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航长江中下游:通而不畅的秘密

2012-7-13 13:37: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对于一只漂洋过海的集装箱而言,如果它想走水路深入中国内陆,最好的航程便是走长江航线。 
  由东海拐入吴淞口,这只集装箱将穿越由上海、江苏诸多沿江城市所组成的中国最富庶的东部地区,再一路向西,历经中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再翻越三峡大坝,此时,它已距离中国西南腹地不远。
  长江,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大河,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囊括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18.8%。
  《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2011~2015年)》则显示,上起云南水富,下至江苏浏河口,长江干线航道规划干线总长2718公里。
  2011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达16.6亿吨,同比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8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达1.9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119.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4%、15.3%和23.2%,连续7年超过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水系已有11个亿吨大港,其中长江干线9个,长江干线生产性码头泊位数达4036个,其中万吨级码头泊位数达389个。而当这只集装箱沿着长江逆航而上,直至中部城市武汉,它将会有什么遭遇?
  开发密集的下游
  南京,滚滚长江边,长江三桥之侧,码头密集排布。轮船沿长江两侧徐徐行驶,逶迤成列,不时有汽笛声穿入长空。就像南京的一张大嘴,大量的工业物资通过这些码头运进南京,而南京也会吐出一些物资,再将它运往更远的地方。
  码头的运营方,既有国资,也有民资、外资。每年有上亿吨干散货、200多万箱集装箱,从长江边的码头进出于南京市。
  长江三桥下方的南京弘阳码头,是南京南部设施最优良的码头,也是南京南部唯一一个吞吐集装箱的码头(其他码头为干散货)。弘阳码头辐射范围约一百公里,除了南京市之外,还有南京之侧的芜湖、马鞍山等地,集装箱从这里运出。
  “长江岸线资源稀缺、利用率高,开发已经很密集了,我们附近20公里内有大约十座码头。”弘阳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文彦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我们弘阳码头约80%是长期合作的固定客户,20%是临时客户。”
  这也是长江下游物资流通领域的一个缩影。从谷歌地图上望去,从上海溯江而上,历经南通、江阴、镇江、扬州,南京已在眼前,再往上,便进入安徽地界的芜湖,每天,长江下游的沿江港口都同时这样忙碌着。
  这背后,是中国最大的产业集群所在地——长三角地区。数据显示,作为最被外资看好的地区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多家在此投资落户。
  在上海化工区,有着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落户苏州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而浙江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800多个产业集群。
  在江苏靖江市,依托长江,这里已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从这里驶出的船舶占全球的4%,全国的13%,江苏的40%。
  而根据交通部2006年提出的“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长江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长江下游航道已实现了“深水化”。南京以下航道水深已衔接长江口深水航道,达10.5米,太仓以下航道达到了12.5米;今年以来,南京以下10.5米深水航道再次向上延伸至芜湖。
  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深水航道已达438公里,约占整个长江航道的七分之一,3万吨级海轮在洪水期可驶抵芜湖港。
  今年5月16日,长江干线南京至太仓河段航道维护水深由10.5米提高到了10.8米。长江南京航道局副局长徐峰对此表示,对大型船舶来说,0.3米意味着每个航次可以增加3000吨至5000吨。
  这也意味着,3万吨及以上海船无需减载就可通江直达南京,而在以往,一艘7万吨的海船,需要减载至4万~5万吨才能进港。
  即便如此,如果从芜湖再往上游走,仍只能通行更小的船只。一般而言,宁波北仑港开出的船,如果到南京,通常为2万吨驳载,如果想到九江、武汉、重庆等地,则通常要在南通等码头再换一次船,用两三千吨的小驳船运输。
  今年1月,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对媒体透露,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首次超过1000吨,南京潮汛时可驶入5万吨的海轮,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却刚刚超过1000吨,原因为何?玄机便在于“畅中游”。
  九曲回肠下荆江
  “长江航道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畅。”长江航道局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犹如一只哑铃,长江航道总体上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导致该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长江中游航道瓶颈的存在。
  “宜昌至武汉有26处浅滩,历史上,每年总有七八个滩轮流出浅碍航。”长江航道局前总工荣天富说。
