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难题:小微企业共认“三高”“两难”

2012-6-26 7:5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原材料价格比以前高很多;劳动力成本更是翻番儿地涨,工人快用不起了;税收挺重的,差不多一半的利润用来交税了;银行贷款利率高,而且必须要抵押,不好借钱。”辽宁鑫海电子工程公司总经理金涛5月23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的现状,“市场小了,竞争更加激烈,小微企业日子很难过。”

  金涛说的是一种普遍现象吗?在外部环境不太有利的形势下,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在众多的不利因素中,它们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据中国经济时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69.6%,选此项的受访企业占比,下同)、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50.0%),以及税负过高(45.1%),这三座大山是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负担。对“融资难”、“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反映也比较突出,分别有38.2%和31.4%的受访企业有此感受。

  除此之外,困扰小微企业的问题还有:市场萎缩、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和管理方式陈旧。市场萎缩多因为外需疲软和内需不振,对许多出口企业来说,市场方面的变化引发的问题尤为严重。(见附图)

  劳动力成本高

  本报记者在各地采访中了解到,小微企业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感知,不同行业各有不同。其中加工定制等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这些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员工人数下滑的比例非常高,而技术创新型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留住高科技人才,防止人员频繁流动”。

  广东省鹏鑫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晏志辉将这种情况形象地描述为:“工人进厂就像相亲,看待遇,看厂房,看饭堂,看这看那还得看老板顺不顺眼。”

  本报调查组发现,小微企业主将劳动力成本上升归为以下三个方面: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国家对工人福利的保护力度加强,工人福利意识提升;企业在基本薪酬外支出的员工关联成本也在显著提高。

  另外,大部分的企业主抱怨自己花费了金钱和精力培养出的员工不能留下,员工频繁跳槽直接导致企业在人员维护上投入更高的成本。

  本报记者采访的小微企业主普遍呼吁,在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局面下,不能简单地将人工成本全部交由小微企业独自承担。他们一方面期待政府可以建立起人才市场中的信用体系,约束员工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降低员工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以便于改变员工一味追求高收入或只愿意进大企业的状况,培养员工对小微企业的忠诚度。

  生产成本高

  小微企业对生产成本提高的感受是怎样的?6月3日,浙江丰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林向本报记者列举了企业运营中涉及的各种费用:工商年检要费用,技术监督局检测企业要费用,环卫费1.2万元,派出所联防费1万多元,环保排污费10多万元,虽然单个部门费用不多,但各种名目累加起来一年也不少。

  受访的113家小微企业主普遍反映,近年来,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尤其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价格更是一路猛涨,让很多小微企业措手不及。

  除此之外,许多小微企业反映,税费负担过高,企业涉税种类多,缴费项目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企业真正得到的实惠较少。

  调查中,中国经济时报调查组还发现,在土地使用方面,政府更愿意将土地拨给大中型企业而不是小微企业的做法令许多小微企业主不满。小微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也面临投资强度的限制,土地制约已成为他们继续发展做大的瓶颈。5月31日,本报记者在青岛与多家小微企业主座谈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岛光明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述铎就在会上发出了“我要是在青岛有一二百亩地的码头做船厂,一年十几亿收入不成问题”的感慨。

  物流成本高也是小微企业的一个重负。山东众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吉涛5月28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流成本已成为他们开拓市场的一个主要障碍。对他们企业而言,如果考虑到汽油、过路收费和对运输人员的补贴,目前,物流花费能占企业总成本的15%还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型企业拖欠小微企业货款无形中也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三角债现象值得关注。一些小微企业尤其是为当地大中型企业配套生产产品的小微企业反映,国有大型企业因在结算时居强势地位,其付款流程较长且复杂,再加上有时故意拖延,因而回款期较长,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支付自己上游企业的货款,形成新的三角债现象,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这种现象在本次调查的东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以沿海地区最为严重。

  其他运营成本方面,水、电、房租等过高也是小微企业尤其是服务类小微企业有所抱怨。

  税负高

  “企业平均利润只有1%—3%,而税赋每年以30%—40%幅度增长,这是把企业往死里逼。”5月28日下午,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对于税费负担对企业经营所形成的压力,小微企业感受趋于强烈。在本报记者走访的企业中,接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认为,当前的税费负担已经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

  也有企业反映税负不均,因为经济形势趋紧,一些企业倒闭或停产而无法收税,而相关部门为完成任务,把无法收到的税款转嫁到尚在盈利的企业身上,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温州一家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生一谈到这种情况就非常来气:“你知道我今天在忙什么?带着会计去税务局交十几万元额外税收。因为今年倒闭了不少企业,地方税务局规定的任务完成不了,让我们这些还在运营的企业多交点,帮助完成任务。”

  对此,浙江省瑞安市经信局局长金少隆表示,这种做法不仅会给尚在运营的企业造成较重的税负负担,更重要的是这会引发不公平问题。他认为,这跟相关部门了解税源情况不扎实有关。他建议有关部门对税源进行分类普查,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针对政府已出台不少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小微企业有何感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许多受访小微企业主表示“没有接触到”,接触到的则认为优惠不多而限制太多,对企业作用不大。山东佳城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成拿近期的一项政策向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优惠政策规定,企业年盈利5000块钱以下的,所得税可减免5%,你想想,一个摆摊卖菜的盈利也不止5000块钱吧?最后算下来,企业每年只能少交250块钱,这种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吸引力能有多大?”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将上述现象归结为“政府在税收问题上的矛盾行为”。他认为,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减少税负为小微企业减压,另一方面政府为保证财政收入要求税务部门保持税收征收力度,这就使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

