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锦市实施“以港强市”战略转型的调查

2012-8-6 9:3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提起盘锦,人们很自然地会把她同辽河油田联系在一起。盘锦1984年建市,此后的近20年时间,全市经济总量的80%来自辽河油田。油兴城兴,油衰城衰,石油采掘业似血脉托起整座城市。但走进今天的盘锦,人们听到、看到和感受最多的,则是“向海发展、以港强市”。这种不同以往的产业氛围,标志着盘锦开始拉开向海洋要资源、向港口要发展的全新布局。从油田到海洋,从海洋到港口,催生着盘锦城市发展方向质的变革。

  盘锦有海吗?现在看,这本不是问题。但长期以来,这却始终是萦绕在盘锦人脑海里的疑问。 118公里的岸线资源只是静静躺在统计手册上的一组数字,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盘锦人几乎没有见到过属于自己的大海。在盘锦市区西南,一片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30多公里,由芦苇沼泽、浅海泥滩、近海滩涂组成的方圆16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湿地,形成了一道物理屏障,阻碍了盘锦人的视线,也给盘锦人打上了“临海不知海、依海难见海”的深深印迹。因此,在建市后的很长时间里,盘锦地方工业发展多为内陆指向型,几乎没有沿海产业的分布。多年来,盘锦人积淀了湿地文化,却鲜见海洋意识,“现实离海虽很近,心理离海却很远”。

  一切改变都源于一条路的修建。 2008年,穿越滩涂并连接填海围堰的路基工程修筑完毕,盘锦跨越4公里潮间带,真正见到了负15米水深的蓝色大海。与此同时,关于港口建设的规划蓝图开始酝酿实施。盘锦人不仅见到了海,而且也走近了海。

  (一)

  向海发展,先要做强港口

  向海发展,港口建设要先行。世界知名的六大城市群,皆为临海而起,依港而兴。鹿特丹港担当着荷兰经济的发动机,神户港支撑着“阪神工业带”,纽约、蒙特利尔、利物浦、横滨等国际性城市,皆因依傍海洋而熠熠生辉。一个深水良港,承载着一个城市腾飞的希望,也牵动着城市发展最敏感的神经。 “港航兴则产业兴”,盘锦上下形成共识,就是要千方百计建设好自己的港口,以“强港”引领盘锦实现从“以油兴市”到“以港强市”的新跨越。

  1.高起点规划建设亿吨级大港。盘锦港规划建设之初,就提出以百余平方公里的弃用滩涂作为港口和产业发展的预留用地。按照现代港口功能要求,统筹港区、港口社区、陆上分运带、海内外物流网带和综合电子信息平台五大空间,合理布局原油、成品油、集装箱、汽车滚装等作业功能,共规划56个5万吨至30万吨级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2.7亿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盘锦港口建设提供了新机遇。荣兴港区2009年5月开工,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两个5万吨级油品泊位,两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以及5万吨级航道和相应配套工程的建设,2010年9月通航运行。到2011年底,港区20平方公里陆域回填、22万立方米罐区、7公里管廊带、2平方公里堆场相继完工;3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3个5万吨级油品泊位、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25万吨级航道也在加紧建设。预计到今年年底,盘锦港吞吐量将突破2000万吨,集装箱超过5万TEU,管廊带、罐区、港内铁路将全部投入使用。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盘锦港口建设投资将达到300亿元,建成12个5万吨级泊位,4个10万吨级泊位和1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总吞吐量达到1亿吨;到2020年,5万吨以上泊位将达到30个,年通过能力将比2015年翻一番。这样的建设速度和吞吐规模增长,在国内港口建设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2.构建高效的网络化集疏运体系。今年5月,总投资20.9亿元、线路全长48.4公里的疏港铁路实现全线开通,疏港铁路、沈盘铁路与沟海铁路在渤海站实现对接,盘锦海铁联运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以长62.4公里双向8车道的向海大道和长60公里30米宽的中华路全面竣工为标志,盘锦港连接全市两区两县和辽东湾新区有了四条大通道;规划中的高升至辽东湾新区的66.4公里高速公路,将实现盘锦港与京沈高速公路的贯通。建港之初,盘锦港就对管廊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实现原油码头与企业油气罐无缝对接,目前建成的7公里管廊已投入使用,华锦集团因通过盘锦港接驳原油,缩短了近70公里管道运距。

  3.充分预留与港口相匹配的发展空间。对12.1公里天然岸线所形成的39公里码头岸线统筹安排,在保证公共码头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合理预留业主码头建设的岸线资源,现已开发利用1.8公里。 43.4平方公里的港区内,则拿出3.8平方公里作为船舶代理、货物代理、船舶供应、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港口辅助与派生业务的空间。港口周围总体规划了37.4平方公里装备制造产业区,42.3平方公里石化产业区,8.3平方公里综合产业区,25.2平方公里物流服务区。毗邻港口的大洼县,也先期平整40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发展近岸临港产业。岸线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战略性储备,成为盘锦港与国内其他新兴港口竞争的比较优势。

  4.港口与新城建设互促共进。良好的港城关系是港口与城市有机结合,港口主导母城产业体系的构建,而且也高度服务于城市产业。以大连为例,2008年大连港吞吐每吨货物可以拉动城市GDP增加146元,每万吨吞吐量带动就业27人。以此推算,盘锦港实现亿吨吞吐量后,将直接拉动盘锦市GDP增加约146亿元,占2011年全市GDP总量的12.6%,带动直接就业27万人。盘锦港及周边区域具备形成50万人口城市规模的潜在基础,市里据此在距港口10公里的河海之滨建设辽东湾新城,力求港城一体化发展。辽东湾新城凸显滨海特色,定位于未来的城市中心,近期规划建设用地33.5平方公里,现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83.2亿元,房地产开发面积267万平方米。