  因缺乏科学系统整治,长江中游航道一直通而不畅。1994年碾子湾水道大堵塞;窑监水道历年阻航;太平口水道年年“不太平”……不停为中游航道敲响了警钟。
  长江中游属典型的平原河流,河道变迁剧烈频繁。
  位于下荆江的碾子湾,其河岸由沙层与黏性土组成,抗冲力弱,易崩塌,致使河势变化大,形成迂回曲折的蜿蜒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一湾变,湾湾变”、“上荆江、下荆江、难就难在下荆江”,千百年行船人的一些口头禅足以说明航道治理之难。
  “自然条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长江航道畅通”,这是众多水运专家的共识。
  枯水期,长江中游众多弯、窄、浅滩等碍航节点的出现,使得航道维护困难,维护尺度和标准较低,与长江下游航道维护标准差距较大。而随着长江下游和三峡库区船舶大型化趋势的明显,中游航道条件日益不堪重负。
  拉开长江航运的物流长卷,长江沿线大型企业生产所需的电煤、矿石等重点物质运输,相当部分都是通过中游航道实现。
  以长航集团为例,每月过境中游的运输物资约60万吨,其中石油约20万吨、煤炭约12万吨、冶金约20万吨、建材等其他物质约10万吨。但由于从每年12月份到次年5月初、长达半年的枯水期导致航道长期不“畅”,羁绊了长江航运的整体发展。
  “中游航道对于日益发展的船舶大型化造成了较大的限制。”南京油运武汉南油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双喜介绍说。
  该公司有两艘3000吨级的“祥洲号”和“吉洲号”货轮,从江苏满载沥青到上游重庆,目前需要上行至湖南临湘过驳基地,在此将沥青加温后输出1200吨再注入专用驳船,拖带而行。当船舶到达松滋口过驳基地后,要再进行加温将驳船沥青抽回货轮,尔后上行。“卸载、驳船运输、装载,如此来回折腾,运费损失很大,而且,10天后货轮才能从上游回来带着驳船走,给驳船上的船员生活和航行安全带来了极大不便。”
  在当前航运形势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长航凤凰公司高级船长冯功勇更是感到航运难以为继:以该公司7000吨级船为例,在城陵矶减载2000吨,之后要在三峡大坝上基地还载,煤炭运费80元/吨,损失最高达42元/吨。“可以这样说,中游航道只占总里程的1/3,而运输费用却占到一半以上。”
  毫不夸张地说,“畅”已经成为制约长江航运发展的硬伤,是一个久治难愈的“痛点”。
  化解巨轮“肠梗阻”
  事实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几代航道人一直都在为打开这把钳制长江中游巨轮的“肠梗阻”巨锁而求索。
  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荣天富,曾任长江航道局总工,60年来,他致力于中游航道的研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代,没有任何经验,跟在苏联专家后头走,学习他们是如何治理伏尔加河的,搞点沙质浅滩爆破、碇泊式疏浚,从未考虑过实施整治工程。”
  然而,长江流态远远复杂于伏尔加河,“洋经验”也不能包打天下。工程实施不到3年,建设者们发现,到了枯水季节中游航道淤浅依旧。
  一度,天兴洲水道水深仅1.8米,是长江中游最坏的水道,像一只“倒金钩”,阻航不断。
  “中游完全靠天吃饭是不行了。”荣天富说,从1953年开始,中游航道建设者用10年时间总结出同河段演变规律,“一位航道工人因为水深实现不了,一手拉着测水深的绳子,一边掉眼泪,感叹天不如人愿。”
  70年代,原本界牌水道、张家洲水道可作为中游航道整治的“重头戏”,但前者因纠纷未能上马,张家洲水道做了500米护岸也成了半拉子工程。
  直到1994年11月,界牌水道治理工程正式开工,方才标志着长江中游航道治理开启崭新的局面。
  碾子湾、太平口、瓦子口、马家嘴、周公堤、天兴洲、藕池口、监利、嘉鱼陆溪口、燕子窝、武桥……整治工程全面推进。
  “太平口水道不太平”是流行于长江驾船人中的一句口头禅,而“豌豆开花,挖泥船回家”这句谚语则是对航道部门多年来整治太平口水道的一种描述。
  太平口水道,上起陈家湾,下至玉和坪,全长约20公里。这里水流紊乱、浅滩频现,且滩体流动大,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水道。尤其是1998年洪水过后,三八滩冲刷严重,而横贯三八滩的荆州长江大桥建设更是令太平口水道雪上加霜,河床变化大,隔一段时间就形成浅滩,一天甚至几次改槽,致使这里成为久治难愈的中游“伤疤”。
  “这里从前水深维护2.9米难度非常大,几艘大型挖泥船、2艘航道工作船在此施工,100余名航道职工坚守,每年至少要工作3个月,最长达半年。”谈起太平口水道,长江武汉航道局荆州航道管理处处长童汉春无不感慨。
  2004年、2005年,长江航道局先后两次在汛前对三八滩实施“应急手术”,但都难以根治。2008年11月,交通运输部批准实施长江中游沙市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一项以“维持三八滩整体稳定”的“大手术”全面展开。
  本报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6月工程交工验收到如今的2年多时间里,太平口水道航道变得宽、畅、顺直了,现在维护到3.2米水深;整治前,该水道航道属控制河段,只能单向通航,上下船舶等候过槽最高峰有200多艘,有时一等就是几天,而现在这一现象已彻底消失;以前在该段水道内搁浅、碰撞事故多发,2004年至2009年平均每年达8.17次,而从2010年到现在未发生一起事故。
  目前,长江中游航道枯水期维护水深从3米提升到3.2米。而据权威部门测算,仅仅是这0.2米的加深,每年可提高宜昌至城陵矶、城陵矶至武汉河段航道通过能力309万和385万吨。由此,可增加的货运周转量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3亿多元。
  到2015年,长江中游航道大埠街到城陵矶水深由2.9米提高到3.5米,城陵矶到武汉航道水深由3.2米提高到3.7米。5000吨级海船通达武汉,3000吨级船舶通达城陵矶。
  不过,一位航运专家表示,“中游航道要保证一个‘畅’字,不仅是水深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在管理上做文章。如借助智能航道、电子航道图掌握实时水深,充分利用好中洪水期水深潜力,为航运企业最大限度增效。”
  对此,长江航道局局长熊学斌透露,长江电子航道图目前已投入使用,“就像陆地上的车载导航一样”,其将为长江上的行船提供准确的位置定位、水深数据、地物地貌等航行信息,为船舶设计最佳航线并保证其安全航行,并根据用户需求实现航行报警功能。
  目前,长江电子航道图已覆盖长江2687.8公里干线航道。到2015年,长江职能航道系统将初步建成。届时,行船人能对所有航道要素自动获取,并实现自动驾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