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海上直航成果多娇

2013-1-10 10:29:00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12年,海峡两岸港口直航进入第四年。据统计,两岸直航四年合计完成海上客运量670万人次,货运量2.4亿吨,集装箱运量665万TEU,承担了90%以上的两岸货物运输量。在《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的统筹协调下,两岸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截至2012年12月底,直航港口已经扩大到85个,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29条、客运航线7条。这条直航通道已经成为服务两岸经济发展、保障各方权益的优化通道。 
  根据交通运输部提供的数据,相比直航前的2008年,2012年两岸客运量、货运量、集装箱运量分别增长64%、10%、49%。台中港、高雄港、基隆港多受益于两岸直航,台中港2012年已成为继高雄港之后第二个亿吨大港,基隆港因为直航而“起死回生”,专家预测其港口或因直航转型而在世界百大集装箱港中排名提高。高雄港2012年集装箱吞吐量上升势头居以上三大港之首。2012年9月,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招商局与阳明海运签署入股阳明海运在高雄港货柜码头项目的备忘录,两岸合作势头不减。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3月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台湾港务)成立,成立之初即拥有台湾地区所有商港资源,统辖基隆、台中、高雄及花莲等4个港务分公司,仅大半年的时间,其已与大陆包括虎门港、天津港、温州港、厦门港在内的14个港口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一些港口因直航而有不同程度地突破。
  冷链物流定辐射源
  在众多与台湾港务签署战略协议的大陆港口中,天津港对两岸直航的发展有特殊意义。
  天津港是大陆首批对台开放的港口之一,目前共经营6条台湾航线,12艘集装箱周班运营主要往来于基隆港、高雄港,2011年对台完成集装箱量17.6万TEU,2012年该数字逼近20万TEU。
  2012年7月,台湾港务与天津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夸张地说,天津港是台湾港务的必要选择。一方面,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随着台商投资华北地区步伐的加快,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对台商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这为天津港与台湾地区直航港口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另一方面,政策环境也为两岸直航带来更好的收益。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充分享受国家批准的涉及税收、口岸监管、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众多优惠政策。优越的政策环境为两岸在港口增值服务、港口物流以及由此派生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而锦上添花的却是“冷链物流。”
  2012年7月双方在签署合作战略时,就对“冷链物流”提出期许,一旦冷链物流得以建立,台湾运往天津的冷藏海鲜品只需三天,运输效率提高一倍,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当初的期许现在已有了雏形,2012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对天津开发区滨海泰达物流集团投放贷款1.5亿元人民币,以资助其进出口冷链物流中心项目,这是亚洲开发银行首次向中国物流行业投放贷款。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局长罗伯特表示:“天津口岸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地理位置优越,辐射地域广阔,这里将是拉动东亚整个冷链物流产业的‘黄金’地带。”明确了天津港作为冷链物流的辐射源头。
