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帆:中国是贸易保护对抗的主要目标

2012-8-13 16:0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期欧盟委员会指控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科技和中国另一家大型电信生产商中兴通讯从中国政府获得的补贴属于非法。中国当局也将就欧洲农产品、汽车、可再生能源和电信公司所获得的补贴问题展开调查。在美国以反垄断政策为由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之后,中国近期对美国汽车采取相似措施加征关税。美国商务部在2012年7月27日对中国风塔制造商征收关税。苹果公司近期设法阻止三星平板电脑及其他Galaxy设备进口到美国及其他国家,指控称其侵犯版权。印度政府对发电设备征收关税,旨在保护该行业内的本地及新兴行业发展,这不仅使中国生产商受到影响,也影响了全世界其他国家。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在2012年7月10日的发言中警告称,全球保护主义死灰复燃。世界贸易组织近期公布的最新世界贸易报告确认保护主义抬头的这种趋势,着重强调这种趋势目前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是3%,对G20国家贸易的影响是4%。主要国际机构对贸易保护呈现的多种形式(如技术壁垒、卫生处理、首选公共采购方式)发出警告,从而使各种歧视性政策更含蓄但更为有力。很多时候,这些新措施旨在减少战略性行业的外部竞争。更传统的保护主义(以关税为基础且周期性更强)目前也非常活跃,这是由于全球贸易下滑所致。我们预计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将以中国为目标设置技术壁垒,并在未来几年的保护主义趋势中的比中有所提升。 
  保护主义新趋势:多重壁垒且以中国为主要目标 
  由于全球经济活动和贸易下滑,各国政府倾向于更频繁地诉诸于保护主义政策和歧视性做法。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受艰难经济环境打击的本国生产商和就业。将大量与保护主义有关的媒体文章和经济增长演变发展进行对比,这是发现保护主义周期性特点的一种不错的方式。《纽约时报》刊登多篇涉及保护主义和美国GDP增长的文章实际上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 
  经济普遍低迷的时期也是保护主义新形式露头的时候。这种现象在贸易技术壁垒统计数据层面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这些措施在2007年至2009年危机期间及之后急剧增多。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以歧视性政策,以及一些其他的新形式将各种贸易措施细分成三类,红色代表“已实施且几乎肯定会对外国商业利益构成歧视的措施”;黄色代表某项措施“(i)已经实施,并且可能会涉及到对外国商业利益构成歧视;或者(ii)此项措施已经予以公布或正在考虑之中,并且(如果实施)将几乎肯定涉及对外国商业利益构成歧视”;最后,绿色代表在没有歧视的情况下提高透明度、赞成自由化的措施。全球贸易预警组织自2008年11月首次组织G20峰会起开始进行此类调查,分析结果引人注目。 
  基于全球贸易预警组织数据中的2430项国家措施,1340项措施几乎肯定损害外国商业利益。 
  歧视性措施的数量是自由化及透明度提升措施的三倍以上。 
  自2008年11月以来,G20国家应为所有保护主义措施中的66%负责(2009年为60%,2011年为75%)。 
  欧盟27国、俄罗斯和阿根廷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的数量远超过已实施更多自由化和透明度改善措施的其他G20国家、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所有保护主义措施中40%是从2008年11月起实施的,目标直指中国。 
  就歧视性措施的数量而言,欧盟27国受到的指控最多;越南的关税力度最大;阿根廷受影响的行业最多;中国受影响的贸易伙伴最多。 
  传统保护主义形式在全部自2008年11月以来实施的“几乎肯定构成歧视的”措施中所占的比例远低于37%。 
  自2008年至2009年危机以来出台了各种紧急救助措施,这为利好本国生产商的歧视性政策提供了众多显而易见的例子。目标包括扩大财政政策乘数规模。在没有任何歧视性方式的情况下,被进口占去的公共支出比例导致刺激措施的影响被淡化。公共采购政策(如“购买美国货”)就是这种国家性偏好的明证。非传统保护主义形式也采用产品标签规则、技术壁垒、卫生及植物检疫措施、出口补贴的形式。自2008年11月以来,几乎2000项新措施可能对贸易构成潜在的歧视性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背后的真相 
  我们对两种保护主义形式加以区分:周期形式和战略形式。周期性的保护主义措施在当前全球环境下迅速发展,接连发生的两次重大危机是其明显特点。它是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形势下起到稳定作用的补充工具。近期危机的影响淡化之后,这些措施将逐渐被取消。这种贸易政策只是针对缺乏结构性竞争力的一种短期且无效的补救手段。非周期性保护主义的真正目的是国防工业、国家安全、保护新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及食品和能源供应来源的稳定性:即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性保护主义。 
