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补贴成中美贸易摩擦“高发区”

2012-9-28 10:20:00 来源:中国贸易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9月17日,美国就中国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补贴政策提起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这是今年来,奥巴马政府在WTO对中国提起的第三宗申诉。同日,中国就美国对其《1930年关税法》修订法案(即GPX法案)中违反WTO规则的错误做法,提出与美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由此,双方在WTO层面开始了新一轮的“反补贴”较量。 
  早在1985年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乔治城钢铁案”中,美国就确立了其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原则;而1991年的“中国电风扇案”,美国商务部开始尝试有条件地对“市场导向行业”征收反补贴税;2006年的“铜版纸案”堪称美国对华“双反”调查升级的第一案,从那年始,美国先后对中国产品发起了30余起反补贴调查;直至最近的“非公路用轮胎案”(GPX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于去年年底判决美国的反补贴法不适用于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才有力重创了美国对华反补贴措施。
  但是从2012年3月5日至3月13日,美国突然“高效率”地为中国“量身定做”了一项法律,该法律顺利地通过众议院、参议院的表决并经奥巴马总统签署而生效。这项法律对美国《1930年关税法》进行了修订,修订案允许美国商务部保留相应权力,对从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所谓受补贴商品征收反补贴关税,且备受争议地将该修订案的生效时间回溯至2006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第一起反补贴调查。自该法修订后的一周内,即3月13日至20日,美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又启动了6起贸易保护行动,贸易摩擦再一次升级。
  近年来,美国不断在“补贴”问题上对中国穷追不舍。因为美国深知,相比于反倾销,反补贴的杀伤力更强,因为它针对的是一个政府对企业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和政策。欧盟一名官员曾将对华反补贴诉讼比作“向航空母舰发射的一枚鱼雷”。中国逐渐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美国国内散布着“中国威胁论”。美国将其国内失业问题统统归罪于美中贸易逆差,日前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发表题为《中国税,美中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导致美国270万人失业,各州均有影响》的报告。报告指出,自中国入世以来到2011年,美中贸易逆差增加2175亿美元,导致美国失业270万,其中210万(占比76.9%)的失业来自制造业,占同期美国制造业失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因而,打压中国的生产商和中国产品以扭转美中贸易格局成为美国贸易保护的传统“保留项目”,而反补贴毫无疑问成为美国评价中国经济制度的所谓“利器”。当对中国反补贴诉讼成立并累加到一定数量,则会使贸易伙伴质疑中国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中国政府提供的公平竞争环境,并对中国稳定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尤其是与欧美之间)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15日发表社论,批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最新推出一个“敲打中国”的竞选广告是试图通过玩弄贸易保护主义伎俩来捞取选票。而奥巴马则利用现任总统的优势,在该社论发表之后的两天,就提起针对中国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方面的补贴政策寻求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磋商请求的,以此回击罗姆尼的批评,而奥巴马总统之前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通过《1930年关税法》的修订法案也处于该目的。值美国大选,借助“贸易保护”捞选票成了共和党与民主党候选人不谋而合的策略,更何况是针对中国这一极具潜在威胁的竞争对手。历史上美国大选候选人借助贸易保护捞选票的例子并不鲜见,前总统候选人蒙代尔、格普哈特、克里、布坎南、佩罗等都曾这么做过。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走向何方不仅关系到各自的发展前景,而且还关系到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近年来,美国在贸易救济领域,尤其是反补贴问题上,不断向中国发难,使得两国贸易摩擦“常态化”,美国甚嚣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对之后的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