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综保区未来将成产业新城区

2012-7-10 12:2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昨日,随着《沈阳综合保税区预验收纪要》的签署,沈阳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预验收小组的预验收,成为国内第18个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

  据了解,预验收小组是由沈阳海关牵头,省发改委、省外经贸厅、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11家单位联合组成的。预验收小组认为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已经达到了七通一平,能够满足各类企业的入驻条件。下一步,沈阳综合保税区将准备迎接国务院十部委的联合验收,实现正式封关运行。

  享受保税港区的全部政策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其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

  沈阳综合保税区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开展保税物流业务、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加工等经海关批准的业务。

  对于建立综保区的目的,沈阳海关副关长车燕玲介绍:“沈阳综合保税区是2011年9月17日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原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浑南出口加工区和沈阳保税物流园区整合后形成。整合后,实现功能的叠加,而原来的张士出口加工区已经关闭,区内的企业全部进入保税区的区块一当中。”

  另据介绍,沈阳综合保税区分为一、二两个区块,具备不同的优势功能。区块一坐落在沈阳近海经济区,综合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功能突出;区块二位于沈阳市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发展国际航空物流,实现口岸通关和保税加工功能。

  “两头在外”企业获益巨大

  对于“两头在外”的企业,综保区可以说是它们的温床。所谓“两头在外”的企业就是指的是原材料和销售都在国外,即进口原料加工好后产品再卖到国外。

  据车燕玲介绍,"两头在外"企业在资金、生产和成本方面都能得到综保区里的优惠政策。进口货物入区时是暂时免征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加工后货物出境则不收关税;如果从区内进入中国市场,则按照货物的实际状态向海关申报办理海关手续。”可以这样理解,进口原材料进入保税区暂时不用上税,产品销售出去后再对原材料征收关税。

  另外,国内的进区产品均视为出口,享受退税政策;而境外的进区企业则享受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保税政策。同时,区内企业与境内关外企业进行交易时,可以实行人民币结算,免去外汇结算的诸多不便。

  周边将形成产业新城区

  谈到综保区的功能,车燕玲表示:“沈阳综保区的建立不仅仅着眼于辐射进出口贸易,也有拉动周边经济的作用。比如区内企业周边配套产业包括生产、生活、服务等。”

  “以重庆综保区为例,目前其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卫星城,周边的企业与区内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也改变了周边百姓的生活状态。”在车燕玲眼中,沈阳综保区也将朝这个方向发展。“目前,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居民主要以种地为生,以后将会朝制造、加工、技能等方面转变。”

  对于沈阳综保区今后的前景,车燕玲告诉记者:“沈阳综保区会像宝马新城一样,在发展综保区本身职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周边配套产业,沈阳综保区将成为一座产业新城区。”

  简化通关手续及监管模式

  据介绍,沈阳综合保税区将实行集约化封闭式管理,通过卡口联网、电子关锁、GPS实时监控等科技手段实现综合保税区区块间、综合保税区与沈阳关区其他海关监管场所卡口物流信息顺利交换及对碰。

  沈阳海关关长周斌表示:“沈阳海关将构建综合保税区严密、高效、便捷的通关及监管模式,简化沈阳综合保税区进出境货物、关区各海关监管场所流转货物和区内流转货物的通关及监管手续,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监管模式。最终实现沈阳综合保税区的“虚拟港口”与沈阳经济区腹地经济的良性互动,有效延伸港口功能,激活腹地经济,强化辽宁内陆与沿海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另外,对于沈阳综合保税区的现状,综保区管委会副主任周航介绍:“目前,综保区共引进各类项目46个,总投资额为75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货值实现6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20亿美元。”

  沈阳综保区将被打造成为东北第一内陆港及东北亚的“四个中心”,即东北亚保税产品的“研发中心、展销中心、加工中心和物流中心”,为国内外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本报记者 杨潘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