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未然甚于“亡羊补牢”

2012-9-1 17:0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李卫卫 
    8月26日凌晨2点40分左右,在包茂高速公路安塞段,一辆双层卧铺客车和一辆运送甲醇的罐车追尾,引发甲醇泄漏起火,造成36人遇难、3人受伤的惨剧。 
    日前,事故调查组也公布了初步的调查结果,并将8·26事故定性为一起“由于两车驾驶员违法导致的道路交通责任事故”。虽然主要的责任已经认定,但是有关这些事故的诸多反思却仍在持续发酵。有人将苗头直指“具有中国特色”的卧铺客车,认为其已经成为道路上的 “夺命凶器”,应立即予以淘汰;有人则认为对疲劳驾驶应引起足够重视;还有人在反思客车的安全技术标准…… 
    事实上,如果将8·26事故同去年7月22日发生在京珠高速的大客车燃烧事故放在一起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太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长途客运,同样是卧铺客车,同样事发凌晨,同样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类似事故一再地重复出现,难道仅仅是巧合?其背后难道就没有一些共性的、深层次原因吗? 
    在笔者看来,这背后暴露出的,恰恰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这其中,管理不到位引发的有效事故防范机制的缺位尤为突出。 
    其实,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一次道路安全事故发生后,调查事故原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早已成为一种操作惯例。早在去年京珠高速7·22事故后,为了杜绝事故隐患,相关部门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推行长途客车凌晨2~5点停车休息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对卧铺客车实行新品申报和注册登记的临时限制等。 
    但问题的关键是,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看似富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措施,并没有取得多少实效,同样原因引发的事故依然频发。这让我们不禁要问,究竟需要多少血淋淋的教训,才能让相关部门把安全管理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位?说到底,并不是我们对事故的反思不够到位,而是反思之后制定出来的举措没能好好落实。 
    而且,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每次事故后,相关部门似乎都会对长途客运市场开展一次大规模整改。可问题是,这种事后“运动式”的严管和追查,因为缺乏持续性,走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遏止事故隐患。 
    因此,对于公众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反复的“亡羊补牢”,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用常态化且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手段,构筑起一道防患于未然的安全“屏障”。 
    从这个意义上说,8·26事故善后问题的处理固然重要,但从中吸取教训,深入研讨出一套长途客运的安全预防机制,并强化监督管理职责,将其真正落实到位则显得更加迫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