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部湾描绘新未来

2012-7-15 20:0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覃柳丹

  “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要素齐全,让北部湾经济区充满商机。”

  “几天的行走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北部湾精神、北部湾速度和北部湾奇迹。”

  “面朝大海,千帆竞发,不正是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真实写照么?”

  ……

  这是7月9日至11日的“北部湾行”采访活动中,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及香港、台湾的媒体记者,在走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后留下的深刻体会。

  俗语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何让纸面上的数据变成活生生的实例?答案是:深入基层,实地采访。

  于是,为了让第七届泛北论坛更有实效,也让东盟各国及港台地区人民深入了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特别是广西在推进泛北合作上的努力和成效,今年论坛组委会一改前6届泛北论坛媒体的采访安排,首次在论坛举办之前,组织东盟港台媒体记者到北部湾经济区4市进行实地采访,让他们对几年来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有一个全面认识,进而在论坛举办期间,能发现泛北合作中更多的热点和亮点。

  此次东盟及港台媒体记者“北部湾行”的采访路线,以“由远及近”的方式进行,先到最南端的北海,再折到钦州、防城港,最后北返南宁。重点走访了北海的电子产业园区,钦州、防城港的港口码头,南宁的保税物流中心,并听取了每一个市的情况报告。

  香港《文汇报》记者郑海龙头一次来广西。他最想了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会以怎样一个节点,把中国东部产业与西部及东盟连接起来。走访北海、钦州、防城港后,他看到了“端倪”。

  在北海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台资企业建兴电子以光碟机全球第二的生产能力及销售量,让远道而来的东盟及港台记者为之惊叹。他们围在讲解员周围,仔细记录着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问也涵盖甚广,从地方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哪些优惠政策到产品出口渠道是否便捷畅通,从企业的产能、产值、市场占有率到厂址的多少及分布情况,从产品的研发、加工到员工的招聘、薪资待遇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能引起大家的热议。

  郑海龙曾经认为,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一般以中小企业居多,但在这里居然能见到行业里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型企业,实在出乎意料。“港台企业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得如此迅速,要归功于这里有优惠的政策、完备的产业规划、便利的出口通关渠道及低廉的劳动成本。”他说:“更让人兴奋的是,从这里可直接打通前往东盟市场的通道,未来,港台企业把整个产业链转移过来都是有可能的。”

  而对于拥有227个泊位、56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年吞吐量在1.37亿吨,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的广西北部湾港,柬埔寨《华商日报》财经新闻主任张戈西很羡慕。

  到了防城港港区后,他的羡慕变成了感叹。所见之处,等待装运的煤炭、矿石、原木堆积如山,巨型的仓储栉比林立,集装箱摆满货场,来往不绝的运输车辆扬起阵阵沙尘。尽管烈日当空,但紧张繁忙的作业从未间歇。

  “近年来,柬中贸易不断升温。广西又拥有如此众多的优良海港,将来柬埔寨更多的大米、木薯等农产品就能经过这里,出口销往中国内地了。”他说。

  张戈西特别提到,仅防城港一市的港口吞吐量就达到9000多万吨,把防城港、北海、钦州三港整合为一成为广西北部湾港后,优势将更加明显,这很值得柬埔寨学习和借鉴。

  他说,西哈努克港作为柬埔寨最大的、也是惟一的深水港,不论是港口规模、泊位数还是吞吐量都远低于广西北部湾港。如何整合资源,拓展港口功能,扩大港口规模,提升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广西的先进经验很值得借鉴。

  虽然在采访开始之前,东盟及港台媒体记者们已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番了解,但真正到现场实地采访后,他们还是不断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没想到广西的电子产业发展得这么好,规模这么大。”越南通讯社记者武光德说。

  菲律宾《世界日报》采访主任王利民说:“我不止一次来过广西,真是一次一个变!这次来北部湾经济区采访,不仅发现了很多新鲜事物,还有不少新鲜理念。”

  感受的震撼越多,东盟及港台媒体记者们心中的疑问也越多,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变得有增无减。

  一路下来,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物流园区看了不少,记者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发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怎样均衡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优美的自然环境会遭到破坏吗?走访了北海、钦州后,大家松了一口气。

  在中马钦州产业园,马来西亚《星报》记者周豪文拉着钦州市招商促进局的相关负责人,就产业园的征地、拆迁、补偿,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入驻企业等情况,进行了一一询问。

  在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不少记者头一次听到“无水港”这个新名词,围着负责解说的工作人员,决心把“无水港”的“来龙去脉”弄个清楚。

  3天的行程紧张而充实,随着“北部湾行”采访活动接近尾声,满载而归的东盟及港台媒体记者们,对未来的泛北合作寄予了厚望。

  台湾《旺报》财经中心记者高行相信,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今后会有更多台商到此投资置业。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记者黎福裕的老家在钦州。他说:“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心中更有一份责任,想把家乡的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传播到东盟各国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北部湾,投资北部湾。”

  作者:覃柳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