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食品“断链”调查

2012-7-24 10:30:00 来源:中国企业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盛夏来临,雪糕、酸奶以及冷冻肉等冷链食品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日,多位消费者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反映:从超市刚买回来包装完好的冷冻肉,经过解冻后却闻到丝丝臭味;直接从冷藏柜里拿出来的酸奶,喝完却出现腹泻;打开包装完好的雪糕,发现冰与棍凝结成一团……


  记者在对食品企业冷链业务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冷链产品在运输环节和终端销售保存环节上容易出现“断链”问题,冷链食品链条一旦“断链”,食品安全就难以保证。


  冷链产品链条“断链”


  “我前天从超市买了一块冷冻猪肉,买的时候猪肉看着挺新鲜的,标签上说明也在保质期之内,可回家解冻后,老是闻着一丝丝的臭味。我去问超市,人家说没问题,都是按正规程序进的货,而且还是才进的货。”消费者江女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反映。


  江女士很是纳闷,“其实这家超市还是很正规的,我也相信肉的来源和超市的管理,可为什么会出现新鲜猪肉发‘臭’的事情呢?”


  近日,记者在对食品企业冷链业务和冷链产品的相关调查中发现,企业冷链产品在运输环节和终端销售保存环节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在冷链运输环节,记者了解到,我国常见的是小型冷藏车,但是有些企业在普通货车里配个冰柜,运输过程极不规范,同时,一些冷库企业业务模式相对简单,缺少专业、大型的配送中心,再加上冷链运输市场面临着价格竞争加剧、运输成本过高、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冷链物流不断面临“断链”风险。


  据悉,为了节省成本,司机在运输过程中关掉制冷机,快到目的地时再开机的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极端的例子是,有青海的冻肉长途运到深圳,竟然在普通汽车外罩棉被,到了深圳再送进冷库急冻。


  此前,《中国企业报》记者进行过相关报道,揭开了企业冷链环节的“潜规则”:一般情况下酸奶从生产企业到达超市的流通环节至少需要2天,在这期间,一些物流方或者小批发商没有冷藏设备,而生产方尽管会做出提醒,但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终端销售环节,记者在北京一些超市、商场和街边店调查发现,相对而言,大型超市管理较为严格,冷链产品都按要求放在冷柜里保存,但也有一些街边店违反要求,将一些酸奶类的冷链产品放在普通货架上销售。


  此前有报道称,在诸如沃尔玛、大福源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酸奶的冷链也出现了“掉链”现象。


  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丰台区一家中型超市负责冷链业务的负责人袁经理告诉记者,很多食品对于温度控制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夏季更是如此,一旦失控,就非常容易发生质量安全问题。


  袁经理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称,目前需要冷链保障的食品,主要是奶制品和饮料行业的低温产品、速冻食品、冰淇淋以及一些蔬菜、水果、肉、水产品等。“正规的操作程序是,这些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都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然后,供应商从工厂用冷藏、冷冻车将这些食品运到超市后,超市立即进行分类入库。比如速冻食品、冰淇淋等放入温度在零下18℃以下的冷冻库,而蔬菜、水果类的产品则放入温度在0℃—4℃之间的冷藏库。”


  就上述消费者江女士向记者反映的冷冻猪肉发“臭”的问题,袁经理分析称,很可能是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断链”,或者是超市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突然断电等之类的问题,这样造成食品“二次解冻”。


  标准缺失是主因


  业内人士介绍,现在很多消费者购买商品尤其是食品类的冷链产品,都会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运输、储存、销售”冷藏保存环节,正是这条“冷链”中不可缺失的“链条”成为食品卫生安全的“死角”,这个“链条”一旦断裂,冷链产品不仅达不到“冷链”的效果,而且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件。


  所谓冷链就是指食品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在当前的高温天气下,对于冷链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事实上,冷链产品链条常处在“断链”的尴尬状态。


  业内人士分析,除加强超市、市场等终端的冷链产品保存外,问题的根源在于冷链物流的标准问题。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大多是推荐性标准,对企业的约束力很小。


  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标准并不健全,设备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


  从业人员对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冷链产品链条“断链”的原因之一。部分食品企业和经销商不用甚至没有冷藏车运送冷链产品,很多人还停留在冷链食品“只要不解冻就是安全的”思维认识阶段,客观上对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


  业内人士呼吁,一定要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冷链行业的运输和保存,真正做到冷链产品的“无缝对接”,这样才能使“冷链食品”名符其实,同样也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冷链环节亟待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速冻食品的产量以20%的速度递增,近几年来甚至以35%的高速度递增,远高于全球9%的平均增长速度。


  然而,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的总成本高达70%。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冷冻产品损坏率达20%—30%,每年水果及蔬菜腐烂数量分别约为1200万吨及1.3亿吨。在欧美发达国家,超过80%的易腐食品已采用冷藏运输,损坏率不足5%。


  香港利丰研究中心研究员卢惠玲表示,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全国冷库容量只有900万吨左右,与美国2200万吨相比差距甚大。各类冷库的结构比例不平衡,大型生产性冷库比较多,小型零售冷库比较少,肉类冷库比蔬果冷库多。在冷链设备方面,国内大部分冷藏车都是改装自海运报废或即将淘汰的海运冷藏集装箱,专业化的冷藏车数量严重不足。车辆的制冷技术也缺乏规范性的冷链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冷冻食品流通提供品质保障。


  据悉,在发改委、商务部门的推动下,最近两年国内冷链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期,高规格的冷库在各地兴建,国内冷链硬件建设也有较大改观。商务部还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在大中城市周边建立一批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冷链物流配套措施,提升配送和加工能力,还鼓励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2012年6月29日,《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冷链食品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