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告诉你一个新高港

2012-8-20 10:34: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997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泰州市高港区成立,宣告着新泰州阔步迈入大江时代。 
  15年前,很少有人会想到,正是那一纸简单、板正的公函,会演绎成一段激情迸发的火热岁月,会催生出一座活力四射的花园式工贸滨江港城。
  15年,一首创业歌。15年,一曲发展颂。大江追潮,浪花作证。今日高港,巨变惊天。
  在泰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高港历届四套班子团结拼搏下,在高港人民的共同奋斗下:
  高港区从无到有,奋力跋涉;
  高港区从小到大,风雨兼程;
  高港区从弱到强,阔步跨越。
  这15年,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成为高港发展的主旋律。这15年,是滨江港城快速崛起的成长曲。
  近年来,高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市领先、苏中率先、全省争先”为目标追求,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致力“集聚产业、集聚人气”,经济社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11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7.3亿元,财政收入48.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50元和11319元,分别是建区之初的18.2倍、38.7倍、37.4倍、4.6倍和3.9倍。
  在泰州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和面积仅占泰州5%的背景下,高港区GDP由2007年占全市的6%,上升到2011年的10%。
  2009年,高港比省定时序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2008、2009年连续两年获泰州市“四个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二等奖,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一等奖。
  15年之后的今天,高港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现代化、国际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为路径,突出城区、港区、园区、社区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园区、重点企业、高端项目,探索具有高港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15年前,泰州港就是长江沿线百年16个大码头之一,是苏中、苏北连接上海的重要口岸;15年后,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的泰州港,完成了从长江小港到现代大港的“华丽转身”,成功跻身“亿吨大港俱乐部”。
  如今的港城,京沪、宁通、宁靖盐、泰镇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泰州长江大桥横空飞架,扬泰机场,泰州火车站,泰州引江河,水、陆、空立体交通,港口、港区、港城互动交融。
  15年,对长江只是一个瞬间,对高港却是一个时代,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
  转型升级
  三大园区四大集群做优做强
  15年来,尤其是近年来,高港区以产业基础明晰产业方向,以产业特色构建产业体系,以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聚,着力培育新医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新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
  积百年港口贸易发展的历史底蕴,聚30余载改革开放的雄厚实力,15年来,一座崭新的滨江港城拔地而起。
  如果把高港这15年的发展比作一条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的江河,那么今天在经过了积累期和成长期之后,高港正博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浩瀚海洋中,众多企业主体演绎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生动实践。
  15年来,以开放的眼光、创新的自信,扬子江药业集团秉承“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发展理念,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16年稳居江苏医药工业企业第一,连续3年荣登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首位;如今,扬子江药业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广州等地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2012年,成功挺进欧盟市场,从高港起步,迈向世界。
  2009年5月,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产业园区。迎接新机遇,服务新产业,高港致力招引落户高端医药生产型项目,大力发展医疗器械、耗材、医用高分子材料、中药产业等大健康产业,成为泰州医药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医药产业风生水起。
  15年来,高港的粮油食品产业由传统产品向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延伸,由普需型向营养型、保健型提升,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长三角最大的粮油食品产业基地指日可待。
  益海粮油由最初投资不到2亿元增资到20亿,目前追加投资2.5亿美元兴建食品工业园、投资1.5亿美元兴建生物食品科技园,产品由一般粮油向维生素E和大豆蛋白等高端保健产品攀升。三泰啤酒厂高位嫁接华润集团,布局苏中、苏北,产品系列化、品牌化,“雪花”飘向全中国,一期年产20万吨生产线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将达40万吨;统一集团从单一的果茶起始,开发出系列健康饮料, 2014年开票销售可望达30亿元;康贝宠物食品,畅销欧美、日本。
  也是在这15年,高港的船舶制造实现了“修、拆、造、航运”一体化,高新技术船舶、海工船舶、特种船舶齐头并进。
  口岸船舶改制后涅槃重生,中航技集团投资40亿元与其合资成立中航船舶有限公司;三福船舶从南官河边的村办修船厂起步,如今跻身全国造船行业30强;华夏重工顺势而为,进军海洋船舶领域,建造出中国第一艘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绞吸式挖泥船。
  这15年来,高港的装备制造业风头正劲。
  传统的汽摩配件正从简单的零件向单元配件以及终端部件转型。万向集团将增资20亿元,将汽车轮毂轴承产能由1000万套,扩大至5000万套,打造全球最大的轮毂轴承单元生产基地。同时,分批投资10亿元,新上年产100万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安全气囊项目;国机集团泰州产业园年产200万台汽油发电机;苏中天线由简单的车载天线向GPS、3G、4G不断叠加,产品已占全国市场的80,全球市场的10。
  还是在这15年,口岸、刁铺,这些曾经的工业名镇,在历经坎坷之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壁纸、照明,这些曾经辉煌的传统产业,在历经转型升级之后,汇聚成新材料、新光源等新兴产业。
  如今,全国唯一壁纸产业基地命名高港,产能已占全国30%。产品由传统装饰材料不断向艺术型、功能型、环保型墙纸延伸;产业向研发设计、营销交易等价值链高端攀升。中国清洁能源基金青睐华强照明,资本合作跃向全国,与复旦大学光学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LED光源未来三年可望达到30亿元的销售规模。
  现如今的高港依托三大城市片区,规划建设三大工业园区。目前,三大园区正按“1+3+N”产业体系向千亿元经济总量迈进。
