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商贸流通业调研报告

2012-7-5 16:55:00 来源:青海省商务厅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慢、市场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处于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环节,在第三产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消费市场规模明显扩大,特别是在国家“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以及我省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下,全省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较快,各种新兴业态迅速成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在活跃市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和促进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和省上促进流通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下,消费品市场实现了较快增长,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亿元大关,完成404.85亿元,同比增长17%,比2006年增长124.8%,年均增长17.6%,高出上一个五年增速5.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从我省消费品市场走势看,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00亿经历了50年,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用了7年时间,200亿元到300亿元再到400亿元也仅仅用了4年时间,平均两年就增加100亿元。特别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引导下,逆市而上,2008年零售额完成252.84亿元,名义增长21.4%,增速达到十年来的新高,保持了持续稳步较快发展势头。其中:2011年全省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2.8亿元,比2006年增长162.26%,年均增长22.27%,占全省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94.6%;,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3.76亿元,同比增长23.97%,比2006年增长162.26%,年均增长22.27%。重点流通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增强,涌现了一批销售额超亿元的流通企业。据对我省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统计,2011年销售额上亿元的零售企业达到15家,实现销售额50.46亿元,增长37.79%,销售额上5亿元达到3家,其中西宁王府井百货有限责任公司商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38.15%。 
  (二)商业网点增多,布局优化,居民消费便捷程度提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通过建设城市商圈,发展专业市场,引进省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农牧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大型商业设施、农贸市场、专卖店、步行街、连锁经营店共同发展的商业格局,城乡商业网络不断完善,极大方便了城乡居民消费。2011年我省各类市场211个,经营户17.5万户。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82个,从业人员2.3万人,个体工商户87898户,从业人员13.95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长33.82%、60.84%和34.99%、17.34%。2011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91个,从业人员4415人;个体工商户17553 户,从业人员 14.63万人。各类酒店宾馆1632个,床位数89736张,其中:星级酒店123个,床位数89736张,分别比2006年增长10.57%、47.06%和28.13%和24.18%。 
  (三)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近几年,在国家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指引下,我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初步构建了以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多种业态和各类交易市场为支撑的城市流通体系,以承办企业为龙头、乡镇级农家店为骨干、村级农家店为基础及集贸市场并存的农牧区商品销售网络。自2005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省累计新改建“万村千乡”标准化农家店6738个,配送中心88个,农家店覆盖了我省42个县、293个乡(镇)、229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80%和55%,使200多万农牧民受益,2011年全省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亿元,同比增长14.2%,农家店已成为农牧区市场流通的一大亮点,促进了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向农牧区延伸,对改善农牧区消费环境,保障农牧民安全、便捷、实惠消费,扩大流通企业商品销售,拉动农牧区消费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多元化经营业态。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国内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王府井百货、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华润万家、肯德基等知名企业成功入驻西宁市,同时,省内宁食集团、金佰川等企业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品牌的引进,不仅引入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机制,也带来先进的销售理念和管理技能,条形码技术、POS系统、MIS系统、财务管理等信息化管理逐步应用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有效推动了我省流通现代化建设。超市、连锁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遍及全省城市和县城,以连锁便利店为代表的连锁经营方式不断向县城、乡镇、村庄延伸,新型流通业态的快速发展,传统封闭、一对一的柜台销售逐步被开放式货架销售所取代,并逐渐在农牧区推广。同时,网上购物渐成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的方式之一,新型的经营方式,既转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档次,又提升了我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五)商贸流通业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流通业规模的不断增强,商贸流通业对社会贡献能力不断提高,为扩大内需、拉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省第三产业中总量较大、贡献率较高、拉动力较强的行业之一。一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明显。2011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12.64亿元,占到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6.89%,占到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85%,连续多年保持在20%左右,占比比2006年提高了0.6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93.71亿元,比2006年增长110.3%,年均增长16.03%,占到第三产业的17.35%,占比比2006年提高1.65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8.93亿元,比2006年增长70.39%,年均增长11.25%,占到第三产业的3.5%。 二是成为我省重要的纳税主体。2011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缴纳各类税金26.34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税收35.21%,5年年均增幅超过30%,其中:批发零售业缴纳各类税金24.41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税收32.64%,住宿餐饮业缴纳各类税金1.92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税收2.57%。