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增速下探 浙江传统“圣诞季”变成“剩淡季”
2012-9-5 10:15:00 来源:中国港口网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靠价格优势和数量扩张的外贸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坐在杭州四季青女装市场不大的店铺里面,24岁的售货员李玟玩着手机,偶尔有顾客经过,她也并不急着招呼。一台老旧的电扇在一旁吱吱呀呀地旋转着。
同在一个市场卖服装的江西女孩小周说,虽说七八月份是服装批发零售的淡季,但像现在这样一天只卖一两件衣服,生意也实在太差了。小周一边说着,一边随手打开手机,挑了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接着玩。
“严冬”正在来临?
与小李、小周一样,杭州四季青女装市场商铺里的售货员们有的玩手机消磨时间,有的凑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里冷冷清清,见不到几个前来批发的商贩,不少商铺的店门和橱窗等最明显的位置,都挂出了降价打折的广告。
杭州四季青女装市场是浙江省最大的女装集散地,集中了数千家大大小小的商铺。杭州市工商局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商品交易市场运行数据显示: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为38.52亿元,同比下降8.07%。当地另一个服装市场杭州杭派精品服装市场的服装销售额同比下降23%。
王枫是一家自主品牌服装的店主,提起销售,连呼“伤不起”。他说,往年给批发商的拿货价是3~3.5折。今年直接降到了1.5~1.8折。“没办法,价低也得卖,要靠走量来维持。”王枫说,虽然原材料、人工和物流成本都上涨,但销售不旺,所以也不敢给产品提价。
尽管只有26岁,但小陈经营品牌代理店已有6年,她说,对传统服装行业来说,一般年底和年中,低价清仓是常态。但今年打折潮已经提前来了,她主营的某品牌的T恤,平时的零售价是110元,现在特价100元两件,“卖一件还要亏10多块钱,但不卖又回笼不了资金。”
商户如此,服装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孙晓青经营着一家外贸品牌女装企业,生产基地就在杭州近郊,这家企业年产服装十几万件,主要出口到北欧。“以最保守的估计,今年公司利润也要下降一半。”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杭州检验检疫局受理报检出口服装21064批、5639.76万件、货值50387.02万美元,出口量与货值同比分别下降22.35%和12.51%,降幅较上年继续扩大,创下自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
相关人士分析,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和外需低迷是今年杭州服装出口量下降的两大主因。随着近年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部分外地熟练工人回流,杭州服装企业普遍用工短缺,工资成本不断上涨。受此影响,今年上半年杭州服装出口单价每件达8.93美元,同比增长12.60%。
传统“圣诞季”变成了“剩淡季”
不仅是服装,一些生产圣诞节用品的企业也感受到了丝丝凉意。
中国是全球圣诞用品最大的加工国,义乌则是国内最大的圣诞用品生产基地。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不少商家来说,夏季本该是手握圣诞订单,开始为大洋彼岸生产圣诞用品的黄金季节。但今年,常和老外打交道的外贸老板们纷纷诉苦:过去火热的“圣诞季”变成了今天冷清“剩淡季”。
“最好的时候,我这个厂的营业额能够做到4000多万元。”45岁的老板楼风平,从事圣诞产品生产十几年,每年都会将成千上万件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挂饰装上集装箱,漂洋过海运到欧洲、南美、中东等地。
“但今年,能有一两千万元的订单就已经不错了。” 楼风平说,今年目前的订单只排到了8月底,而往年此时一般都排到9月底,这段时间新增订单的形势不乐观,但也只能是能接一单算一单了。
来自浙江浦江的圣诞用品商人胡圣元告诉记者,去年此时,店里五六个人都忙不过来,忙时有四五拨人在同时洽谈。“今年就我一个人,还经常是一整天坐在店里无所事事。”
胡圣元说,去年全年,他的商铺成交了近900万元,而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成交额还不到去年的一半。往年此时一般都已经完成全年订单的百分之六七十了。
由于圣诞订单带有很强的季节性,忙完9月,也就意味着一年的圣诞外贸订单结束。胡圣元说,已不敢奢望今年能挣钱。如果能够持平不亏就已经很不错了。圣诞用品行业一直被视为中国国内外贸出口的风向标,事实上这一行业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着目前义乌其他类型的生产企业所遇到的困境。
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反映义乌市场状况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是国内小商品生产厂家和国内外采购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小商品贸易中有着“晴雨表”和“风向标”作用。
记者注意到,自2006年11月发布以来,“义乌指数”虽然起起伏伏,但一直都在指数基点1000点以上徘徊,即便是受次贷危机影响的2008年,最低也不过下探到1060.82点。
但从2011年9月开始,这一指数便一路下滑。到2012年2月,“义乌指数”首次跌破1000点,虽然4月重回1020.12点,但到了5月,更创下了973.03的最低点。
8月23日,浙江省高院首次发布《海事审判白皮书》,其中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浙江宁波海事法院收案数量增长迅猛,呈井喷之势。 1~7月,宁波海事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280件,同比增长115%。这反映了浙江航运产业的困局,可以说是浙江经济形势的另一个缩影。
对案件数量的攀升,《海事审判白皮书》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航运的滞后影响日益显露,其中造船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对国有中小造船企业产生的冲击尤为强烈,中小型船厂的经营更加困难,造船业并购、重组的案例继续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与此同时,多数航运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航运产业链受到极大影响,企业面临很大压力,并开始兼并整合。航运产业链如航运融资、海事保险等上游产业及码头、货运代理等各个环节以纠纷的形式大量涌入法院。
