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双边贸易共赢对策探讨

2012-6-4 11:3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俄罗斯资源产值每年约占工业产值的30%,资源出口占商品出口的68%,每年为政府创造54%和45%的预算及外汇收入,形成其特有的石油、矿产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使得中俄两国产业生产及外经贸发展形成极强互补。中俄在今后的贸易发展中,必将以WTO世贸组织原则为指导,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不断推进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扩大核电、煤炭、电力、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对此,我们要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的力度。 
        一、巩固扩大传统产业商品进出口市场
  新时期,中俄两国要充分发挥产业互补优势,继续扩大和发展一、二传统产业贸易,夯实产业基础,为企业开展对俄高技术、高附加值贸易商品竞争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目前,中国的技术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突破,所以要从过去片面追求贸易增长转向兼顾结构、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增长,从注重短期规模膨胀转向注重健康机制的形成。要挖掘潜力,寻找支柱型的大宗商品作为一、二产业的出口支撑,为中国出口贸易从低利润合同加工、商品生产转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核心价值商品的开发争取时间和空间。
        二、创立和培育经贸发展新模式
        当前国际商品市场细化,竞争激烈。要想保持中俄贸易的长期增长态势,就需双方突出产业特点,发挥互补优势,按产业分工和定位来寻找和确定具有特色的贸易与投资合作,以充分发挥俄罗斯在能源、资源、航空航天、核能、动力设备、采矿设备、金属加工机床等高技术领域的优势。中国企业则需根据俄方市场变化特点,在保持原有出口产品优势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育新产品、新市场,大力促进第二产业中汽车、IT、新型家电、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份额,开发具有支撑性、长效性的出口贸易新领域,培育经贸发展新源泉。同时,扩大特色产品与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我国出口产品价值链,为中俄经贸结构的成功转型提供保障,同时也为两国提升合作水平注入新动力。
        三、促进重点项目、能源、资源投资及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累计不足40亿美元,不到吸收外资额的2%,这种现状不符合中俄两国的长远利益。中俄双方均已认识到仅靠发展货物贸易难使两国经贸合作有大的突破。因此,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投资合作,特别是对重点项目、能源、资源的境外投资合作,以投资带动贸易持续发展,以投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加强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的合作。即能弥补国内资源相对不足的境外资源开发类项目;能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境外企业收购和兼并项目。这些项目的合作能在满足国内资源相对不足情况下兼得技术及专业人才优势,提升国内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加快贸易的转型升级。二是对俄农业、林业、矿业投资。在我国农业、林业、矿业资源有限的状况下,中国企业应主动通过买断、承包、租赁等投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对俄投资要以大规模集团化、基金化为首选。应有一个全盘的整体对外投资计划,对那些国内紧缺的资源、能源类物资矿产及国内不能生产与供给的高技术、高科技产业,应进行行业先行投资,应采用规模集团化投资。
        四、建立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新机制
        这一进程主要是提高双边贸易与投资活动的法制化和国际规范化水平。一方面,中俄两国应恪守WTO及其他国际组织通用规则,加快制定适用于本国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法律、法规。建立相互调节体系,以此为标准开展双边经贸活动。另一方面是转变政府职能,使两国贸易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此外,在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扩大地方合作交流方面,中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沿海沿边开放与俄罗斯实施的《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相吻合。两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推出同属一个经济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利于中俄经济共同成长,也给亚欧地区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在开发进程中,可通过建设边境口岸中俄经贸合作区和自由贸易区来提升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和通关条件,从而构建良好的贸易通道和平台,有效推动边贸规范化发展。
        上述措施的实施,需要我们在支持中俄双边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创建全新的支持服务体系。以提高政策与协议执行力度,解决中俄经贸合作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要加强对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进出口形势的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及时提供对俄经贸有效信息。要构建多元化的经贸支持服务体系,包括创建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提供融资、结算、保险、运输、通关等优质服务。要建立金融协调机制、完善金融服务,即按国际金融合作惯例对中俄两国金融体系予以改革。如建立相互融资的贸易信贷体系共担风险;借助国际金融担保机构的再担保业务合作开发以俄市场为目标的担保业务品种;完善中俄间本币结算,实现卢布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等。此外,中俄两国还要协调重建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态度和立场,使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切实符合中俄或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