三是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0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达到42.27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是我省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当前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贸流通业区域发展不平衡。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西宁市、海东和海西州的占比分别为67%、11.6%和12.6%,海北、海南占比为2.8%、4.2%,黄南、玉树、果洛的占比为1.2%、0.9%和0.8%。西宁市、海东和海西地区商贸流通业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市场、大型百货商店、综合超市集中在城市中心,方便了城市居民的购物消费,而其它地区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青南地区,一些流通业基础设施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水平,部分乡镇农贸市场还是传统、自发式的“马路市场”。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的不平衡,导致了局部区域过于密集,过多的同类流通企业追逐着有限的需求,竞争更趋激烈,而偏僻边远地区由于缺少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和所需的服务,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二) 农牧区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近几年来,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农牧区的消费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我省农牧区商业网点的业态大多是传统的夫妻店、杂货铺、代销店为主,原有的供销社网点投入不足,设施陈旧,由于缺乏规划的引导及资金的支持,农牧区商业网点少、业态单一。加上农村市场消费者居住分散,消费水平低,交通不便,发展农牧区连锁经营的市场成本较高,致使大型商贸企业开拓农牧区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和消费潜力的提升。 
  (三)流通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盈利减少。一是商贸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资源配置价格不同,流通企业成本增加过快。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青政[2008]61号)要求,加快水、电、气、热价格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流通企业与工业企业同网同价。但从调研情况看,多数企业依然执行商业水、电,燃气价格。水、电耗费是商业企业经营中的刚性费用支出,水电价格偏高,造成企业成本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银行卡刷卡收费增加流通企业的经营成本。目前,零售业的刷卡手续费率在1%到0.8%,超市为0.5%,餐饮业的刷卡费率达到2%,刷卡收费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一些小店或者餐饮企业不愿意提供刷卡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三是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成本及商业房屋租赁费用的不断攀升,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四)缺乏较大规模的仓储、货运基地。随着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与其配套的产业服务能力的提升。而目前,我省与产业配套的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设施老化、物流工具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与产业发展匹配程度差,缺乏集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运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营销策划中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设施。 
  (五)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受全国用工紧缺的影响,我省商贸流通业企业也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其中餐饮业尤为突出。虽然今年各商贸企业提高了员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但依然留不住人,一些员工刚参加企业的培训就跳槽到另一个企业,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的加快,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服务质量的提高,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六)市场集中度和信息化水平较低。我省商贸流通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全省限额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到全部的40%,销售额上5亿元的零售企业仅有3家,资金与技术的限制制约了本土流通企业的规模扩张,经营规模小难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对加快流通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由于企业规模小,流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慢,POS系统、MIS系统还没有普遍应用,一些便利店的POS机也仅仅发挥着打印机功能,而整体信息化管理未得到发挥,制约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七)连锁经营水平不高,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西部大开放以来,我省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连锁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但流通业中传统的经营方式、业态仍居主导地位,现代百货店、大型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品牌专卖店等新兴业态所占比例较小,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等新型业态发展缓慢,餐饮、中介服务行业及广大农村牧区连锁经营更加薄弱。由于经营规模和连锁化程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使本土流通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高。 
  三、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 国家政策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配合“十二五”流通业规划的实施,商务部相继出台了“十二五”期间促进零售业发展等十一个指导意见,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对现代物流业、重点商贸项目、现代流通发展和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给予了政策支撑,同时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的继续深化,按照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承接国际国内服务业的梯度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全国流通业大会召开在即,多项政策助推流通产业发展。近期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家电等节能产品,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这些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既对流通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流通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将更加突出,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将更加有利。 
  (二)重大经济战略实施将为流通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省正处于产业加快转型,经济加快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流通规模实现新的跨越提供了条件;当前,我省正在积极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将得到增强,形成了对服务业强大的规模需求,为商贸服务业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助推一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并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增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为流通业发展提供动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培育十大特色服务业,不断挖掘巨大的需求潜力,同时提出建设新青海、创建新生活,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效带动流通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提升流通业发展层级和水平,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 