  (二)

  重在发展临港临海产业

  以港强市,重点是发展临港临海产业。盘锦打破内陆指向的传统思维,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同时布局。

  1.紧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特征的临港工业。依托油气加工、乙烯及衍生品制造的传统技术和人才优势,利用深水码头、低成本海运优势,选择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特征的大化工行业作为 “以港强市”的主导产业。和运集团、台湾长春石化、华锦集团等一批大型石化企业落地,形成了以乙烯、丙烯、异丁烯、苯为主导的石化产业链条,拓展和延伸了以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种合成橡胶、聚醚醚酮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 2011年,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21亿元,超过油气采掘业成为盘锦第一大产业。未来几年,盘锦石油炼化能力将超过4000万吨/年,海上进口原油需求将达到3500万吨,各类产品海上输出也将达到3500万吨。仅此一项,每年将支撑盘锦港7000万吨以上的吞吐能力。

  2.力推以大件下海为特征的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因陆路拆解运输的困扰,近年纷纷向沿海迁移。力推大件下海,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盘锦有石油装备制造的传统优势,随着盘锦港的建设,一些与港口关联度高的石油装备制造项目开始发力。近年来,宝石公司钻机、派普公司钻具、天意公司钻井顶驱制造、辽河油田海工基地、宏冠船业船舶制造、中新加船舶配件等75个装备制造项目相继在盘锦竣工投产。其中自动钻机、低温顶驱、CP300自升式钻井平台、海上风机安装船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美国益资、挪威戈朗等世界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也签约落户盘锦。以大件下海为特征的装备制造产业成为盘锦临港产业的一大亮点。

  3.加快培育港口物流业。盘锦港的发展目标是本地货源生成量与港口吞吐量的比例达到70%左右。这为临港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盘锦提出利用石化产业链、石油及海工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的优势,打造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运营服务和物流信息“三大”平台。重点是引进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专业化为基础,发展社会化物流运营服务;建设物流公共信息系统、交易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应用托管系统等,推动行业主管机构信息、城市间物流公共信息、物流公司信息之间的交换与共享。到2015年,全市企业物流外包率将达到60%,实现港口物流业增加值90亿元,社会货运总量达到1.47亿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1.8%以上,力争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化工物流中心、国内重要的石油及海工装备物流中心。

  (三)以港强市,关键在人

  盘锦港口的建设速度,港口规模的扩张,以及临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令人耳目一新,而蕴涵在这些经济发展成就里的精神因素也同样发人思考。

  1.不动摇、不退缩的信心和勇气。在环渤海的各大港口中,盘锦港口的岸线资源、地质条件本无优势,并且在能否建设港口的问题上发生过争议。港口能够立项建设,盘锦付出了较之其他港口更多的辛苦。其间奔走于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百余次,通过恢复辽河入海口原址,硬将海岸线向前推进4公里,从而使海岸水深达到负15米,具备了5万吨货船装卸条件。此举,既破解了建港水深先天条件不足的难题,同时又获得了弃用滩涂和浅海造地的主导权。今年3月,盘锦港25万吨级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也通过了专家评审。航道疏浚是盘锦港口建设成本控制的难点。采取将离岸近的淤泥拉回用于填海造地、远的运至抛泥区倾倒的办法,将56公里25万吨级航道清淤总成本由60亿元降至35亿元。通过把普通防波堤加宽至900米、增加近岸淤泥吸纳量的措施,则在有利于清淤的同时,使港口可利用空间得到扩展,防波堤内侧也可以进行生产和作业。由于航道疏浚从技术可行升至经济可行,使得建港成本有效缩减。盘锦港口建设中碰到的困难,许多都是运用类似的“一石二鸟”的办法巧妙化解。疏港路是港区运载负荷最大的道路,为解决软质地基路面翻浆问题,施工时增加一层隔离布和一层较厚的山皮石,结果疏港路通行至今,路面仍保持完好。港区绿化也利用隔离布和覆盖客土,成功抑制了回填土层返碱返盐现象,绿化植被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

  2.绩效管理、能力导向的运行机制。港区创业初期,管委会没有行政级别,没有编制建制,事实上只是一个开发团队。员工月平均工资仅为500元,不足同期其他地区的1/3,财政紧张时还停发。因采取“管委会+开发建设公司”的政企合一管理模式,开发团队拥有港区投融资、商业开发、小城镇建设、土地整理、商业地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多方面自主权,员工反而感到可以大展身手,有了用武之地。为充分体现“特事特办,老体制不过界”,机构设置实行大部制、专人专办制,不搞上下对应。按照部门和个人岗位职责,实施指标管理,逐级逐人落实,定期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调整的依据,“奖优罚劣、按劳取酬”。市里各部门也积极为新区营造政策“洼地”,在重大项目审核、发展规划、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倾斜。 2011年,辽东湾新区生产总值实现13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38倍、17倍和40倍。今年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5亿元。

  3.营造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创业氛围。为推进“以港强市”,2010年9月,市政府成立了外经贸、农业等12个市直专业招商局。工业、科技、环保、台办负责工业招商,农口负责农业产业招商,旅游及相关部门主要围绕旅游项目招商。立足常态化、有序化、便捷化,打破入驻企业“登门造访”的传统习惯,从项目洽谈开始,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合同、章程的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档案和反馈机制,对投资商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软环境的优化升级,培育了浓郁的创业氛围。2011年盘锦市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20亿美元,居全省第三位,增速高达119.1%,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既有美国AP公司、西班牙戴纳索等行业内世界知名企业,也有全球性的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内资引进也节节攀升,2010年为 160.8亿元,2011年达 325亿元,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53.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以港强市,引领盘锦迈向新里程。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