  周期性保护主义阻碍世界贸易,但在经济低谷结束后会逐渐淡化 
  周期性保护主义与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有关。经济复苏后,有望被取消。它只是暂时缓解缺乏长期竞争力的问题,其目的如下所示。 
  经济下滑期间支持增长,缓解紧缩政策的影响。欧盟委员会也想出台复制“购买美国货”的模式,鼓励“购买欧洲货”的措施,在公共合同中优先考虑国内生产商。在扩张性的财政支持背景下,它扩大了乘数规模。在类似今天这样的紧缩背景下,它保护国内生产商及就业。不过对纳税人而言,这些措施可能也不是最合适的,他们更希望有全球最低的价格,特别是在财政紧缩时期更是如此。除不利于削减公共支出的事实之外,此举实际上将导致主要贸易伙伴的保护主义做法得到强化,最终让欧洲产品面临不利影响。此类政策的有效影响肯定不是正面的。 
  减少贸易失衡。自2008年首次组织G20峰会以来,各主要经济体致力于减少失衡的过程。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累积的巨大经常逆差字以及中国和德国累积的巨大经常账顺差是此种失衡的核心。重视减少贸易逆差的必要性将鼓励很多国家出台中长期保护主义政策。实际上这些国家知道,这种日积月累的失衡状况是其结构性困境的根源。 
  服务于政治目的。美国大选就是很好的例证。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赢得下届大选而与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激烈对决。在以高失业率为特点的时期,两大阵营必须找到替罪羊,从而为当前的经济低迷态势开脱。因此针对中国的指控升级,即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以及中国将就业职位迁出美国本土的作用。MellmanGroup(亲民主党)和NorthStarOpinionResearch(亲共和党)所做的调查显示,62%的美国民众希望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并“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其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这种背景促使美国总统在2012年7月初宣布,对中国涉及汽车行业的行为在世界贸易组织采取新的行动。 
  非周期性保护将长期持续 
  非周期性保护主义长期存在,大多数时候并非以关税为基础,并且更含蓄。其侧重政府认为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大多数时候排在附加值阶梯的最顶端。由于在全球层面出现新兴强国(如中国)以及靠自身生产环节实现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这种非周期性保护主义将更为激进并将在未来几年激化。非周期性保护主义可能会服务于以下目的。 
  依然保持在高增加值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各国普遍保护高增加值行业(如高科技行业),原因是这些行业产生巨大的利润,并因此带来强劲的财政收入,刺激就业,促进提升整体经济潜力,以及总体上在国家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国家的食品、能源、环境和电信安全。扩大技术壁垒主要是受国家安全原因驱动。本地人口的安全是通过建立规范和标签抑制农产品进口的一个常见理由。限制能源和原材料出口旨在确保本国的自给自足。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新技术和电信产品受到严格监控和控制; 
  保护核心及新兴行业。贸易政策旨在促进本国行业的发展。在新兴国家,促进政策以保护新兴行业为目标。在发达国家,中断去工业化过程或保护大型集群中心的核心产业(如汽车或航空工业)成为优先考虑事项。 
  我们发现五个行业最易受到这种保护主义的影响: 
  新技术和电信 
  能源 
  大宗商品 
  行业集群中心的核心战略行业 
  金融业 
  新技术和电信 
  欧盟委员会对中兴通讯和华为科技展开调查,其威胁称若发现收到中国政府补贴将对其予以处罚。澳大利亚禁止这两家公司参与高速互联网建设竞标,原因是担心受到网络攻击。美国则指控这两家公司与伊朗合谋贩运美国软件和硬件。在这种背景下,欧盟委员会启动针对这两家公司的行动可能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这样的例子看起来模棱两可,经常与贸易争议有关,动机并非是公平贸易考量,而是出于安全原因。信息技术行业的保护主义特别明显。巴西、印尼和越南出台关税、技术标准、采购及其他壁垒措施,而印度强迫进行安全测试过程阻止外国公司出口到印度。 
  能源 