据悉,由于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船舶价格目前跌至高峰值的1/3,大量造船企业陆续陷入开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浙江省高院民四庭副庭长沈晓鸣预计,海事法院的案件数量还将不断攀升。
小微企业期待艰难突围
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小微企业曾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对浙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发生巨大变化,对那些资源依赖性强、外向依存度高、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小微企业来说,原有的优势逐渐变成了劣势,其低成本经营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就在上个月,因银行催贷,600家民营企业集体上书地方政府,恳请政府帮助渡过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在这场催贷危机中,中江控股董事长俞中江因资金链断裂被杭州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刑拘,案件涉及其旗下数十家企业和相关资产。
催贷的压力最终沿着民企间庞大的联保互保网络蔓延,引发了大面积的企业资金链危机,600家民营企业因而集体上书地方政府。
“铁索连舟、如履平地”的互保、联保制度设计成了“火烧连营”的导火索。在企业界人士看来,联名上书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他们认为,600家民企的遭遇,实际上从微观层面印证着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宏观状况。
“没有现金流,再大的企业都得死。”42岁的朱国泉经营着一家鞋企。受欧债危机影响,他的外贸订单少了一半,利润仅是不亏本。而更让他焦心的是,对于这家小厂子而言,现在只能以低价换销量。
浙江省人大对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经济运行情况调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生产经营综合成本提高,订单进一步减少,减产、停产现象增多,仅温州一地就有六成规模企业减产或停产。今年前5个月,浙江工业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利润分别下降23.8%、18.3%和14.3%。船舶、光伏企业减产停产现象比较普遍。温州市39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今年已停产企业有140家,产值同比下降的2276家,下降面达57%。
企业效益下滑严重的同时,生产经营综合成本却持续提高。前5个月,浙江企业利润总额下降19%,降幅低于2009年同期9.7个百分点;亏损面达20.8%,亏损率为13.6%,同比分别扩大5.2和6.7个百分点;亏损额152.2亿元,增长71.5%。
“订单变少,利润率下降,辛苦而赚不到钱。”是现今浙江不少外贸企业主最直接的感受。浙江省经信委千家重点企业季度调查显示,42.9%的企业反映二季度订单同比减少,比一季度扩大3.1个百分点。
来自杭州海关的统计显示, 2012年1~6月,浙江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496.5亿美元,同比增长3.5%,低于全国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2%,低于全国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
欧盟是浙江最大的出口市场,占比超过总量的1/4,今年上半年,浙江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6.9%,而去年同期是增长20.7%。
而浙江省对5000家企业的用工监测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小微企业的艰难。数据显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出现了自今年2月以来的首次净减少现象,6月份单月降幅达到了0.66%。据估算,被监测的5000多家企业共有194万人,相当于减少1.28万人,其中小微企业减少2739人。
为什么这么艰难?“人工和材料都涨了,就是订单不涨。”一位老板说,主要原因其实不外乎成本、销路与资金,这也是所有依靠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去年工资保底是每个月2000元,今年要3000元了。”
外贸增速和GDP增速的下探,给浙江省经济带来压力。浙江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认为,靠价格优势和数量扩张的传统外贸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浙江外贸将进入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爬坡阶段。
但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注意到,重振中小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当下各界的共识,浙江正在进一步集聚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动力。
针对浙江民营企业因互保引发的“蝴蝶效应”,各级政府召开多次银企协调会,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浙江省政府还就破解小微企业眼下面临的融资盈利难、提升发展难、成功创业难等,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再创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提出一揽子扶持政策,并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融资、培训、财政扶持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除了省里,地方也在出台相应扶持的政策,在温州老板楼向仲看来,浙江多年积累的物流、商品流、信息流等优势,是其他地方短时间内无法取代的。经济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对中国制造的冲击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印度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但产品制造、研发等产业配套方面,这些国家还落后许多。现在需要的是去研究这些优势,并把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订单。”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