  另外,本报调查组发现,税负重还可能会促使小微企业采取种种手段进行逃税。这样做不仅背离了现有的税收体制,更进一步阻碍了整个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使企业无法通过健全的征信进行融资。

  融资难且贵

  徐志盛是四川省德阳市德东电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最近,他正在发愁怎么能够筹到一笔钱,扩大德东电工的生产规模。“有个2000万到3000万差不多了。”6月2日,徐志盛对本报记者说,现在有大单不敢接,受资金限制,怕不能按时完成。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过,本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融资难”在本次“小微企业认为最困难的问题”选项中排名第四,这是不是说明小微企业不存在融资难问题?答案是否定的。

  山东众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吉涛对本报记者表示,大多数小微型企业的创始人是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资金来源,小微型企业根本无法开办。但是,一旦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企业一般都会遭遇资金短缺的问题。他们企业目前就面临这样的难题。

  根据本报调查组抽样调查发现,目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主要是自筹(86.7%),通过银行贷款者为31.4%,另外,分别有10.5%和12.4%的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的方式来进行融资。抽样结果表明,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极为狭窄,主要依靠亲戚朋友借款和供应商赊账解决企业资金问题,银行的支持比例相对较小。

  为何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上少有作为?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小微企业主反映的与融资相关的问题有:贷款利率太高,差不多要用所有的利润去还利息;大部分贷款需要固定资产抵押,一些没有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贷款难;贷款手续太繁琐,银行审查标准多、变化快;担保公司标准不一,费用收取等没有统一规范;银行的新产品新服务小微企业无处得知,企业与银行之间互相不了解,等等。

  “利率那么高,贷了款净成给银行"白打工"了,所以我们基本都不指望从银行贷款。别说不好贷,就是好贷也不敢贷。”沈阳北鼎机房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元柱对本报记者说。

  本报调查组发现,当前承兑汇票占款时间长、贴现率高成为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一大因素。现在银行给企业贷款开承兑汇票,企业之间货款结算也多为汇票结算,小微企业采购原材料、发放工资、缴税、缴电费等等都要用现金,一位小微企业主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承兑汇票贴现率一般在6%左右,高的达到10%以上,仅承兑汇票一项,一些小微企业利润损失高达10%左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行长向本报记者解释了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的原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小微企业大都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长远的企业规划、完整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可靠的抵押物,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风险的掌握;其次,小微企业对银行经营成本收入比的贡献较低,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银行调研和服务成本过高,投入产出效益差,服务较难持续;另外,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有待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影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的掌握。正是处于这些考虑,虽然政府大力提倡,但现有商业银行依然难以规模化地向小微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扶持政策落实难

  自2011年10月以来,为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国家已连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意见,如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关于印发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和《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

  “一些政策对我确实有帮助。”5月30日,湖南沃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易铭辉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肯定了政策的作用。“我们市里面对企业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说对申报科技项目的支持,哪怕就是十万、十五万,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但小微企业主们并不都像易铭辉一样好运。本报记者在各省走访中发现,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对政策扶持以及税费减少的感知略有差异。只有少数企业认为政策落实到位,而且这些企业主要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有相当多的小微企业反映,“从未享受甚至并不知道这些支持政策”。

  “对于政策来说,最重要的是地方怎么落实。”在采访中,本报记者多次听到小微企业主和专家这样表示,“很多时候政策是雷声大雨点小,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因为各种原因,到一些地市根本落实不了。”

  总结政策落实难的原因,本报调查组发现,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政策的操作性不强。在很多小微企业看来,政府提供支持有非常多的前提条件,这使小微企业争取扶持的成功率变得很低。另一方面,如山东众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吉涛所言,政府对小微企业支持的标准不清晰。

  “对初创的微小企业该给予怎样的支持,当企业从小企业往中型企业过渡的时候又该给怎样的支持,再往上发展到大型企业的时候,该给怎样的支持,这些都应该有标准。”于吉涛说。只有这样,这些政策才有操作的针对性。

  而政策出台过于密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实际作用的发挥。山东省河南商会会长马怀山这样对本报记者说,“第一个政策出来还没落实,第二个就出来了,谁还追究第一个到底有没有落实?而你知道啥时候第三个政策会接着下来?”于是,等待、观望就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选择。

  不少小微企业主们还反映,政府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也是影响政策效用的原因之一。国家为支持小微企业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意见,但本报调查组发现,不少小微企业对这些政策并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有此政策。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企业主对政策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互动仍不够。

  四川省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绍国向本报记者建议,政府每出台一个文件,首先要有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依据;其次,要调研,在倾听了企业的意见、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后再倾听一些持有反对意见的企业的声音,在此之后形成初稿,再讨论签发。

  此外,辽宁的一位小微企业主建议,政府媒体等部门应该加强对那些扶持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了解并努力争取享受政策的阳光。

  (调研组成员:李慧莲王小霞林春霞段树军张娜纪翔郭顺姬孙东辉陈凌馨张征宋丹雷柴国荣王晓红谢建超魏开明韩清华张李源清贾晓东邹丹丹)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