  (三)消费水平提高将为流通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得以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5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重要民生指标争先进位的目标,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现实的购买力基础,进一步推动有效需求增长,加快消费升级换代步伐,促进商品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特别是随着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形成,将带动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并催生网络购物等新的消费模式。 
  (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为了挖掘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我省提出了 “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发展战略,围绕“一圈三线”旅游精品建设工程,加快基础实施的建设,提升旅游的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大美青海”品牌效应的影响下,我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知,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和资金流,为商贸流通业发展不断开阔市场,对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强发展。 
  (五)科技进步加快将为流通业提供更大的创新发展动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信息管理、数据交换、全球定位、信息扫描和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将被推广应用,这为流通业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推动企业经营模式、经营方式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信息化支撑,实现传统商品的网上交易。新兴消费理念主导的网络购物、信用消费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同时也应看到,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仍将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思想观念制约。不同部门、社会各方面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对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城乡总体规划中,缺乏商业布局规划,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设施不尽合理。二是商贸流通业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流通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外流通巨头纷纷凭借资本、人才和管理优势,近几年加速进军我省中心城市,对我省本土企业带来了一定是冲击,加剧了行业的竞争。 三是要素成本集中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刚性增加,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多种因素叠加,将显著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四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安全、放心、绿色、健康消费将对流通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四、发展思路 
  (一)发展思路 
  围绕《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四区两带一线”发展及区位优势要求,体现城市经济先导作用和农牧经济更好发展需求,统筹城乡和牧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整合区位和产业优势资源,推动商贸流通产业成长为经济发展支柱。加快构筑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功能相匹配的商贸流通体系,建立集聚、创新、辐射、引领功能为一体的流通服务平台,通过“提升产业、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挖掘潜力、强化能力”,推动青海实现“体系完善、经营现代、服务高质、形象先导”的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目标。 
  批发业:加快以专业化市场和区域物流中心为主体的批发业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专业市场贸易规模;加快建设集供应、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展批发市场服务贸易内涵,逐步建成完善的商品批发和农畜产品流通体系; 
  零售业: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和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为立足点,加快零售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连锁业、电子商务和网上商城等新型零售业态,完善零售服务功能,促进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加快城市商贸网点规划和建设,完善农牧区零售网点布局,提升商业服务功能。 
  住宿业:按照“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整体要求,以提升饭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经营为重点,加快促进住宿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星级酒店,提高旅游、会展接待能力和档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酒店、 “农家乐”、家庭旅馆等,鼓励各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经济型酒店品牌企业开办连锁店,培育自有经济连锁酒店品牌。 
  餐饮业:大力培育餐饮品牌企业。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加快规模扩张,推动行业发展。从提高档次、突出特色、扩大规模优化布局和完善功能等方面加快培育和建设餐饮特色街区。围绕青海民族特色菜和各种风味小吃,进一步挖掘青海特色餐饮文化,不断推进菜品创新,提高青海餐饮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满足大众化消费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大众化餐饮。 
  (二)发展目标 
  到201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推动电子商务较快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20%以上。大型商场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普及。全省城镇居民和农牧区生活服务体系、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基本完善,流通企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五、相关建议 
  (一)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已有支持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要继续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项目。二是减轻商贸流通业的税费水平。2011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12.64亿元,占到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85%,而同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缴纳各类税金26.34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税收35.21%,商贸流通业税收水平较高。根据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我国流通行业总体税负水平为26.4%,分别比房地产、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高利润行业高出4.6、5.8和13.6个百分点。建议国家加快增值税改革的试点,减轻商贸流通企业税负。三是认真落实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2008年,国务院也在先后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都明确要求实行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但这一政策至今在我省未得到落实。目前电费已成为商业企业的第三大成本支出。建议降低商贸流通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流通企业使用的大型冷藏、冷冻和各类生产加工设备,以及列入省规划和重点扶持的大型批发市场、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用电,要逐步实现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对于初级农产品(如:蔬菜和肉类)仓储企业,仓储用电参照农用用电价格,以保障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缩小服务业照明用电与普通工业用电价格的差价。服务业(桑拿、洗浴、洗车除外)的用水、用气价格,比照工业企业价格标准执行。四是进一步完善刷卡消费政策,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收费标准,扩大刷卡消费范围,方便居民消费。五是对符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六是九十年代国家制定的发展民族贸易优惠政策已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新的促进民族地区流通业发展的政策。 