  欧洲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在2012年7月24日提起正式起诉,指控中国靠倾销获益,要求欧盟委员会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在SolarWorld诉讼之后,针对已在美国和欧洲市场赢得巨大份额的中国产品,美国已经抬高对其征收的关税。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所有行业目前均面临各国政府对本国相应行业采取保护措施的巨大压力。该领域的巨大增加值前景以及能源供应行业的较高战略地位是这些国家这么激进的原因所在。对核能的保护主义与涉及安全问题的技术壁垒有关。在市场压力形势下或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石油等传统能源来源面临出口限制。 
  大宗商品 
  与食品或国家安全有关的战略问题常常是证明保护主义措施合理性的理由。近期我们注意到对下列大宗商品施加的一些限制:印尼对镍矿石、中国对稀土、坦桑尼亚对玉米、俄罗斯对小麦和活畜、西方国家对伊朗石油。农业行业受技术壁垒和卫生措施的影响最大。在全球缺少上述任何一种产品的情况下,最大的生产国会采取出口限制措施,以确保国内供应。 
  核心战略行业 
  这些核心战略行业一般会在政府提振下获得发展,原因是其处在技术和经济活动集群的中心。我们将提到欧洲和美国的汽车和飞机行业。贸易政策首先旨在促进本国行业的发展。在新兴国家,促进政策以保护新兴行业为目标。在发达国家,中断去工业化过程或促进二次工业化过程成为优先考虑事项。产业保护不仅涉及商品生产行业,也与服务业活动有关。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与中国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专门小组决定,中国眼下实施针对外国银行卡提供商的歧视性政策。该组织否决了美国对中国银联垄断运营的指控,但确认中国的做法带有歧视性。中国有60天时间对此作出回应。在这个例子中,中国政府尝试保护本国的国家服务提供商免受全球知名领导者的竞争威胁。这种保护主义不是以任何价格竞争力为目标,而是制造促进一国认为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一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对战略性行业而言,政府的主要战略也包括阻止外国公司收购本国的领军企业。 
  金融业 
  金融行业是另一个受保护主义影响的行业。此种保护主义并未出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常用分类中,但结果可能是受到全球贸易的严重损害。尽管建立起通用的全球规则(如《巴塞尔协议III》),但各种国际银行业体系是在迥异的监管框架内演变发展。趋于统一的资本充足率是依据不同的资本充足性解释或定义,以及依据不同的趋同时间运行。这种不对称要么损害各种共存的金融体系,要么为这些国家提供保护。尽管有全球规则,但具体国情仍很重要;比如,对想在美国设立子公司的外国银行的监管是设置非常高的进入成本。尽管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措施控制资本流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中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保护。很多银行从欧洲紧急救助中获益,目前已涉及多国政府。这意味着,这些银行的信贷政策将受到影响,以利于本地行业或经济的发展,比如,限制新兴经济体获取全球信贷资源。 
  保护主义展望 
  目前保护主义措施抬头不太可能是暂时现象,原因是各主要国家致力于重新平衡的过程,使其建立贸易壁垒的动机更强。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会对最易受此种现象影响的行业有所了解。处于价值链最高位置的行业最易受到影响。“光学及其他精密仪器”类别(包括照相机、显微镜、医疗和手术器械、光纤等商品)占G20国家保护主义措施的37%。汽车行业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原因是该行业一般居于技术、产品、服务和转包集群的核心。因此有必要保持该行业的活力,并使其免受激烈竞争的影响。在第三类和第四类中,我们发现机械行业是重要的工业行业,所有电子和电信产品属于家庭消费的主要商品。 
  我们预计近期出现的这种保护主义趋势可能会升级: 
  在美国和欧洲的宏观经济困境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中短期内保护主义总体水平将会上升。 
  鉴于预计欧债危机将持续存在的事实,全球周期性保护主义牢固确立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多年。 
  一旦主要经济因素稳定下来,周期性保护主义措施将逐步淡出。 
  由于中国在高端产品方面的竞争在未来几年将趋于白热化,未来新形式保护主义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 
  保护主义将更低限度的来自价格层面,而是来自产品质量、稳健性和技术含量。 
  由于中国在全球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及其在增加值阶梯提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其仍是大多数国家锁定的贸易保护所对抗的目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