  其中,泰州港核心港区是泰州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的沿江战略地域,着力建设集港口码头、仓储物流、商贸集散、保税功能、临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港区。
  作为沿江开发腹地,临港经济园依托主城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打造现代科技新城。
  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泰州明确的通用动力、墙纸产业特色园区,相继建成中国壁纸产业基地、江苏省汽摩配件产业基地。
  以“现代化、国际化”为引领,高港走出了“品牌化、标准化,资本化、上市化,信息化、高端化”的企业转型升级特色之路。2011年,高港新增注册商标数增幅居全省县市区首位,一批行业检测中心在高港建立,20余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在高港诞生,全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行动“蓝火计划”首选高港,燎原城乡,2011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统计显示,新加坡丰益国际、台湾统一集团、正大集团、华润集团、万向集团、国电集团、国机集团、中航技集团、新安江集团、科冕木业(002354,股吧)、中建八局、明发集团等20多家世界500强和上市公司在高港投资兴业。
  “今后,要以优质、高端、重大项目建设的提速扩容,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港区委书记王建在高港区区委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说。
  据介绍,下一步,高港区将着重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牢固确立“产业集聚、产品集成、企业集群”的理念,紧紧围绕新医药、粮油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培育和整合产业链条,构建“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关联项目集聚”的产业格局。
  其中,核心港区要致力建设省级重工装备制造基地和临港产业集聚区;高新区要打造国家级的汽车部件、通用动力、墙纸产业基地;临港经济园要建成以新能源、新材料、IT产业为特色的现代科技新城。
  同时,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抓紧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物联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落户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税收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项目,确保新兴产业增速、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民生优先
  “3个1%”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公共产品
  “生活在高港,是一种幸福。”这是当地一位居民在参加完社区健康检查后,在高港区政府网站上的留言。这是一句发自肺腑的心声,更是道出了近30万城乡居民的共同感受。
  2011年,泰州市高港区在全省率先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同在这一年,该区社会保障加快由“广覆盖”向“提标准”转变,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达到每人每月380元;还在这一年,该区全面提高失地农民保障统筹基金标准,失地农民退休金达到每月526元,高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初始发放水平。
  在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在蓬勃发展。高港职教中心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10年全面实现“校车专用化”,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在乡镇卫生院基础上建设的人民医院升格为二级综合性医院,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建成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区、省级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图书馆、档案馆、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场馆建成开放,文化馆创成国家一级馆,全民健身中心、世代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工程即将建成。
  随着公共财政的持续投入,高港区委、区政府交出了一份闪亮的民生答卷: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2%以内的全省最低水平,2010年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0%和100%,新增失地农民参保率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弱势群体14类救助对象全覆盖。
  这一份闪亮民生答卷的背后,是高港区转型经济快速发展,公共财力持续增长,为改善民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2008年起,在每年投入上亿元财政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招引人才、技术创新的同时,高港始终坚持以增进民生幸福为取向,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事业,加快构建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住房、公共交通、养老服务“七大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3个1%”引人注目。2009年,该区决定,在村居“三项定补”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拿出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建立“强基工程资金”,直接补助到村居,用于提高村居干部待遇。村居党组织书记年工资收入由过去的1.4万元提高到4.15万元;定补干部年工资收入由8000元提高到2万元以上。
  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大家干事创业的动力更强了,基层组织活力得到进一步迸发。在2010年 村(居)两委换届中,该区“能人型”村党组织书记占比超过95%。
  2011年,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都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为强化基层基础建设,该区决定拿出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设立“社会建设资金”,用于区、镇、街政法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人民调解工作。
  今年,该区再次决定,每年再拿出一般预算收入的1%,建立“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资金”,在各村居建立集保安、保洁、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于一体的8~15人的物业管理队伍,变突击整治为长效管理。
  连续“3个1%资金”的背后是高港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夯实执政之基的发展理念。截止目前,该区连续9年被评为江苏省平安建设先进区、连续4年被评为江苏省法治建设先进区,并荣获“全国平安、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区”称号。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