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签名:确保冷链不“断链”

2012-8-18 14:5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确保食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关注的大问题。从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后果看,不仅给食品生产企业再次敲响了警钟,而且也给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发出了预警:如果食品原料源头和生产制造过程都把住了关,产品仍然出现安全问题,责任该由谁负呢?除了有人恶意破坏外,冷链物流企业和销售企业恐怕难辞其咎了。 
    食品物流与其他商品物流的一个最大区别是,不仅因为食品对卫生的要求极高,更重要的是相当多的易腐食品对温度控制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即所谓冷链。虽然我国的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目前还未出现三鹿奶粉以及双汇瘦肉精这样的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但是一旦出现,也将是对行业的致命一击! 
    根据冷链设备供应商英格索兰统计,中国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还未实现冷链保障。一个普遍现象是:由于冷鲜品物流“两头冷、中间断”,超市里很多水饺、汤圆都是变形的,冰淇淋也有软化现象,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冷链过程中出现断链造成的。超市和饭店在业务繁忙的时候,也顾不上马上处理已运到门口的冷鲜食品——以至被堆在饭店或超市的仓库门口“升温”几个小时。由此可见,“从厂门到店门”这段“中间”的冷链物流过程乃是冷链的关键,亟待规范;尽管食品安全在温度控制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仅此还不能确保食品安全。也就是说,我国的冷链产业还处在“冷”的阶段,对于“链”的重视和发展还非常不足;而“链”的最大问题则是如何确保不“断链”! 
硬件不 “硬” 
    先看一组有关食品冷藏运输率的数据。 
    食品冷藏运输率是指易腐食品采用冷藏运输所占的比例。欧、美、日等国均达到80%~90%,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约50%。目前我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食品约6000万吨,而食品冷藏运输率约1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我国果蔬采收和流通设施落后,全国每年果品腐损近1200万吨、蔬菜1.3亿吨,按每公斤一元计算,经济损失近千亿元。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食品预冷保鲜率为80%~100%,冷藏运输率为80%~90%,果蔬采后损失率5%。美国有20多万辆冷藏车,日本有12万辆。而我国目前食品的预冷保鲜率国内仅为30%左右,8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真正意义上的冷藏车不足5万辆,果蔬采后损失率为30%左右,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可以满足2亿人的营养基本需求)。这种窘境说明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 
    冷链物流设施、装备不足和陈旧,以及发展和分布的不均衡,致使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应超过其总成本的50%。 
    在改善硬件条件方面,除了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应相应地加大对冷链设备的整体投入。目前冷藏车的价值一般在10万~50万元间,为一般运输车辆的2倍多,这对于正在起步阶段的中国冷链物流业来说,已经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在振兴物流装备业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够将每年由于冷链“断链”造成的近千亿元损失的一部分,像汽车下乡补贴一样,对购买冷藏车的物流企业给予专项支持,如补贴、贷款等来推动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还应减免冷藏车一些相关费用的缴纳及其他费收。目前特种车的检测费用较高,如交强险一般车辆为2000元,冷藏车需要7000元,这严重影响了冷藏车购买者的热情,阻碍了冷链运输行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扶持性减免措施。 
软件不 “软” 
    冷链物流被业内称之为“富人的游戏”,这不仅因为它对设备投入的要求很高,往往是普通物流设备投入的几倍几十倍,而且还包括它对信息技术资金投入的要求也很高。 
    冷链涉及软件技术包括冷藏专业技术,信息技术(EDI、GPS、RFID),物流技术(自动化、智能化、ASN、VMI、CRF等),组织技术(战略联盟)。目前,我国冷链行业专业技术缺乏,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信息技术落后,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物流技术落后,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导致作业效率不高;没有依托组织技术建立战略联盟,无法实现上下游企业互利共赢。 
    但是,冷链企业毕竟不是信息化企业,他们只应成为信息化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单位。因此,冷链企业应该积极与冷链信息技术开发单位合作,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所有最新技术,实现冷链产品(食品冷链、农产品冷链与医药冷链等)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实现责任追溯机制,促进冷链运输和仓储管理的透明化。 
    比如,可以根据产品所需温度先行设定,保障产品在途恒温运输。同时,为有效监督车辆送货途中冷链运行状况,所有车辆必须安装温度跟踪仪,通过温度跟踪仪反馈的数据,对产品在途温度控制做到全程监控;并通过物流ERP系统、车辆GPS定位系统,做到冷链物流科学管理,冷藏车辆实时控制。 
    同时,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管理体系:包括食品冷链监管平台、农副产品冷链监管平台与医药冷链监管平台等,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管,变事后被动事件处理为事前计划、事中监控,事后可追溯。 
    此外,要确保冷链不“断链”,还必须解决以下技术问题:1.物流配送过程中食品温度、湿度、细菌等因素须得到良好的控制;2.低温食品暂存区存储作业设备须符合行业标准,即使暂存时间很短也要坚持标准化作业;3.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不宜过多,以避免食品流通时间过长;4.销售终端如超市、大卖场的冷冻冷藏设备,必须达到与仓储运输期间食品在各温度带相同的温度,同时各类不同类型生鲜食品不要集中销售,以防止食品交叉感染。 
“第三方”参与 
    近年来,为了防止冷冻冷藏食品物流过程不“断链”,一些有实力的食品制造企业开始自己搭建物流平台,建立完善的冷链系统,以保证商品品质。如拥有肯德基和必胜客等品牌的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就斥巨资建立了杭州配销中心。其核心特点,就是提供了一条产供销一体完整的冷链。货物在冻库、冷藏库以及冷藏车之间乃至超市周转时,都将在低温卸货码头暂存;低温卸货码头为全封闭结构,有效控制了卸货区域的温度,这样冷藏车、低温卸货码头、冷藏库以及冻库就形成了恒定温度的货物保存空间,可以使货物在恒定温度下保存、搬运、选择和运输。 
    百胜坚持自己做全程冷链也许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但这种做法却不免让冷链物流业有些难堪:本来是我们冷链物流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却让人家食品生产和零售企业做了。其实,如果国内或者国外的食品冷链企业主动开发这个项目,至少是参与这个项目,那还用得着百胜花这么大财力精力来从事自己并不很熟悉的业务吗?他们何苦不把这些财力和精力用在他们最擅长的餐饮经营业务呢? 
    客观地说,这种现状的存在虽然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分工的规律,但在条件尚不成熟的今天,我们只能先适应它再改变它。有两个模式可以作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的选择。 
    一是让这些食品生产和零售企业已建成的食品全过程冷链的设备、技术和资金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也就是说,让其独立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从而更好地为更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服务。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河南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领鲜物流有限公司等等。 
    另一个模式就是,让那些虽有资金实力却并不具有实际操作实力和市场客户资源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与目前已初具规模的食品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融资也罢,投资也罢,合资也罢,都比像现在百胜这样自己单干要好。 
    总之,中国的冷链物流业还是要走第三方的道路。而这里所说的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不应当是传统意义上“上游(生产)-中游(物流)-下游(销售)”各自独立的概念,而应当是“上游(生产原料、生产物流)-中游(仓储、运输物流)-下游(超市配送物流)”这样一种全程物流服务的概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