括确立宏观调控目标(以保就业为底线,以控通胀为上限,将实际经济增长率目标大体把握在7.5%左右的范围内),形成兼顾需求侧和供给侧,立足当前更惠及长远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政策选项,提高定力,注重把握政策的稳定性,财政政策没有进一步扩张,政府投资项目的选择更为谨慎,更注重与转型升级活动紧密结合。如,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节能减排、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铁路网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经济转型升级活动;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这些领域的投资。货币政策在稳定资金链条、稳定货币金融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快速累积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和重要经验。宏观经济政策对支持7%~8%区间的经济增长,开始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经济增长稳定在7%~8%区间,有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支持。2013年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市场准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各项改革措施,已经在民间投资增长加快方面显现了初步成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预计由体制机制完善支持的民间投资活跃、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过剩产能动态选择调整力度加大、居民后顾之忧减少和消费趋于活跃等改革红利将逐步蓄积增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进展,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将逐步提高,这些都将进一步稳固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的态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已经步入改革发展新阶段。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各个方面体制机制整体联动,互动性、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基础日趋稳固,经济增长新特征逐步形成和显露,预计将是这一时期改革发展的突出特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