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损失惊人 亟待仓储升级

2012-7-11 13:0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曹亚慧
    有人说,如果石油短缺,你可以少开一天车或者不开车;但同样的,如果粮食短缺,你却没办法做到少吃饭或者不吃饭,因为粮食需求,是满足人生存的根本需求。也正因如此,国家才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保证粮食供应稳定和供给安全。
    但越来越多的因素,正在对粮食供应体系产生影响,一些潜在的隐患也在不经意间侵蚀着我们的粮食安全。损失之大
    2012年又是夏粮丰收年。6月21日,农业部宣布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将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九连增”。这是继去年夏粮“八连增”之后的又一次超越。
    小麦收获已经过去近一个月,眼下,正是传统的夏粮收购旺季。据农业部的测产,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均再创历史新高,在粮食连续8年增产之后,今年夏粮首战告捷,为全年粮食稳定增产赢得主动,也给国内国际粮食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在增产之后,却也不无隐忧。
    7月3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表示,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
    这个数字实在是太惊人了。所有人都会问:这一数据是怎样得出来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7月6日,记者致电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其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我们经过大量调查,做过一些典型调查和全国的分析,我们现在的粮食,农户存量这一块平均损失率较高。我们每年粮食总产量约1万亿斤,有一半的粮食 (近5000亿斤)是由农户储存的,产后损失在7%~11%之间。按农户储量占50%、损失平均数10%来算,每年损失粮食500亿斤。”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由于粮食产后不能很好的储存,加上我们的物流设施、流通方式也比较落后,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损失非常严重,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
    中国粮油学会粮食物流分会常务副会长、河北柏粮集团董事长尚金锁表示,对于这么大的一个损失数据,引起了他本人的关注。但他提到:“目前国有储备粮库的损失控制率很高,损失率不到1‰。”
    尚金锁对记者说:“目前,国家储备和省级储备做的比较好,市县级的已经在逐步完善。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1万亿斤,损失500亿斤占了近5%。”他对此表示有些疑问。但他同时表示,如果上述数字存在,极有可能是从粮食产后收储、加工到销售整个环节的损失量。
    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司长何毅此前公开表示,导致我国粮食产后损失较大的因素:第一,农户储粮损失大。我国农户储粮数量巨大,基本50%以上的粮食储存在农户手中,但是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0.2亿吨。第二,粮食收纳库由于部分仓房年久失修,储粮条件较差,造成在储存环节粮食损失率达到5%左右。第三,粮食运输过程的损失浪费较高。我国每年跨省粮食流通量超过1亿吨,由于粮食物流方式还比较落后,造成粮食损耗严重,粮食消费环节浪费严重。此外,粮食加工环节也存在着粮食资源浪费。仓储之忧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场分析师张剑波指出:“储备粮的损耗一般分为正常损耗和非正常损耗。正常损耗一般是由水分杂质减量带来的。非正常损耗一般是管理不当导致的,比如在粮食出入库时有可能存在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的虚增、虚减出入库数量,甚至空白入库、偷盗出库;计量设备准确度导致的出入库数量不实;仓储设施陈旧落后及管理不力导致的鼠、虫、霉害状况等等。”
    而非正常损耗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张剑波指出,目前还存在有相当一部分粮仓库设施设备陈旧、年久失修,加上粮库管理不当,就会导致粮食品质下降而难以销售,最后甚至可能变成陈化粮不能食用。
    商丘市粮食仓储设备有限公司赵经理也向记者透露,除了个别配套设施完备的国储库,各地方粮库的仓储设施均十分简陋。现在全国还有很多没有改造的老仓,不少粮食企业 (也有如一些地方的粮管所)的设备使用了多年,早已落伍还在继续使用,造成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粮食仓储、运输等方面的投入。自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用于引导和扶持主产区执行中央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库点的仓房维修改造,初步建立粮食仓房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张剑波指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并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责。具体执行收储任务时,由中储粮委托其直属库、中粮集团和中国华粮等国有企业及地方国有企业的粮库进行收储。国家财政对收储资金给予贷款利息补贴,对仓库管理费用也会给予补贴。保管费用补贴:目前中央、省、市、县级储备粮保管费用补贴为原粮0.08元/公斤/年。轮换费用补贴:目前轮换费用补贴标准因品种、年度、地区、储备粮级次不同而不同。”
