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促进重庆加工贸易大发展
2012-8-17 20:3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专业分工催生的产物。二战后,随着交通、通讯等领域新的技术革命,传统的贸易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国际间的协作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整个过程又被专业化地拆分成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结算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国家和经济体承担。加工贸易形成了品牌商下订单,代工厂全球采购并定点生产组装,零部件工厂全球生产的分工协作模式。许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实现经济腾飞,都借助这个重要的途径。目前,加工贸易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占到全球贸易额的60%左右。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沿海地区将加工贸易作为最重要的开放方式,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生产组装为中心,供应链配套和最终产品销售“两头在外”推动了加工贸易发展,去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到1.3万亿美元。但长期以来,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几乎都集中在沿海省市,仅广东、江苏和上海3个省市就占据了71%,内陆地区基本为空白。
内陆地区加工贸易难成“气候”,主要有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一是物流成本高。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使物流成本成为加工贸易企业选址布局的核心因素,内陆地区必须消化掉比沿海多数千公里的物流成本。二是没有保税区。加工贸易伴生了料件和产品通过口岸大进大出,保税便利必不可少。过去20多年,我国保税港区、保税区都分布在沿海。内陆地区虽也提出过设立保税区,搭建保税物流平台,但由于离沿海上千公里,内陆虽设有海关,但不具有口岸性质,势必造成内陆和沿海的重复查验,费时费力。保税功能的缺失,就使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失去了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为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精神,重庆从2009年开始,抓住全球电子科技创新催生的机遇,扬长补短,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探索出一条内陆加工贸易发展的新路径。仅三年多时间,就引来了惠普、宏碁、华硕、思科、方正等品牌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等代工商和大批零部件制造企业,迅速形成了“5+6+700”的笔电产业集群。去年,全市笔电产量达2500万台,带动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从无到有,成倍增长。今年上半年,笔电产量达2000万台,带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3.6倍,预计全年达5000万台,加上3000万台打印机、2000万台显示器等,会形成1亿台件的加工贸易规模。2015年,将达到2亿台件产量、千亿美元进出口额,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重庆加工贸易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五大创新,解决了内陆加工贸易的几个前提性、关键性问题。
第一,产业链垂直整合,降低进项物流成本。传统加工贸易以“水平分工”为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整机装配在国内,原材料、零部件大部分在海外,这必然导致内陆地区进项物流成本极高。为此,我们将加工贸易变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模式,打造内陆加工贸易基地。通过集群招商,引进6家代工巨头和700多家零部件企业,形成整机+零部件配套,就近生产、组装,经过短短两年时间,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已达50%,未来两年内可望达到80%。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进项物流链条过长、进项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在加工贸易中,零部件往往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环节,我们积极引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努力实现价值量80%的零部件重庆本地造。
第二,形成口岸功能,降低出项物流成本。过去,内陆出口都要先运到沿海,再通过海运销往全球,不但运输周期长、风险大,而且物流成本高。为解决出项物流问题,我们做了三方面努力:一是增辟航空物流通道。随同加工贸易的发展,我们通过机场扩建、增加跑道、增加货机班次、增开航线等,近三年,航空货运吞吐能力不断增强。去年,重庆国际航空货运量翻了两番多,今年上半年又增长1.6倍。国际货运航线目前已增至20条,其中全货运航线18条。2015年江北机场有望成为大型国际门户枢纽机场。二是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这条线路早已贯通,但因沿线各国海关、铁路管理体系互不衔接等方面原因,长期通而不畅,迫使中国出口欧洲的货运走运距长、耗时多的北线。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中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等国海关签署便捷通关协议,开通了跨国运输“五定班列”,并成立了“渝新欧”沿线各国共同参与的跨国物流公司,实现了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营。“渝新欧”是新时期的“丝绸之路”,改变了我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运输格局,使重庆从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开放的“桥头堡”。三是开通渝沪江海联运、渝深铁海联运。开通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五定班列”,运时缩短一半。
第三,创新内陆保税监管模式,搭建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加工贸易本质上是一种保税贸易。内陆有没有必要搞保税区,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内陆设立保税区符合中央扩大开放战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的必要条件。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内陆设保税区的货物运输中运用GPS等现代物联网技术,完全能够对监管货物进行精确定位;沿途海关通过实时联动协作,完全能够对动态目标实施有效监管。为此,我们先后向国家申请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都得到获准,把内陆设立保税区的可能变为了现实。目前,两个保税区都已封关运行,惠普、宏碁等五大品牌商和富士康、广达等六大代工商相继进入保税区,周边落户了一大批零部件厂商,初步形成保税区里搞整机组装,零部件进区退税的布局。预计到2015年,保税加工值将近万亿元。由于保税港区口岸功能的凸显,外地货物经由重庆转口的货运量占比达到39%。
第四,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发挥人力资源保障优势。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庆本身具有人力资源优势,从沿海加工贸易的经验教训中,还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用工荒”问题。一是建设公共租赁房。重庆在全国首先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三年内将建成4000万平方米,解决200多万新就业大学生、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这项举措,既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办社会的既有模式,减轻了企业建职工宿舍的压力,实现了员工真正的安居乐业。二是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将符合转户条件的转为城市居民,目前已转户300多万,为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用工保障。这项措施,解决了沿海农民工春节集中返乡、一年只能正常生产10个月“钟摆式”流动和流失率较高的问题,受到了用工企业和广大农民工兄弟的欢迎。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236所中等职业学校、67所高等教育学校,推动产教对接、校企合作,每年可输送20万高等学校毕业生和15万中职毕业生。我们还大力开展对农民工的短期培训,各主要园区始终保持5000人劳动力“蓄水池”。这些举措,使重庆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保障,放大成一种竞争优势。
第五,走入微笑曲线高端,推动加工贸易提档升级。我国加工贸易长期处在制造和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而附加值高的销售结算和研发等环节,基本都在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抢占结算和研发等“微笑曲线”高端领域。为此,重庆做了两方面的探索:一是积极引进加工贸易结算中心。争取国家支持,创新金融、外汇监管方式,成功吸引惠普亚太结算中心,宏碁、华硕第二运营总部落户重庆,去年结算额达到300多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就实现结算400亿美元。未来几年,重庆加工贸易离岸结算额预计将超过2000亿美元。二是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中心。生产供应全流程企业集聚重庆,对新技术催生出旺盛需求。目前,宏碁全球研发中心、富士康光机电前沿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均已落户重庆。研发环节的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将形成有力支撑。
加工贸易的大发展,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近三年,重庆进出口总量年均增长达94.7%,在全国的排位由5年前的第24位,今年1—7月份跃升至第11位。实际利用外资去年达到106亿美元,总量居中西部各省市第一、全国第八。实践充分证明,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在内陆地区发展,而且能够发展得很好,并成为内陆加快发展的捷径。(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黄奇帆)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