  据悉,这项冷链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达6亿元人民币,一期建筑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库容3万吨;二期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库容1.5万吨,预计2014年将全部投入使用,届时每年可满足70万吨货物的周转。该项目一旦落成,将有效弥补两岸冷链物流产品运输的盲点,届时将有大量水果、速冻食品及生鲜类新鲜绿色食品直接从台湾运往天津港。业内相关人士分析,未来天津港从台湾进口的冷藏品将至少翻番。在航运低迷形势下,冷链物流却是运输热点,它既能增强两岸经贸合作,又为航运企业带来经济刺激点。
  邮轮与快件双向运营新局面
  在台湾港务选择的诸多战略合作伙伴中,厦门港是它们最积极争取的。台湾港务董事长萧丁训表示,“与大陆的很多港口城市有过多次签约,但以往都是大陆港口企业上门找我们,只有这次是我们‘主动上门’找厦门港的,并且与厦门港务的合作也是最实质性的。”台湾港务如此看重厦门港的原因之一是目前亚洲形成东北和东南两个邮轮经济圈,北部以上海为始点,向北辐射青岛、大连等国内沿海港口城市以及韩国、日本,终点落在俄罗斯;南部则以香港为始点,辐射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等地。在整个亚洲邮轮经济圈“势力范围”内,唯亚洲东南部处于相对空白阶段。借由两岸直航的政策优势,台湾港务希望能在东南亚打造一个凸显两岸特色的邮轮经济圈,以厦门为起点,往南辐射香港,往北与上海相连,往东与台湾港区接壤,正好形成一个与亚洲另两个邮轮经济圈互补的“两岸邮轮经济圈”。
  两岸直航后,台湾港务不仅致力于为港口“增值”,更要想办法“增量”。厦门近年旅游业极为发达,其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9%。2011年,厦门市客运量为4469.37万人次,同比增长15.60%。经“小三通”往来两岸的旅客吞吐量达到138万人次。2012年以及未来三年,往来旅客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萧丁训表示:“双方签约后,第一步要做的合作就是发展‘人流’,通过两岸渡轮及国际邮轮业务,从而将‘人流’化成‘金流’”。
  除了邮轮市场可期,厦门港还开拓了快件双向运营新局面。过去,两岸往来快件都采用航空运输,成本高且受舱位限制,而采用海运,从厦门到台湾,一定要经过香港中转,耗时十天左右,无“快”可言。两岸直航后,海运时间大大缩短,从十天变为两天,同时还降低成本,从人、货两方面估计,一年成本大概要减少几十亿美元。
  2012年3月台湾与厦门开展艺术交流,台湾60件油画通过海运抵达厦门,3月底厦门港通过两岸直航定期航线客货滚装轮“中远之星”将油画送回台湾。厦门闽台轮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福生说:“厦门港是直航台湾时间最短的大陆港口,‘中远之星’号直航台中、基隆港分别只需要8小时、12小时,而且每周都有航班,以‘中远之星’号点对点直航模式承运海运快件,运输成本可较空运降低40%。”通过这次双向快运成功运输,自此宣告两岸航运正式迈入快运双向运营时代。
  小成就大意义
  两岸直航四年,大陆与台湾地区港口的集装箱运量、客运量、中转量都有不俗的增长,两岸港口之间的积极战略合作,成就有之,但不能称之为大,而且还出现了零运价、负运价、恶性杀价等混局。
  针对上述现象,2012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实施的公告》,建立两岸班轮运价备案制度,自2013年3月1日起生效。按照公告规定,两岸集装箱班轮经营者为运价备案义务人,应报备两岸间全部29条班轮航线上大陆直航港口出口的集装箱货物(含承运第三方的中转货)海运运价。公布运价自备案受理之日起满30日生效。协议运价自受理备案之时起满168个小时(7天)生效。上海航运交易所被指定为运价备案受理机构,制定运价备案操作指南,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由上海航运交易所和厦门航运交易所共同编制并发布两岸集装箱运价指数,总体反映运价水平的变化。
  运价备案制度是为保证两岸直航更有序地发展,毕竟直航对两岸以及大陆港口而言意义深远。如大连港,在与台湾港务签约战略协议时,认识到冷链物流大有可为,2012年10月引资成功,12月24日,随着满载5300吨鲱鱼的“大西洋水晶”号冷藏船在大窑湾港区成功完成卸船作业,大连港由此成为中国港口中首个成功操作冷藏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的港口,同时也标志着大连港实施战略转型,厦门港凭借地理优势开创海运双向快运新局。此外,广西北部港也在两岸直航助推下成为东协自由贸易区入口基地;江苏连云港港直航之后发展提速,如今已成为全国成长最快的港口。
  两岸直航之后,有效减少大陆港口资金积压的问题,确保中国航运在国际上的地位,对中国发展成为亚太地区航空货运及旅客转运中心都有帮助。而亚太航空货运空转中心建立后,还可顺势发展配套的运输、仓储、物流、报关、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提高就业率。两岸直航四年,小成就中渗透着大意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