    但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的员工们仍沿用计划经济观念,依赖国家扶持,用行政管理替代经济管理,缺乏防风险意识,更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没有从自身出发去提升粮食安全技术水平的意识。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粮食仓储库的层次与水平较发达国家比都非常低。为保证粮食生产和收储需要,解决主产区仓储能力不足问题,中央财政每年都会由财政资金支持用于建设和修缮直属粮食储备库,以及用一部分资金来提高现有仓储库的档次。”
    然而,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能够解决全部的粮食仓储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农户自储三级粮食储备制度。除了国家储备库有相应的固定资金来完善设施和管理之外,有相当大一部分地方粮食仓储库,以及还游离在农户与小规模仓储库之间的中小型粮商,他们都不可能有稳定的提升仓储水平的资金来源。目前,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粮食储运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要解决在粮食仓储损失率高的问题,需要不断扩大储备规模,但同时一些粮食企业和地方政府又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扭转之难
    除了资金不足导致的粮食仓储不足之外,当前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较少,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导致粮食物流仓储设施建设进展较慢。
    今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指出仓储设施占地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且储存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用地可享受减税。
    而据记者了解,由于大型仓储基地和设施投资巨大,而且收益期长,目前拥有大型粮食储藏基地及相关储库设施的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但由于粮食收储季节性较强,一次收获,一年或多年储藏,每年到了粮食集中入库和发运的时候,会出现仓储设备及设施不够用的情况。然而,在轮转出库之后又会出现仓库闲置以及不少企业投巨资上马的粮食物流设施设备被闲置等问题,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而一些中小粮商,在收储季节由于没有固定的储备库,往往是租库,或者是采用露天存储,加盖苫布等方式的储藏手段。以及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仓储库没有任何温控手段,可能造成损失的隐患一直存在于全国各地粮食主产区。
    “从商品性质来看,粮食是有生命的,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对温度、湿度敏感。因此,粮食中间储藏、流通、搬倒环节繁多,存储、运输设施不配套等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北良有限公司港务处处长刘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对于粮食的损耗,公司力求控制到最低标准。按有关要求粮食在中转中损耗控制在一定范围,因此在散粮转运过程中采用全封闭系统,并对相应的设备进行改造,减少设备对粮食的破损。同时,对粮食储存采用控温、控湿等技术,力求从整个贮藏转运环节降低损耗。”
    但是刘伟也表示,目前国有粮食仓库储藏及中转过程的损耗率规定不得超过2‰。“要做到这一标准,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粮食有水分的损耗,运输以及粮食自身所带的粉尘等。在港口装卸运输过程中,虽然货物封舱交接,原货原转。但是作为大宗商品的粮食来说,它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其水分会挥发,粉尘的扩散,这些都可能造成分量减少,而被计入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因此,有一部分损失还是难以避免的。”
    除了一些环节可以控制损耗,还有一些区位因素造成粮食储运过程损耗控制难。王国利表示,在粮食的储存地域上,南北方会有差异,南方湿度大,储藏难度大;而且对于不同品类的粮食储备也有不同。他指出,目前储备粮几个种类:原粮、商品粮、成品粮对于储备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成品粮储备难度大,因为这部分粮食是为应急储备,可以随时供应农贸市场和商超的,但这部分粮食是已加工好作为待售商品,有保质期限。过了保质期就不能食用了,会被算在损耗之内。
    储粮损耗是目前困扰多数粮食承储企业的难点问题。他建议,国家应针对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性,在粮库建设上制定更为细致的地方标准,在粮食存储措施和应用材料上具体明确。
    与此同时,在各地的粮库管理上需要加强努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