  (二)加强商贸流通设施规划建设。把城乡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新建、改建居住区,按《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规范》(GB50180—93)中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商业服务)的要求规划建设商贸设施,对目前已建成的居住区,通过调整、置换、改造等办法,逐步完善社区商业网点。组织好新建居住区市政设施和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地要按照“四区两带一线”及东部市场群建设的总体要求,完善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农牧区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和农牧区定居点,合理确定网点,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推进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城市要不断优化商业网点,有序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完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功能,对新区建设开发要有高标准的商业设施,要与城市发展、居民生活需求相衔接,要预留一定比例的商业用地,用于发展便利店、餐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形成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方便居民消费。 
  (三)加强城市流通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一要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当、功能齐的流通基础设施,重点引导支持对生产、生活有引领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投资范畴中,按“政府投资、招标建设、对外租赁”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政府投入或收购方式,力争在全省各州、地、市建设1-2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发市场,使之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经营者参与的方式,保障市场供应,降低经营成本。二要加快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积极推动零售、餐饮、洗染、家政等民生性服务企业深入社区开设连锁经营网点,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业态和服务方式。对在社区开设经营网点的,城建、社区等相关部门应协助解决经营场所并给予政策优惠。进一步推动城市“早餐工程”建设和社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并给予资金支持,扶持企业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牧区市场流通体系。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是培育大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扩大直接配送规模;二是在乡镇试点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对承办企业在乡镇建设的以直营连锁超市为主体,附属商品仓储设施,具有商品销售与配送功能的乡镇商贸中心予以补助;要统筹兼顾,把日用消费品网络建设与农资网络建设和农畜产品流通结合起来,尽量实现“一网多用”,避免重复建设,在农牧区逐步建立起集生活消费品、农牧业生产资料、农畜产品流通乃至非处方药品、文化消费品、中介代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三是推进农村流通信息化,支持承办企业应用和推广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减免农家店配送高速路收费。对通过高速路的农家店配送车辆收费给予适当减免,特别是原有省道改建为高速路后,对通过该区间的农家店配送车辆免除高速路收费,减轻企业配送成本。 
  (五)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连锁经营是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是做强做大流通企业的必由之路,是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战略。为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一是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对连锁企业省内在新开设连锁(直营)店,并在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每开一个店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对配送距离较远的地区,给予运费补助,提高企业配送能力;二是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店铺的有机结合。对开展网上交易的流通企业,政府对网上交易平台的搭建予以政策支持,以推动我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是支持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加快推动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稳定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队伍,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一要加强商贸流通领域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强商”工程,重点培养一批通晓商贸流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商贸流通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二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职业认证,加快培养市场紧缺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针对当前结构性用工荒问题,组织开展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行业竞争力。充分利于社会保障部门资金,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社会培训基地和师资资源,对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更好地解决初次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政府按照培训时间和人数给以补助。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从业单位新录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及大学生,对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给予一年期的补助,减轻企业负担。 
  (七)适应我省旅游业发展,提升住宿餐饮业品牌化。按照“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整体要求,以“一圈三线”为骨干框架,完善重点旅游区宾馆餐饮设施,鼓励引导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住宿餐饮业,有序推进星级酒店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和连锁餐饮业,加快品牌培育引进,加强资源整合,促进餐饮业和经济型酒店向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带动中小企业及行业的发展,推进住宿餐饮业的结构优化和形象提升,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发展水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